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IBM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而且使社会资源得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连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计算机产业的戴尔公司在其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了极具创新的方法,体现出有效的供应链比品牌经营更好的优越性。戴尔公司的成功为其他电脑厂商树立了榜样,使他们目睹了戴尔公司的飞速成长过程。作为戴尔的竞争者之一, IBM 过去倾向于根据库存来生产计算机,由于其制造的产品型号繁多,常常发现在有的地区存储的产品不合适,丧失了销售时机。计算机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技术上的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库存会很快过时,造成浪费。为解决这些问题, IBM 和产业界的其他众多计算机厂商正在改变其供应链,使之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 IBM 公司生产的盲目性得到了避免,完整的欧洲区供应链管理系统所带来的益处是:帮助 IBM 随时掌握各网点的销售情况,充分了解、捕捉与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并且按照订单制造、交货,没有生产效率的损失,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增进了与用户的关系;能全面掌握所有供应商的详细情况;合理规划异地库存的最佳水平;合理安排生产数量、时间以及运输等问题;合理调整公司的广告策略和价格政策;网上定货和电子贸易;可随时把电脑的动态信息告诉每一位想了解的顾客;并减少了工业垃圾和制造过程对环境的破坏。Dell供应链案例分析一、公司简介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84年由现任总裁暨执行长MichaelDell创立,他同时也是目前在计算机界任期最久的总执行长。他的简单经营理念创造出戴尔企业独树一格的利基:依照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计算机。与客户直接的沟通使戴尔更有效及明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迅速与客户的需求互动。这种革命性的业务模式,使戴尔成为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主要领导厂商。截至2000年10月27日为止,戴尔过去四季的营收高达300亿美元,不但名列全球第二,其获利与成长更成为世界主要计算机系统厂商中的佼佼者。目前,戴尔全球共有39000名员工,在美国,戴尔更是企业用户、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消费者巿场排名第一的个人计算机供货商。戴尔在笔记型计算机以至工作站的个人计算机系统研发,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维修和支持等环节上,皆提供专业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套系统都是根据客户的个别要求而量身订制。戴尔透过首创的「直销模式」,直接与大型跨国企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消费者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戴尔也是第一家提供客户免费直拨电话技术支持,并可在隔天到门服务的计算机供货商。这些服务形式现在已成为业界争相模仿的模板。累积每日与无数客户的直接接触经验,戴尔在第一时间精准掌握了客户所需。戴尔提供客户各项安装支持和系统管理,并且指导客户在技术转换方面的相关问题。透过Dell Ware计划,设计多项产品及服务,搭配多元化的计算机周边硬体和计算机软件等系列产品,提供客户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戴尔利用网际网络扩大其直销模式,进一步领导业界的发展。戴尔于1994年推出www.网站,并于1996年加入电子商务功能,成为企业利用网际网络进行商业活动的典范。戴尔的网站是以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Windows作业系统为基础平台,目前为全球最高用量的商业网站。的网站基础建构完全是用戴尔PowerEdge服务器运作,共有78个国家的分站,每季共有超过4000万人次浏览。用户能够在网站上实时取得戴尔计算机的配备与价格资料,享受不论数量多寡的线上订购,并可于网络上24小时取得相关技术支持咨询。戴尔在网站上的收益约占全公司的50%,由1999年第三季到2000年第三季为止,戴尔网站营业额已至160亿美元。 戴尔在全球34个国家设有销售办事处,所提供产品和服务遍及世界各地。戴尔的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Round Rock。戴尔并在以下地方设立区域总部:英国布莱克内尔负责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业务;香港负责亚太区业务;日本川崎负责日本巿场。戴尔在以下六处地点设有全生产线计算机系统的设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田纳西州的纳许维尔、巴西的(中南美洲)、爱尔兰的利姆里克(欧洲、中东和非洲)、马来西亚槟城(亚太地区及日本)和中国厦门(中国)。二、戴尔管理供应链 第一步,是减少供货商并将他们集中。戴尔在全球有6座工厂,包含马来西亚的槟城(1996年1月成立)和中国的厦门(1998年8月成立)。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他们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这个观念类似丰田汽车当年的「零库存」(just in time)生产方式,在PC业则属创举,颠覆过去PC业先做市场预估、再依据预估备料生产的模式,后来陆续被同业采用。为了降低库存并提高零件的流通性,供货商也发展出对应方法,就是把零件尽量模块化,减少库存多种不同零件的成本,增加不同零件间的兼容性。“从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进来,尽量用标准零件。”台湾康柏董事长何薇玲分析。生产电源供应器的台达,是戴尔供应链成员之一,从1997年开始和戴尔做生意。台达也在学习戴尔精神,并打算向下推动,减少目前100多家提供零件给台达的供货商数目,和使用的零件数目,以更利于管理。 戴尔对供货商有一套考核制度,项目包含品质、物流和服务等项目,不断检视每一家供货商的表现,做为保留或淘汰的依据。戴尔的评估是做得最仔细的,对供货商非常了解,这套系统也有助于我们做内部管理。第二步,是强化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通速度和透明度。