4.3《国际合作》第1课时 教学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国际合作》第1课时 教学方案

资源简介

《国际合作》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教学难点】
理解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及图片“我国澜沧江上的景洪水库”“受灾的稻田”“湄公河和澜沧江位置”
2016年年初,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应越南的请求,我国于2016年3月15日至4月10日从位于湄公河(澜沧江)上游的景洪水库向下游实施应急补不,帮助越南及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缓解了旱情。
师:我们一起来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方面为什么要采取国际合作。
(板书)第三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三节 国际合作
【讲授新课】
(板书)一、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出示材料及图片“世界地球日主题海报”
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本着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师:人类面临的共同愿望和挑战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
师:我们学习了资源领域、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所采取的措施中,都提到了国际合作。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合作呢?请大家阅读材料,谈谈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板书)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案例1:出示图片“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超越国界和地域界限: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
出示图片“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生:(可能的答案)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案例2:出示图片及资料:“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及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发生9.0级地震并伴随海啸,导致该核电站泄漏,污染了大量地下水源。
日本福岛核泄漏物质污染增加 已经波及北美。
生:(可能的答案)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
案例3:出示材料及图片“禁止洋垃圾”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2021年1月1日起,中国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生:(可能的答案)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师:阅读教材P108思考:当前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当前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意愿高、涵盖面广、影响面宽、活动频繁等特点。
出示图片“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
师:读图,说说国家合作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板书)2.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
生:(可能的答案)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资金援助,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
师:每种途径的国际合作对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签署公约及履约,约定了参与国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参与国自觉进行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国家安全。
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对区域性资源、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于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互信互惠发展。
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可以促进参与国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开发、保护的能力。
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可以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可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提升。
资金援助可以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及环境保护。
出示视频“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视频播放)
思考:有关大气问题国际合作进展如何?
总结:国际社会围绕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实施了多种途径的国际合作。
有些国际合作进展良好,有些国际合作虽进展有限但仍在艰难前行。
【活动】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
模拟谈判:阅读教材P109活动,结合给出的材料,就两大主题进行谈判。
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是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和各国应在其中承担的责任、采取的行动在历次气候变化谈判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发达国家阵营和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也存在分歧。
谈判主题1: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即应将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多少摄氏度以内?
谈判主题2:在确定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后,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在其中承担什么责任?
主题1:参考答案:《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主题2:参考答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
A.大气中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B.两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
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
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完成2~4题。
2.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破坏
C.臭氧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
3.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说明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身净化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4.该事例说明
A.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B.环境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造成的,治理环境问题各负其责
C.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D.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合作,各个国家之间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1. B 2. D 3. C 4.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