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家战略与政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领域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2.结合实例,提出推动公众参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主要政策与措施。2.说明国家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教学难点】充分理解国家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环保法”修订,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进法律(视频播放)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第三章第二节“国家战略与政策”。(板书)第三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讲授新课】(板书)1.目标师:保障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需要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这就要求做好环境的常规保护、环境风险的预警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等工作。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板书)2.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出示图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主要类型示意”师:阅读课本P102,分别概括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范围、主要类型和具体要求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区域范围: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2)主要类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3)具体要求: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板书)②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师:阅读教材P103,归纳什么是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风险预警: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风险防控: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出示材料及图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职能任务: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主要职能是承担国家环境监测任务,引领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为国家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监测信息、报告及技术支持,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板书)③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出示材料“我国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用以指导我国境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在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中,我国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师: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师:思考:读图了解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处理流程师:应急预案:是为了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预案编制可参考以下要点【活动】编制学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小组为单位为你所在的学校编制诺如病毒感染应急预案,并在班级展示。(提示:可绘制流程图清晰表示)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板书)三、推动公众参与(板书)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师:许多国家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规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求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并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中,用法律和相关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公众环保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公众在以下方面的环保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第6条第1款)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6条第4款)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第36条第1款)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第38条)(板书)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师:还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资源、环境法律和政策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维护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才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师:阅读教材P105表4.2,学习生态行为规范示例,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其他的生态行为可以增加么 生:阅读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示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阅读表4.3,了解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社会监督的主要措施。【探究】推动公众参与出示材料及图片“漫画《我们仅仅是在吃“烧烤”吗 》”材料一 夏季,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分布着羊肉串的烧烤摊点,木炭火把路边的绿化树都烤焦了,让人不禁联想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诗句。材料二 漫画《我们仅仅是在吃“烧烤”吗 》。材料三 每年世界环境日的时候,环保志愿者们都走向街头进行环保宣传活动。一些人仅对活动派发的礼品感兴趣,对环保知识却很少问津。部分行人将志愿者们派发的宣传单随意乱扔,充分显示了这些人对环保知识的冷漠。问题1: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问题2:木炭火烤焦了绿化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城市绿化树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树木的环境效益,其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导致城市环境出现严重问题。问题3:公众参与环保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问题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应抵制哪些不良行为 参考答案:①随地吐痰,随意向周围环境投放废弃物;②购买使用一次性商品;③浪费水、电、纸张等;④践踏草坪,乱吃野味、烧烤等;⑤在风景区乱涂乱画;⑥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⑦乱砍滥伐林木等不良行为。【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随堂练习】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根据材料,回答1~2题。1.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D. 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2.“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答案:1. D 2.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