和戴尔做生意的供货商,等于是帮它管理库存,必须很清楚戴尔未来的出货计划,以免库存过多自己赔本、库存不够被戴尔撤换。对戴尔来说,也必须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情形,确保上头每一家公司的运作都正常。这牵涉双向的信息流通和信任。它必须确保这一整条神经活得好好的,一小段出问题,整条神经就会瘫痪,在供应链的运作上,换供货商的成本很高,因为学习曲线是效率的损失。戴尔高度运用信息科技,架构连结客户、管理生产线和联络供货商的基本骨干,并要求供货商配合。由于戴尔是接单后生产,不走经销通路,没有存货放在店面的货架上,所以一旦货从戴尔的工厂送出,就等于已经卖掉。戴尔会把每天各种机型PC的销售数字,公布内部网站让供货商查询,了解接下来有哪些零件需求多哪些少。至于戴尔即将或刚接到的订单,也会公布在上头,帮助供货商做零件预估。戴尔会在交货前13周前做预估,并随着天数减少修正,一直到2周前冻结预估数字,供货商就根据这个数字在预定时间交货。“戴尔通常估得很准,数字冻结后再变动不大。”广达信息部协理方天戟指出。 戴尔盯得很紧,和它做生意很辛苦,但是愉快,因为戴尔的预估很准,一旦下单都会做到。台达往来的另一家计算机公司,曾因预估错误,以为存货不足,要求台达紧急出货,第二天空运到美国,但是等飞机起飞后又通知台达不要出货。PC业的净利率才5%,这一批货万一退回来没卖掉,得出20批货赚的钱,才能补这一次损失。第三步,是降低研发和设计比重,放大伙伴价值。戴尔的核心能力,在于管理好整条供应链,让新产品在最短时间交到客户手上。和这件事无关的,都会交出来给供应链上的伙伴。「全世界有人做得比我好,我就买他的,戴尔自己要做的,就是没人比得上我的」麦可.戴尔(Michel Dell)强调。戴尔的研发费用只占整体营收的2%不到,在前十名计算机公司中是最低的一家,但成长动能却最强。关键在于:戴尔把笔记型计算机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交给台湾的代工伙伴广达承揽,戴尔则专心去争取订单。不管戴尔下多少量来,广达绝不说NO,对供货商来说,这可是个好问题。广达在戴尔发动价格战争时,正扮演极具效率后勤支持角色。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即使做代工也必须因应市场变化转型,否则就被淘汰。广达原本就有设计能力,而从1996年到2000年,广达开始强调DMS(Design Manufacturing Supply-Chain,设计制造供应链),将自己变成笔记型计算机设计制造生产的百货公司,只要客户想卖笔记型计算机,广达可以为客户从上下游零组件采购一直做到设计制造。而从今年开始,广达要将业务型态再转入新模式,未来客户可以在网络上下订单,自己决定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种类、内存容量甚至机壳颜色等规格,告诉计算机品牌厂商自己的需求,然后把订单传给广达,该工厂可以在2天内完成组装,直接送交快递公司在3天内送达。如此一来,终端的消费者从订货到收货的时间最多只要5到6天,好处是可做到各项关键零组件完全零库存,而因为产品价格在下单时就已敲定,因此也不会有产品跌价的疑虑。实际上,这种出货模式的困难仍多,如何把不同客户的不同系统与自己公司连上线是个大问题,其次上游的零组件供应链如何控制也是学问,加上生产仅有2天时间,而且不能出错,难度可想而知。案例:宝洁——“牛鞭效应”的医治宝洁公司(P&G)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该产品的零售数量相当稳定,波动性并不大。但分销中心向它订货的情况却是波动性明显增大,分销中心称他们是根据汇总零售商订货的需求量订货的。宝洁公司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零售商往往根据预测,确定一个较客观的订货量,但为了保证这个订货量是及时可得的,能够适应顾客需求增量的变化,他们通常会将预测订货量增大一些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出于同样的考虑,也会在汇总零售商订货量的基础上再加一定增量向销售中心订货。这样,虽然顾客需求量并没有大的波动,但经过零售商和批发商的订货后,订货量就一级级地放大了。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许多制造企业经常会发现这种商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变化不大,但是上游供应商往往比下游供应商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正是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一、避免多头需求预测为了使需求更符合客观情况,一种有效方式是使下游企业的信息与上游企业共享,那么所有企业都可以根据相同的原始需求数据进行预测(避免人为地处理供应链上的有关数据,使上游企业获得其下游企业真实需求信息的有效办法)。例如, IBM、惠普和苹果等公司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分销商将零售商中央仓库里产品的出库情况反馈回去,虽然这些数据没有零售商销售点的数据那么全面,但这仍然比把货物发送出去以后就失去对货物的信息要好得多。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销售情况进行适时跟踪,也是解决“牛鞭效应”的重要方法,如DELL通过Internet/Intranet、电话、传真等组成了一个高效信息网络,当订单产生时即可传至DELL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将订单分解为子任务,并通过Internet和企业间信息网分派给各区域中心,各区域中心按DELL电子订单进行组装,并按时间表在约定的时间准时供货,从而使订货、制造、供应“一站式”完成,有效地防止了“牛鞭效应”的产生。(在供应链上统一制定的行动计划、包括生产、运输、库存计划) 二、加强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是合理分担库存责任、防止需求变异放大的先进方法。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环境下,销售商的大库存并不需要预付款,不会增加资金周转压力,相反地,大库存还会起到融资作用,提高资本收益率,甚至大库存还能起到制约供应商的作用,因此它实质上加剧了订货需求放大,使供应商的风险异常加大。联合库存管理则是对此进行修正,使供应商与销售商权利责任平衡的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在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建立起了合理的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与竞争性库存损失的分担机制,从而使双方成本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利于形成成本、风险与效益平衡,也有效地抑制了“牛鞭效应”的产生和加剧。三、消除不合理的短缺博弈现象当订单供不应求,制造商不是根据订单来分配产品,而是按照比例定量分配订货。