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师说》与《劝学》对比阅读 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师说》与《劝学》对比阅读 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师说》与《劝学》
对比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更深层理解古人的“学习之道”;
2.理解两篇文章中的精彩句子;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师生观。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我埋头苦读,苦思冥想但效果不佳;我上课认真听讲觉得听懂了,可一做题就错;我认真努力地学习,可成绩平平。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今天我们进行《师说》与《劝学》的对比,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比较异同

篇目 写作对象 (写给谁) 学习内容 (学什么) 原因 (为何学) 培养目标 方法 (学习方法) 论证方法 先进性 局限性
《劝学》
《师说》
1、文章是写给谁的?(对象)
《劝学》:诸侯纷争,百家争鸣,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当时来稷下学宫学习之人。
当时不从师学习的士大夫们、世人。
思考:文章仅仅是劝当时当世之人吗?为什么?
2、文章劝人学什么?(内容)
篇目 文中关键句子,词语 要点概括
《劝学》 《高中语文读本》第147页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书》《诗》《礼》《乐》《春秋》
《师说》
篇目 文中关键句子,词语 要点概括
《劝学》 《高中语文读本》第147页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经典
《师说》 吾师道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儒家经典
两位大师均为儒家代表人物,他们在学习内容的认识上有共同点:学习儒家经典,学习儒道思想。
3、两篇文章论述了为何要学习(从师学习)了吗?(原因)
篇目 关键句子 概括
《劝学》
《师说》
篇目 关键句子 概括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有重要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与作用(弥补不足)
《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有惑需解
师道不复
4、两篇文章希望人们学习(从师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
篇目 关键句子 培养目标
《劝学》
《师说》 吾师道也 士大夫之族 智反不能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能行古道
明道之士
篇目 关键句子 培养目标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君子
圣人
《师说》 吾师道也 士大夫之族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能行古道
明道之士
5、两篇文章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从师学习)(方法)?
篇目 关键句子 概括要点
《劝学》 积土成山……用心一也。
《师说》
篇目 关键句子 概括要点
《劝学》 积土成山……用心一也。 积累
坚持
专一
《师说》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有师、无常师
6、两篇文章论证方法有何异同?
篇目 相同的论证方法(举例) 不同的论证方法(举例)
《劝学》
《师说》
篇目 相同的论证方法(举例) 不同的论证方法(举例)
《劝学》 正反对比论证 多比喻论证
《师说》 正反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7、两篇文章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篇目 先进性 局限性
《劝学》
《师说》 认识到了老师的职责与作用 教学相长 道、业范围过窄
篇目 先进性 局限性
《劝学》 学不可以已(终身学习) 性恶论无科学依据
《师说》 教学相长 道、业范围过窄
《劝学》《师说》都是从个人成长来说,符合儒家“修身”的理念,没有从集体、国家等大角度解说。
二、两篇劝人学习(从师学习)的文章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除了这两篇课文中的句子你还喜欢哪些有关学习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戴圣《虽有嘉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三、两篇文章都在论述学习之道,结合所学的两篇文章,讨论一下哪些因素能影响学习效果?

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价值观、自我效能感等。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依赖于这些因素。智力差异影响着学、制约着学习风格
四.《劝学》中有“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师说》专门解说从师之道,两位儒学大师都重视非常老师的作用,那么你理想中的老师与学生是怎样的?你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补充: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想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师的角色定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的素质。
理想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五、练习

1.《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荀子 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5.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师说》中的 的思想一致。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7.《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8.《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六、作业
当下有许多同学浑浑噩噩,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到位,请你结合我们所学的两篇文章劝一劝这些同学好好学习。要求使用并列式结构,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不少于4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