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入手,让学生有利可图——以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以“图”入手,让学生有利可图——以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

资源简介

以“图”入手,让学生有利可图
——以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摘要】 历史图片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图片的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出发,对如何更高效利用历史图片进行了实践,努力实现以历史图片为载体,发挥历史图片的最大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历史图片 有效利用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一样都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图片史料更直观,可以作为教材文字史料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教学中,按照图片的来源不同,我们一般可以将图片分为教材插图和课外图片两类。据不完全统计,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共收录大大小小插图一千余幅,就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就已达170余幅。那么,如何利用与开发这些历史图片,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展开具体的阐述。
一、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 以图置境,引入正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且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生动、具体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相对于平淡的言语叙述导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引起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切入本课的主题。
在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课堂一开始出示了一幅马镫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有什么用?”学生异口同声:“马镫”,不少学生还积极举手想要分享他理解中的马镫用途。简单的一张图片便迅速激起了他们的热情:“马镫应该是帮助人上马用的”、“马镫可以让人骑在马背上保持平衡”、“马镫有利于在马背上作战”…… 课堂的气氛很活跃。老师紧接着引导:“马镫不仅在亚洲国家得到运用,欧洲的骑兵也配备了马镫,这样简单的一个物件也代表了文明在欧亚间的传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马镫的发展与传播”。此时学生的目光已经被马镫深深吸引,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主动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这样的导入无疑是高效。
(二) 以图串文,突破难点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在讲解教材的重难点时,有时候教师讲得很费力,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与新知识相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或思维导图,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可以利用历史图片为载体,精选几张图片进行整合、重组,挖掘图片内在联系,通过一条主线层层设问,将课堂步步推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自主探究中逐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化难为易,从而更好地落实课堂的重难点。
例如在讲解隋朝大运河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四段分渠,五大水系,六年时间”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固然可以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点,但他们很难真正去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他们很难凭空想象为什么要耗费如此人力物力去开凿这条运河?为什么运河会分成四段?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三幅图片。图片一:《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① 中国的大江大河流向有何特点?② 古代的运输主要依靠何种方式?③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解决运输困难?图片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自主完成:在图中圈画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段分渠、五大水系。图片三:出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图片,介绍今天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过程。通过三张图片的层层递进,探究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学生不仅自主分析了大运河开凿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也从图片中直观感受到了大运河工程的浩大,为后来分析隋的灭亡奠定了基础。在最后一张图中将学生的目光拉到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逐步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当然,这样的设计更多的目的还是在于利用历史图片将史地知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突破重难点教学。
(三) 以图解惑,加深了解
教师所选择的图片大多比较典型,出于新奇,学生看图片往往一扫而过,浅尝辄止。历史图片的运用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式的展示,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分析图片,我们才能从图片中获得更多深层次的信息,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中,学生已然知晓: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为自己功德高过三皇五帝,建立了皇帝制度,成为权力的中心。书本有一幅插图,图3-2秦始皇像,学生对秦始皇的形象很感兴趣,但事实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更多的信息。秦始皇头戴冕,身着衮服,反映出王位的世袭和封建社会等级的森严;秦始皇腰间佩戴着玉佩和宝剑,手指远方,目光炯炯有神,雄才大略的神态跃然纸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唯我独尊。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皇帝制度的特征在这幅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皇帝制度的理解。再如在讲到北宋商品经济繁荣之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摊贩众多,行人如织,画中场景和人物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恨不得拿起放大镜去观察。他们看到了繁华的汴河船运和都市街景,从中找到了“正店”和“脚店”,真正从画中感受到北宋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状态。这种图片的形象性和高刺激性好过于反复的言语灌输,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切合他们的兴趣点,让学生与历史产生了共鸣。
(四) 以图激情,增强审美
历史图片好比一扇窥视历史与社会的窗户,也是一种文化的视觉记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辉煌与颓废之间,学生们真切地去感知,真诚地去表达。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应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发挥其德育AWSDFVGB的功能。在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这些素材都极具艺术渲染力。因此,恰当地引导学生赏析图片,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让学生在辉煌中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材有很大篇幅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包括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教材中很多相关的插图也是蕴涵丰富的艺术内涵。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文中20个“之”无一雷同,既无古怪离奇之嫌,又有出奇制胜之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再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线条匀称而流畅,画面奇幻而绚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讲到火药和火器的发明时,我引导学生去观赏教材图4-58“火箭和突火枪”、图4-59“元代火铳”插图,底下学生一阵骚动,原来他们联想到了今日的“火箭”。我很意外,也很欣喜,不妨顺势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认识到今日火箭发射的原理实际上就来自于宋代的火器,近代的枪炮也是从那些火药武器演变而来的。当火药传入欧洲,更是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样临场的一个顺势引导是对学生的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对历史图片有效利用的相关思考
把历史图片运用于教学,不仅仅是对课堂的润饰,更因为历史图片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利用是达成学习活动高效的切实途径。但在其具体运用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精选图片
教学图片的针对性要强,历史图片众多,但是包含的内容大有不同,有的很好地表现了教学重点,但是有的图片只起到简单说明的作用而已。对于展示的历史图片,要注意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如果所选择的图片是不科学的、有争议的或者信息不明确的,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这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为了避免盲目展示,还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否则就会让人眼花缭乱,走马观花。对于书本上易于理解的,可以不加以展示,图片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服务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二)积极引导
图片对于学生的感官冲击较强,但中学生缺乏对于历史图片深入解读的能力,如果只是停留在表层,就不能很好地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除了展示图片外,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动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思维灵感,让他们学会关心图片,思考图片,将历史图片当作以后学习的脚手架。对于教师来说更要观察学生对于图片的反应,考虑可能的课堂生成,这些都是细致的教学技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图文结合
南宗郑樵曾在《通志》中说 “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人重视图片解读的经典语句。历史图片和文字素材都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文字在于说理,图片使理形象化,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教材的正文依旧是教学的重点,历史图片是对其的辅助和完善,所以在图片资源的运用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不能超越教材本身而喧宾夺主。因此只有紧扣教材主题,将历史图片和教材文本相结合,才能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四)手段多样
为适应中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教师对历史图片的利用也要实现手段和载体的多样化。大多数教师在使用历史图片时一般都是静态展示,通过课件或者纸质直接呈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老师会加入动画效果,实现历史图片动态展示,与时俱进,增强视觉效果。当然,有时我们也需要在所展示的多图中找到内在联系,采用比较法或者通过整合进行展示。
总之,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性的教学素材,它的作用和功能远不止如此。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和利用是建构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不断地思考。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