如美国通用公司在短缺供应时长期使用这一分配方法。用户为了避免在供应短缺时不能获得足量的产品,通常会在下订单时将自己的需求夸大,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产品的供不应求。人为造成的这种需求波动,加剧了供应链中的库存。企业之间存在博弈的根本原因,在于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进展情况,以及库存情况等信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有了信息技术,上游企业将自身的库存信息、生产信息与下游企业进行共享,使得下游企业可以实时掌握上游企业产品的生产状态,这样下游企业就没有必要夸张需求情况来保证正常需求了。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是由“合理的决策”而引起的。人们能通过完全理解它产生的原因而采取措施来缓解它。当然,要想进一步消除它的影响,还必须不断实施管理创新。中国石油电子商务石油石化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采购管理存在4个方面的不合理:首先是物资采购业务流程被拉长,环节增多,效率低下,为中间商层层加价、从中牟利创造了条件;其次,同类物资由各地区公司自行采购,不能形成批量优势,被供应商各个击破,造成效益流失,在进口物资采购中,国际市场上少数占据主导地位的供应商在应对中国石油各地区公司时,往往结成价格同盟,抬高价格;再次,在买方市场中,由于供应商各种销售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采购中容易造成暗箱操作,产生腐败;同时,石油石化物资采购往往数量大,动辄数千万元、数亿元乃至十多亿元的资金占用,如采用传统方式采购,资金周转缓慢,效率低下。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整体效益,进而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是中国石油的内在需求。建立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电子商务整合内部物资采购与产品销售业务,对提升整个中国石油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作为一家脱胎于传统国有企业的国际上市公司,中国石油需要引入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此提高公司管理水平,而此时,国际知名的大石油公司普遍采用了电子商务的手段,对其采购和销售业务进行更高效的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中国石油的油气操作成本要降下来,采用传统手段,在生产领域里降低成本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而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整合物资采购与产品销售业务,改造管理和运行流程,减少中间环节,堵塞漏洞,在采购中享受批量优惠,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第三,中国石油率先在石油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在业务计划、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等方面率先完成,能够抢占行业的市场先机。建设中国特色的供应链信息处理通用平台、实现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化,关键是企业在彻底转变传统管理和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必须在流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三个公司“采购案例”的对比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顺应国际贸易高速发展的趋势,以及满足客户对服务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开始将采购环节视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同时对采购手段进行优化。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采购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一、胜利油田胜利油田在采购体系改革方面,许多国有企业和胜利石油境遇相似,虽然集团购买、市场招标的意识慢慢培养起来,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却给革新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胜利油田每年的物资采购总量约85亿人民币,涉及钢材、木材、水泥、机电设备、仪器仪表等56个大类,12万项物资。行业特性的客观条件给企业采购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然而最让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裘国泰头痛的却是其他问题。胜利油田目前有9000多人在作物资供应管理,庞大的体系给采购管理造成了许多困难。胜利每年采购资金的85个亿中,有45个亿的产品由与胜利油田有各种隶属和姻亲关系的工厂生产,很难将其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同类产品比较,而且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价高。例如供电器这一产品,价格比市场价贵20%,但由于这是一家由胜利油田长期养活的残疾人福利工厂,只能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接受他们的供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同样,胜利油田使用的大多数涂料也是由下属工厂生产,一般只能使用3年左右,而市面上一般的同类型涂料可以用10年。还有上级单位指定的产品,只要符合油田使用标准、价格差不多,就必须购买指定产品。在这样的压力下,胜利油田目前能做到的就是逐步过渡,拿出一部分采购商品来实行市场招标,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胜利油田的现象说明,封闭的体制是中国国有企业更新采购理念的严重阻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薄弱,计划经济、短缺经济下粗放的采购管理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采购环节漏洞带来的阻力难以消除。