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广州市生物学科中心组2012学年下学期第12周高二生物教研活动资料(29份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推荐】广州市生物学科中心组2012学年下学期第12周高二生物教研活动资料(29份资料)

资源简介

课件46张PPT。利用学农资源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
陆伟文人类生物学知识最早来自先民与自然界的接触,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以发展和丰富。
现代生物学知识虽然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但仍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业知识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动植物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了解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难度。
而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正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素材,实用的农业知识,有利于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1劳动技校丰富的生物教学资源占地500亩,五座小山、两个湖泊;
植被茂密,物种丰富,绿化率达80%
建有百谷圃、百花苑、百草园、百果园、百菜园、无土栽培基地、南作物区、西作物区、水生作物区等种植园区和养猪场、养鸡场、鱼塘、小动物园等养殖园区。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长期自然保护措施使得校园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1动物方面1.昆虫
绿金龟星天牛瓢虫蝉龙眼鸡潜叶蝇 12.鸟类(已观察到的鸟类达55种)白鹡鸰戴胜红嘴蓝鹊大白鹭白胸苦恶鸟蓝姬翁白头鹎 1植物方面(800多种)
1.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高梁大豆小米番薯 12.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香料作物、嗜好作物和果树作物等)杨梅烟草沙姜番木瓜香蕉菠萝蜜花生 13.花卉紫花地丁黄槐鸢尾使君子野牡丹光棍树桃花 14.药用植物火炭母两面针艾叶鹅不食草五指毛桃一点红 1劳动技校老师已经在做的……1、---以生物学为基础,结合学农资源,唤醒学生的博物意识。 2、---生产实践中挖掘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用以巩固生物学知识。 3、---安排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生物学技能。 4、---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系列生物研习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1.户外劳动课挖掘与生产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用以解答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1策略与方法课前:问题指引,劳动小结时总结、点拨;
课中:劳动过程抓住机会讲解,休息间隙讲授观察;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时,耐心引导讲授。
课后:继续探讨问题。
1施肥课
设问肥料过多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会烧苗?(必修1 第4章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松土课
学生中耕松土或雨后松土时,介绍松土的意义,联系细胞呼吸的知识内容。(必修1 第五章 细胞呼吸)1锄草劳动
可联系外来入侵物种、物种间的竞争等知识。
作物种植
为什么要求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
(必修1 第5章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1果树修剪/蔬菜打顶劳动
设问为什么要将番石榴、番茄或南瓜的主枝剪断?(必修3 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2.以生物学为基础,结合学农资源,设置相关课程或活动,唤醒学生的博物意识1现代农业课——识五谷、认六畜猪、马、牛、羊、犬、鸡稻、麦、稷、菽、黍 1这就是豌豆花认识玉米的雄花和雌花棉花真的有彩色呢花生原来是长在土里的 1浮床生态工艺净化污水设施农业——无土栽培 1花卉栽培课——百花苑里识百花 1药用植物课——利用植物形态特征辨别草药 1药用植物课 识别青草药鼻闻手摸眼看鼻闻眼看 13.注重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生物学技能花卉嫁接课——了解植物的多样繁殖方式 1大棚扦插——了解植物多样的繁殖方式 1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树林生态考察和生态瓶制作 1树林生态系统考察 1生态瓶制作 14.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系列生物研习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必修3 第五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探究1:落叶快速腐熟实践探索 1(必修3 第五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选修2 第2章 第3节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探究2:校园桔小实蝇调查 1研究不同地点、不同果树种类、同一果树不同位置、自制诱虫器不同打孔位置诱虫效果比较等 1选修2 第4章 第1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探究3: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1 1必修3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探究4:校园周边水资源调查 1选修1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探究5:葡萄酒的酿制 1选修1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探究:6:酸奶的制作 1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探究7:校园蛙类调查 1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探究8:校园鸟类调查 1学农学校生物老师也可以做的 1 1 1一个完整的教育,应该包含校内外所有能给学生带来教育意义的任何时空和事物。 1 讲的不对,请大家指正。 谢谢! 1课件18张PPT。细化考点125依托学案分散难点广州市天河中学 魏穗华高三一轮复习策略选修一 放在 高三学习12高二4月中 完成四本教材的学习 转入一轮复习 1 教学进度的安排2开展学案的编写时间长 传承好125效果较好 学校放心的学科
2011年一模 三组第四
2012年一模 三组第二
2013年一模 三组第四
2 科组开展学案编写的成效2依托学案125细化考点分散难点33 复习策略新教师的成长125学困生的拐杖3.1 依托学案2① 新教师的成长125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复习主线清晰不会随意思维跳跃扩散 3.1 依托学案2学案的编写是对教材的挖掘是对知识体系的再认识 课堂反馈习题的深思考 ② 学困生的拐杖225往往容易忽视了学生课堂的动笔 学案 要求学生3.1 依托学案五官协调 减少分神机会 ① 知识问题化25以一条主线 化整为零 强化主干知识3.2 细化考点案例1“蛋白质---生命活动承担着”② 问题层次化225引导学生阅读 思考切记把学过的知识 罗列堆积 不加整理
案例2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3.2 细化考点③ 知识系统化325 最后 知识归纳 整理 提升 将重点内容拆散成多个思维性问题 案例 1,2,3 案例 4,53.2 细化考点25实验思维能力 光依赖高三的复习 收获不大把实验的难点 分散在不同章节实验的复习中3.3 分散难点开始进入复习时 有全面的计划 把难点分散 有序进行 循环巩固25案例 5 “必修一 组成细胞分子实验”一轮复习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试剂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规范描述---实验原理的提升—主线重点 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原理的描述3.3 分散难点25 案例 6 “酶”一轮复习 周练巩固变量的分析 对照组、实验组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 试剂的选择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现象的分析3.3 分散难点 出现色素浅的原因 两条叶绿素色素带浅的原因25 案例 8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一轮复习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实验细节的分析 恩格尔曼实验 黑暗没有空气的环境 3.3 分散难点 放置装有氢氧化钠溶液装置B的目的切记知识的简单罗列125习题的精选—经典的高考题按课时编写---防止拖沓 快进 随意性34 复习学案的思考学案不是练习卷455学案不是资料大全和课后作业相辅相成64 复习学案的思考细化知识点 不代表知识的零散725归纳 板书—形成知识体系84 复习学案的思考25谢 谢 大 家!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学习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习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一、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例1、仔细观察下列化合物的结构,找出哪些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并圈出其R基。
小结:
1、氨基酸结构共同特点是: 每种氨基酸都 含有一个 和一个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 上。
2、氨基酸结构的差异性体现在 不同。
3、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的元素组成: 。
二、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例2、完成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H2O


