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书法教案(第14课)教学版块(课题) 刘墉《行书四条屏》 课时 40分钟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作品,掌握书法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语言应用:了解书法大家刘墉,以及历代名作《行书四条屏》赏析和临写。让学生体验毛笔书法用笔的动态美,感受书法表现和生动传神的艺术形式美感。思维能力: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书四条屏》用笔的方法。在赏析、观摩和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创造:不同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感受书法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 了解书法大家刘墉,以及历代名作《行书四条屏》赏析和临写。教学重难点 了解书法大家刘墉,以及历代名作《行书四条屏》赏析和临写。学具准备 笔、墨、纸、砚、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利用点名册点名,将未到的学生及时作记录。一、引入课题同学们,本节课赏析和临写《行书四条屏》。课程新授《行书四条屏》作品讲解刘墉(1720---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 [48] 山东诸城人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 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7%BB%9F%E5%8B%8B / 143524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6%85%E9%98%81%E5%AD%A6%E5%A3%AB / 4705063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湖南巡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9%96%E5%8D%97%E5%B7%A1%E6%8A%9A / 1378287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0%8F%E9%83%A8%E5%B0%9A%E4%B9%A6 / 6150893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体仁阁大学士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D%93%E4%BB%81%E9%98%81%E5%A4%A7%E5%AD%A6%E5%A3%AB / 673522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太子太保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8%85%E6%AD%A3%E5%BB%89%E6%B4%81 / 93147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刘墉擅长于草书,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著有《石庵诗集》。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 ,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A%E5%AD%90%E5%A4%AA%E4%BF%9D / 5566748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5%A2%89 / _blank ),谥号文清。清代初年,书法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尤其董其昌和赵孟颊的书法,更是备受青睐。明代清雅秀丽的台阁体遂渐变为“乌“方”“光”的馆阁体。刘墉也未能跳出这种风习,但是,他却敢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字,圆滚滚胖乎乎,但又不肥痴,不软弱,而是外柔内劲。结体没有一点火气,但却精巧飘逸,很有个性。可以说,清初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变化的帖学大家,非刘墉莫属。《行书四条屏》,包括《临古法帖》《李白词二首》《王安石绝旬》和《临颜真卿蔡明远帖》。展开书卷,首先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写好一个字容易,写好一篇字难。《行书四条屏》每一篇中的字大小都差不多,但是由于笔画的粗细搭配错落有致,而且行气贯通,所以毫无王羲之所批评的“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的毛病。刘墉用笔非常精审,看似圆圆滚滚,其实盘力内敛,如绵里裹针,有一点像苏轼。但是,他比苏轼要内敛含蓄得多。他的结体,方而略趋于扁,受颜字的影响很大。他学颜,取其外拓,取其开展,取其易方为圆,但绝不是颜字的翻版。他的结体,与清代后期另一位学颜字的名家何绍基倒颇有相似之处。《行书四条屏)中有两幅是临摹作品,但是完全化入了他自己的书风。如果对照颜真卿的《蔡明远帖》,不难看出刘墉的临本与原作差别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墉学习古人,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迹的。刘墉的书法,到底没有跳出帖学的范畴,他的书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士大夫的典雅,缺少了一点痛快淋漓的自我表现精神。《行书四条屏》,行书,清刘墉书。墨本,纵126厘米,横28厘米。 课堂练习(杨柳杏花何处好,石梁茅屋雨初干。绿垂静路要深驻,红写清波(陂)得细看。王介甫绝句。)请同学们用毛笔临写下面一幅字,并落款钤印。(学生用毛笔和硬笔分别临写,老师下位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知识拓展: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5%86%E6%9C%9D / 19465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9B%E7%AC%94 / _blank ),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4%B2%E9%AA%A8%E6%96%87 / 1691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9B%E7%AC%94 / _blank ),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可惜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五百余年商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的存在。如今用的毛笔,相传由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改良而成,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9%96%E7%AC%94 / 308816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9B%E7%AC%94 / _blank )”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四、归整文房四宝作 业 完成课后毛笔和硬笔临写,要求漂亮、工整。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