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中国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中,采购成本占到60%左右,可见,采购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影响非常大。一些企业采购行为在表面上认可和接纳了物流的形式,但在封闭的市场竞争中,在操作中没有质的改变。一些采购只是利用了物流的技术与形式,但经常是为库存而采购,而大量库存实质上是企业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库存积压的又是企业最宝贵的流动资金。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正是造成许多企业资金紧张、效益低下的局面没有本质改观的主要原因。二、海尔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一些已经克服了体制问题,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较容易接受全新的采购理念,这类型的企业中,海尔走在最前沿。海尔采取的采购策略是利用全球化网络,集中购买。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精简供应商队伍。据统计,海尔的全球供应商数量由原先的2336家降至840家,其中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达到了71%,目前世界前500强中有44家是海尔的供应商。对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方面,海尔采用的是SBD模式:共同发展供应业务。海尔有很多产品的设计方案直接交给厂商来做,很多零部件是由供应商提供今后两个月市场的产品预测并将待开发产品的形成图纸,这样一来,供应商就真正成为了海尔的设计部和工厂,加快开发速度。许多供应商的厂房和海尔的仓库之间甚至不需要汽车运输,工厂的叉车直接开到海尔的仓库,大大节约运输成本。海尔本身则侧重于核心的买卖和结算业务。这与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同在于,它从供需双方简单的买卖关系,成功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1999年海尔的采购成本为5个亿,由于业务的发展,到2000年,采购成本为7个亿,但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2002年海尔的采购成本预计将控制在4个亿左右。可见,利益的获得是一切企业行为的原动力,成本降低、与供应商双赢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众多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引进和探索先进、合理的采购管理方式。与胜利油田相似,由于企业内部尤其是大集团企业内部采购权的集中,使海尔在进行采购环节的革新时,也遇到了涉及到“人”的观念转变和既得利益调整的问题。然而与胜利油田不同的是,海尔在管理中已经建立起适应现代采购和物流需求的扁平化模式,在市场竞争的自我施压过程中,海尔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有关人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企业首席执行官对现代采购观念的接受和推行力度,二是示范模式的层层贯彻与执行,彻底清除采购过程中的“暗箱”。三、通用与从计划模式艰难蜕变出来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通用的采购体系可以说是含着银匙出世,它没有必要经历体制、机构改革后的阵痛,全球集团采购策略和市场竞标体系自公司诞生之日起,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集团——通用汽车的全球采购联盟系统中。相对于尚在理论层次彷徨的众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通用的采购已经完全上升到企业经营策略的高度,并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密切结合在一起。据统计,在美国的采购量每年为580亿美金,全球采购金额总共达到1400-1500亿美金。1993年,通用汽车提出了全球化采购的思想,并逐步将各分部的采购权集中到总部统一管理。目前,通用下设四个地区的采购部门:北美采购委员会、亚太采购委员会、非洲采购委员会、欧洲采购委员会,四个区域的采购部门定时召开电视会议,把采购信息放到全球化的平台上来共享,在采购行为中充分利用联合采购组织的优势,协同杀价,并及时通报各地供应商的情况,把某些供应商的不良行为在全球采购系统中备案。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用开发了一整套供应商关系管理程序,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好的供应商,采取持续发展的合作策略,并针对采购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供应商一起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评估中表现糟糕的供应商,则请其离开通用的业务体系。同时,通过对全球物流路线的整合,通用将各个公司原来自行拟定的繁杂的海运线路集成为简单的洲际物流线路。采购和海运路线经过整合后,不仅是总体采购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使各个公司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面对三种在中国市场并存的“采购现象”,直接反映出在不同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下,企业变革需要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采购在整个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企业所认可。更多的生产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把采购物流业务外包,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无疑是对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的挑战。从不同“采购现象”背后,可以看到“采购理念”在中国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不仅在于企业对先进思维方式的消化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体制和文化背景下的执行是否通畅。