小结:
1、脱水缩合:即一个氨基酸的 和另一个氨基酸的 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 的结合方式。
2、二肽:由 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肽键结构式
例3、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回答:

(1)上图所示化合物的名称是 ,该化合物形成过程中脱去 个水分子。
(2)该化合物中有 个氨基, 个羧基。在氨基酸R基未知的情况下,则该多肽链含有氨基 个,羧基 个。
(3)该化合物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多少? 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是a,则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蛋白质形成过程

氨基酸 + 蛋白质
场所( ) 场所( )( )
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功能
实例

抗体

绝大多数酶
信息传递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构成细胞、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例5、用概念图表示抗体、载体、酶、激素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并把其填入相应的圆圈内
小结: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决定 决定 决定

【巩固练习】
1. 人的胰岛素和胰蛋白酶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但合成这两种蛋白质的细胞的功能却大不相同,其根本原因是(  )
A.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D.两种细胞所含有的基因不同
2.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3. 下图表示了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其中X、Y代表元素,分子a、b分别是生物大分子A、B的单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Y代表的化学元素分别是:X:_____、_____ Y: _______ 。组成分子a的含氮碱基种类共______种。
Ⅱ.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组成的不同,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研究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要区分蛋白质和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一般要对DNA的_______元素进行标记,而对蛋白质则是标记其组成中的_____元素。
Ⅲ.现从某种真核细胞中提取出大量核糖体放入培养液里,再加入下列几种有机物:
①NH2-CH2-COOH ②NH2-CH2-CH2OH ③NH2-CH2-CH-CH3
④NH2-CH-CH2-COOH ⑤NH2-CH-(CH2) 4-NH2
其中的氮原子已被15N标记,模拟化合物B的合成。假设培养液里含有核糖体完成其功能所需的一切物质和条件。
其中实验中所用的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五种化合物中能作为原料合成化合物B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若实验中检测到某一多肽含20个15N,则该肽最多有________个肽键。
4.尝试构建蛋白质的知识网络。必须涵盖以下内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2012届高三第一轮复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纲内容
难度要求
说 明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 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结论
?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 结论
? 说出“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结论
? 概述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
? 说出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一、考点要求
【复习目标】
1.分析实验过程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2.通过对经典实验的理解,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并借此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
【复习重点】通过对经典实验的理解,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并借此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
【考点一】实验结论
1.(2007 广东)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该实验结果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实验组号 加入S型菌物质 接种菌型 培养皿长菌情况