而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必须革新中国的企业文化,要求高层决策人员和中层的管理人员应当应具备解决系统设计问题的能力,底层的运作人员应能解决系统操作的问题,同时必须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是否“以人为本”已经成为采购进入中国市场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沃尔玛公司的供应链操作沃尔玛公司是美国最大、最著名的零售公司,在全世界各国开设连锁店,遍及美国、加拿大、中国、德国、英国、韩国、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国。沃尔玛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供应链采购管理。它的做法是这样的:1.首先进行信息系统建设,为供应链采购管理做一些基础工作为了开展供应链采购,沃尔玛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统建设,为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共享做准备: (1)沃尔玛公司1983年开发POS系统,把销售信息用计算机管理起来。POS,即Point of Sales,销售时点系统,是在超级市场出口处设立的用读卡方式或者条形码识别的方式输入销售信息记录的系统,每个顾客的购买时间、购买品种、购买数量、购买金额一瞬间就能很顺利地输入计算机,并且所有的销售记录都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中。(2)沃尔玛公司1985年开始建立EDC系统,实现销售数据等信息的传递。EDC即电子数据交换,这个系统可以把电子数据或电子票据变成标准格式的数据,通过点对点方式威通过专用计算机网络传输到对方。(3)为了实现用EDI四系统传输商品信息,需要为每种商品编制标准化的识别码,同时还要编制各种商品数据的EDI传输数据格式。沃尔玛公司与行业内的其他商家一起成立委员会来协商确定行业统一的EDI标准和商品识别标准。委员会制定了统一的EDI行业标准并确定商品识别标准采用EDI商品识别码。2.向供应商传送销售时点信息,实现销售信息共享在信息系统建立起来以后,沃尔玛公司就利用基于统一行业标准设计出来的POS数据的输送格式,通过已经建立的EDI系统开始向供应商传送POS数据,让供应商随时掌握沃尔码公司的销售情况。供应商根据沃尔玛公司传送来的POS信息,可及时了解沃尔玛公司的商品销售状况、商品的需求动向,因而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当销售情况呈增长趋势时,它就增加生产,当商品销售呈下降趋势时,它就减少生产。这样,真正做到了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不少生产也不多生产,既满足了销售的需要,也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浪费。不但在沃尔玛公司没有多的库存,供应商也没有多的库存。沃尔码公司把销售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送给供应商,实现信息通明、数据共享,也说明了沃尔玛公司与供应商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特殊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已经把供应商与沃尔玛公司联结并形成了供应链系统。供应商关注沃尔玛公司的销售,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3.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为了进一步加强供应公司链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相互权利和责任、合理分配利润关系,沃尔吗公司又实行让供应商管理库存的VMI制度。WI,印供应商管理库存。沃尔玛公司决定把商场里的库存,包括货架上所有没有卖出的商品都归于供应商所有。这样如果库存积压或者缺货,都由供应商承担损失。而只把销售出去的商品作为沃尔玛公司纳销售收入,实行利润分成。这样,沃尔玛公司就完全不用管理库存,也不要为每一种货物的采购订货操心,实行一种无采购操作的采购方式。供应商主动、自觉、适时适量地补充库存,而是精心操作,主动实行库存控制。因为无论库存积压.还是缺货都会使供应商遭受损失。所以供应商为7避免损失、增枷利润,精心地根据销售时点数据的信息,认真研究销售变化动向,组织适时适量生产和供货,不少也不多,刚好满足销售,没有多的积压库存。4.快速响应QR这种连续补充货物的方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灵敏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为零售市场,市场需求变化非常迅速,今日好销的商品,说不定明天就销不动了。实行小批量连续补充货物,由于基本上当天的货物当天销完,没有多的库存,所以明天市场需求变化,就不会给自己造成损失。如果明天需求增加,由于连续补充货物,供应商又可增加补充货物的数量和频次,使得用户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这个又叫做快速响应QR。QR,是一种灵敏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管理技术。它与JIT技术的原理差不多,也是将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品种按所需要的数量送达需要的地点,恰好满足用户的需要。基本上实现零库存,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浪费。沃尔玛公司与某休闲裤供应商以及该供应商的供应商某面料公司建立四系统,实行供应链采购。供应商利用EDI系统在发货之前向沃尔玛公司传送领先发货清单(简称为ASN),预告即将发货的品种数量。这样,沃尔玛公司在接收货物时,用扫描读取机器读取包装箱上的物流条形码,把扫描读取机器读取的信息与预先储存在计算机内的进货清单ASN进行核对,判断到货和发货清单是否一致,从而简化了检验作业。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子支付系统辽盯向供应方支付货款。同时只要把ASN数据和POS数据比较,就能迅速知道商品库存的信息。这样做的结果使沃尔玛公司不仅节约了大量事务性作业成本,而且还能压缩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所以,沃尔玛公司通过实行这样的采购方式,大大减少了作业环节、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仅仅是休闲裤这一项,销售额就增加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在此基础上,沃尔玛公司开始把QR的应用范围扩大至其他商品和供应商,在各个供应商中全面推广进行供应链采购。沃尔玛公司的供应链采购操作,给自己带来显著的效益,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供应链采购是大有可为的。德州仪器的供应链管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提供创新的DSP和模拟技术,以满足客户在现实世界中信号处理的需要。除了半导体之外,公司的业务还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以及教育产品。德州仪器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设有制造、研发或销售机构,全球雇员约34,500多人,在2003年德州仪器的销售收入达98.3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日益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使得企业之间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各个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德州仪器作为一家历史超过50年,并且在世界主要大陆拥有制造和销售中心的制造型企业来说,如何协调遍布世界各地的工厂的采购、生产和销售,使他们能够整合在一个架构之下,就可以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即时协调工作,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德州仪器根据调查分析,在半导体工业中,全球化是获得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和获得商业回报的必然趋势。然而,对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制造部门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却很难做到,这就使得管理者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要面对许多问题。同时,半导体行业的特点是制造流程复杂,供应链长,而公司正在从商品驱动性很强的业务向客户定义型业务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公司现有的供应链系统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支持这种转变,必须对供应链系统进行改革,使公司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将他的运营实现最优化,使得生产部门能够提高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同时缩短产品到达客户的时间,降低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减少库存。通过仔细的选择和分析,德州仪器最终选择了美商智佳科技公司(以下简称i2)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因为i2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德州仪器想要达到的目标基本一致。德州仪器公司利用i2解决方案开展了新的供应链管理计划来优化全球的业务,这其中包括了①采购管理:包括支持多种货币、运输成本管理、以及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的多个订单、计算、进行供应商业绩分析等功能。②运输管理:包括交通工具租赁成本管理、运输路线及交付状态跟踪等功能。③仓库/配送中心管理:包括计算机辅助商品货位查找及分配、商品的质量检验、仓库间商品调拨/配送等功能。④库存控制,支持多种成本计算方法;质量管理功能可根据销售额和利润自动进行ABC分类,支持商品的批次和保质期管理等。⑤直接交付:指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供应商订货,并且供应商直接将货交付顾客的过程。一个直接交付定单可以包括多个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商品,可以将一个直接交付定单分成多个送货单、多种定单状态。⑥需求分析预测与自动补货:能够为缺货的商品自动地产生配送调拨单或采购单,实现商品的自动补货。⑦财务系统,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现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⑧供应商关系管理等。供应链成功改革后,使德州仪器的晶片加工、成组测试部门以及产品配送中心可以协调工作,即使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像在一家工厂一样。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虚拟工厂的概念。同时,也缩短了产品规划周期和客户订货交付时间。现在德州仪器公司利用以天为单位的系统代替了他们之前以周为单位的系统,进而转向连续规划系统,这使公司能够基于对企业在全球范围运营的认识,为所有下属公司根据销售计划制定工厂的开工计划。并且对一些个性化市场的客户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同时,由于缩短了生产周期和简化了生产流程,德州仪器公司降低了城本,这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是最大的收获,找到了点“时”成金的方法。采用i2的解决方案,使德州仪器公司降低了库存量,并提高了对于市场预测的准确度,公司的规划人员现在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做出生产计划,而不是围着数据转,更好地集成了公司的物流和市场推广部门。i2的解决方案还使德州仪器公司可以全面地了解其全球供应链的情况,真正将所有的生产分布统一到一个管理架构之下。供应链规划方案为公司的规划流程增加了制约管理,使公司能够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采用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后,德州仪器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改善股东权益。“在我看来,我们能在实施i2解决方案后的第一年轻松收回2400万美元的投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供应链规划总监莎丽·坦普尔对i2方案如此评价。据有关资料,2002年德州仪器的销售收入为84亿美元,到2003年,公司收入增长到98.3亿美元,增长率达17%。2003年公司收益为12亿美元,而2002财年还亏损3.44亿美元。 供应链合作伙伴间进行合作的案例及评价一、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与洛克维尔公司(Rockwell)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克莱斯勒公司与洛克维尔公司达成一项协议,两个公司将在汽车的设计阶段进行紧密合作。洛克维尔公司负责总装厂与零部件厂的计算机控制部分的设计。如果计算机控制与汽车的设计不匹配,就会影响到汽车的质量和汽车进入市场的时间。根据协议,洛克维尔公司是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装、冲件、焊接、电力设备等部门设计计算机控制的独家公司,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他们(汽车制造商与计算机控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是汽车行业内的首次。两个公司的工程师在汽车设计阶段的紧密合作中,洛克维尔公司的工程师设计开发相关计算机控制软件,以便能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工程师同时设计控制系统和整个汽车。计算机控制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合作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实现降低成本、缩短制造周期等目标,而且缩短进入市场的周期是克莱斯勒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目标,以前的周期是26~28 周,现在的目标是将它缩短至24 周,克莱斯勒公司希望能通过与洛克维尔公司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二、 柯达公司(Kodak)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1993 年,柯达公司成立了一支由采购人员和工程人员组成的小组,负责统一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柯达生产厂对控制系统的使用和采购情况。控制系统控制整个生产的工艺流程,尤其是那些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柯达公司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而且小组偏重于考察控制系统的寿命周期成本而不是单位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包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包括培训、工程、零部件、维修、可靠性等方面的成本,柯达公司估计隐性成本是单位成本的2.5 倍。小组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小组首先对现有的控制系统供应商进行评价,主要调查对产品、服务、潜在的成本降低能力、全球竞争能力、战略导向等问题的观点。然后据此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将供应商分为3 类:世界一流供应商、首选的供应商和淘汰的供应商。根据合作目标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这种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已经帮助柯达公司降低了花费在控制系统上大约25%的总成本,尤其是对于柯达公司的小型生产厂,获得了控制系统安装周期的缩短、供应商允诺持续更新、地方分销商愿意持有闲置部件、供应商在设计早期就参与其中等好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了链上成员间的协同运作管理模式,实现了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物流通畅,提高了客户反应速度,创造了竞争中的时间和空间优势;通过设立中间仓库,实现了准时化采购,从而减少了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合作,各个节点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核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产品开发、生产、分销、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有效反应,大幅度缩短订货的提前期;通过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生出更强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合作联盟,包括制造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实际上构成一条供应链。他们之间逐渐加强的信任关系在金属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不同的制造商可以直接与最终用户对话,从而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解决问题和满足用户需求的途径。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联盟或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使其成为可能。他们之间的这样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用户的需求,并共同合作满足这些需求。显然,用户对于特殊的行业(具有特殊工艺)的需求是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合作关系的驱动力之一。分销商也为最终用户提供诸如库存管理、成本分析服务、采购、长期计划协助等服务。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为了给最终用户带来最大化的价值而紧密地合作在一起。上海通用的供应链整合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CIO张新权的眼里,汽车行业的信息化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为复杂。“汽车是个大件,其构造复杂,零部件通常有几万个,不同车型完全不一样,相同车型又有很多个性化要求。因此,从订单审核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制定再到销售,这个流程相当复杂。” 二为回报率高。“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如果信息化体系运作顺畅,对业务的提升帮助特别大,投入产出比很高。无论是就降低库存而言,还是提高资金周转率,都能创造非常巨大的利润。”因此,说张新权是汽车信息化的“力挺派”一点也不错。 上海通用的信息化系统分为三大块:商品化软件、通用全球系统和本地开发部分。其主要的业务运作运行在商品化软件上;涉及到生产制造方面是用通用全球系统(通过广域网和通用全球系统实时连接,共享一些数据和信息);而很多中国单元业务和特别的业务需求(如跟经销商和供应商方面的协同、质量检测控制等)以及前两种系统不能实现的功能则通过本地开发系统来实现,这一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所在。 在上海通用建立之初,其IT系统的关键部分主要是沿用通用全球核心公共系统标准,虽然覆盖从接订单到交货到用户的整个流程,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通用核心公共系统是10多年前开发的,开发语言陈旧、系统庞大,比起目前新兴的技术系统,运行维护成本极高。再加上这套系统是从美国远程支持到上海,由于时间差等问题,上海通用系统出现问题时经常很难及时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11月6日,CIO张新权主导发起了“用更加经济先进的新IT系统替代旧核心公共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经过6个多月的测试之后最终决定实施SAP的IS-AUTO系统,并选择惠普为IS-AUTO系统提供咨询与实施服务。以后的运营实践证明,张新权这一明智的决定,为上海通用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张新权说,与其他产品的制造不一样,汽车制造是一辆车就是一个订单,一辆车有近2万个零部件、2000多道工序,物料是要按工序排好的,计算精度必须要以车为单位、精确到每小时才行,一句话概括,就是所有的效益都在供应链上。供应链的顺畅与精确,是信息系统肩负的主要任务,而上海通用的老系统可以说并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一切都要依靠新的IS-AUTO系统来实现。“在中国惠普的帮助下,历时两年多的SAP IS-Auto(汽车行业SAP解决方案)加上APO(高级计划优化器)项目成功在上海金桥南厂上线,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整合。” 张新权给我们算了一笔账:IS-AUTO系统运行以后,销售订单从经销商那里传送到上海通用之后,就会汇总到生产订单管理系统,然后通过生产计划系统制定物料计划,上线生产,这个过程是完全是按需定制的。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订的车的生产进度,并可以根据生产进度更改已有定制;而上海通用,则可以在车辆还在生产线上时就知道它是卖给谁的,运输计划可以同时跟进,车一下线就可以马上运出。“保守些计算,上了IS-AUTO系统后,我们的库存平均比以前减少了1~2天,财务运作效率提前了2~3天,经销商至少可以节约2天的财务成本,因为通过这个系统,经销商可以比以前提前两天获知汽车下线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周转率。” 事实上,SAP IS-Auto系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汽车IT系统的神经中枢,它覆盖了上海通用从接订单到给最终用户交车的整个流程,并且与经销商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e-Supply System)、工厂底层管理系统(Plant Floor System)等形成紧密连接,其最大的特色是按需定制、柔性管理。 据张新权介绍,过去上海通用应用的SAP/R3系统不能支持汽车的“柔性生产制造”(即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随时生产多种不同的车型,并且除了一些基本的共性模块,例如车身、底盘之外,其他一切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都成为选择性模块,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多种组合),而且也不能够支持真正的JIT(Just in time恰时生产),而这两点恰是现代汽车业竞争的关键。为此,上海通用曾经开发过一套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与SAP的ERP系统结合在一起使用,虽然很好地解决了不同车型在同一条生产线流水作业的问题。但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材料供应商必须处于“时刻供货”的状态,增加了他们的存货成本,他们便把部分成本打在给通用供货的价格中。这样一来,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并没有降低。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上海通用将IS-AUTO与先前开发应用的供应商管理系统(e-supply)进行了对接,实现了与供应商的即时沟通,使供应商能根据通用的生产计划安排自己的存货和生产计划,同时也减少了对他们的存货资金的占用。而且一旦供应商在原材料、零部件方面出现问题,也可以向上海通用汽车提供预警,以便很快地启动“应急计划”。应用了SAPS-Auto系统的上海通用,成为国内首个、全球屈指可数成功实现了全价值链整合应用IT系统的汽车公司。今年,上海通和又“逆市扩产”,南部厂区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52万辆。在与其他品牌汽车厂商的竞争中,上海通用采取全线覆盖的产品策略,别克、凯越、君威、凯迪拉克、赛欧等车型丰富,成为市场的领跑者。这一切业绩的取得,不能说不是得力于其先进的IT信息系统的应用。背景资料:2003年3月27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与中国惠普签署了金额高达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惠普将提供实施SAP IS-Auto(即SAP R/3之上的汽车行业制造软件方案)和SAP APO(高级计划优化器)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和全套服务器。此次实施的SAP IS-Auto加APO整体方案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是首例应用,上海通用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根据协议,惠普将提供实施SAPIS-Auto(即SAPR/3之上的汽车行业制造软件方案)和SAPAPO(高级计划优化器)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和全套硬件服务器。该项目分两期完成,2003年10月,将首先在上海通用位于烟台的汽车制造厂部署实施;2004年下半年,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桥基地的传统主机系统移植到SAPIS-Auto加APO系统。2005年4月18日,SAP IS-Auto(汽车行业SAP解决方案)加上APO(高级计划优化器)项目成功在上海金桥南厂上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项目一.docx 2.项目二.doc 3.项目三.docx 4.项目四.docx 5.项目五.doc 6.项目六.doc 7.项目七.docx 8.项目八.doc 9.项目九.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