蛋白质
R
R型

荚膜多糖
R
R型

DNA
R
R型、S型

DNA+DNA酶
R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归纳: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
艾弗里的实验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
【考点二 】实验思路
3.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对S型细菌进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第①和②组对照说明: 。
(3)第①和③组对照说明: 。
知识归纳:探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等其它物质的实验思路关键:

艾弗里用 方法分离DNA和蛋白质 :
噬菌体侵染细菌用
【考点3】实验过程
知识回顾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科学家为什么要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用什么放射性元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如何培养具有同位素标记的32P噬菌体和35S噬菌体?
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分别是什么物质?
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结果会如何?
4.(多选)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时,关于他们的做法不正确叙述是
A.分别用32P和35S 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分别将32P和35S 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C.分别用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D.分别用32P和35S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变式训练5: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入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 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适时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考点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6.下列生物中,遗传信息储存在RNA分子中的是
A. 豌豆 B. 烟草花叶病毒 C. T2噬菌体 D. 大肠杆菌
【归纳】
生物类型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举 例
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非细胞
生物
大多数病毒
回归课本 构建网络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实验分析的
基本思路
1、(格里菲思)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2、(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3、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实验
4、RNA是遗传
物质的相关实验
实验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实验结论
2、3、4实验的共同点
①设计思路都是:
②都遵循的实验原则:
2012届生物第一轮复习
必修一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三)
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

【复习目标】
1.理解叶绿体的结构中适于光合作用的特点和功能。Ⅱ
2.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Ⅱ
3.通过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合成量的影响,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复习重点】
1. 通过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通过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合成量的影响,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考点一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条件

1、描述叶绿体的各部分结构以及功能




知识归纳:
叶绿体通过 增大膜面积,为光合作用提供吸收光能的 和反应所需的
2.下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从图甲中取出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所示结构取自图甲中的①或③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全部分布在图乙所示结构上
C.图乙所示的结构是合成[H]并消耗ATP的场所
D.叶绿体以图甲③的形式扩大膜的表面积
考点二 光合作用的过程
练习1.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及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所需能量分别来自
A.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和光能 B.都是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C.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ATP D.都是光反应产生的ATP
2.右图是绿色植物内细胞代谢的某一阶段的简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过程是指CO2的固定 B.b过程是指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C.c过程在线粒体内完成 D.a、b、c三过程都需要酶参与
知识归纳:
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1、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物质变化:无机物 ,释放 。
能量变化: 能 ATP中 能 有机物中 能
3、利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图解过程分析物质变化和能量的变化
4、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5、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合成量的影响:
(1)光照强度变化,而CO2供应不变时,对光合作用各种物质合成量的影响:
CO2供应不变
光反应
[H]
ATP
O2
C3
C5
(CH2O)
光照减弱

光照增强
(2)C O2浓度变化,而光照强度不变时,对光合作用各种物质合成量的影响:
光照强度不变
暗反应
C3
C5
[H]
ATP
O2
(CH2O)
减少C O2供应

增加C O2供应
分析注意点:①按照光合作用过程逐步分析;②当反应减弱时,合成的产物将减少,原料将积累。
练习3、b点与a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b点与c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
A.低、高 B.低、基本一致
C.高、高 D.高、基本一致


4、下图曲线a表示黄豆在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下图曲线b相应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叶绿体中C3化合物和ATP的含量分别___ _,
(“增多”或“减少”)。
(2)在B点时,多种可能的条件改变都会导致曲线由a变为b,请列举一种可能,并说明理由。可能:___ _,理由: 。
(3)A点与B点相比,制约光合作用的因素是 ;C点与B点相比,制约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有 。
(1)增多 减少
(2)温度适当增加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或C02浓度增加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答对一个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光照强度 温度(或CO2浓度等)
2012届高三生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复习目标】
1. 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2. 掌握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方法
3.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复习重点】
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
考点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分析
练习1.下图是某生态学家研究了一片农田退耕还草后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 __J/(hm2·a)。生态系统中能量以什么形式散失? 。
(2)从田鼠到黄鼠狼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3)田鼠同化的能量除了图示去向外,还有什么去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归纳:1、
?
?
起点
生产者
源头

能量输入

相关生理过程
作用
总能量
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的传递
传递形式

传递渠道
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能量的转化
太阳能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能量的散失
相关生理过程
细胞呼吸
形式

2、能量流动的图解
3、分析能量单向、逐级递减的原因?
巩固练习
1.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2.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 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 。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 ;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 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 。
(5)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三个方面的功能。
(6)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必需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试从鱼塘的地理环境与放养的鱼类分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遵循了 原理(限填一个)。
3、画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构建知识网络
考点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人们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人们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流向 的部分。
实现能量的
2014生物复习 必修一第二章实验复习
物质的鉴定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淀粉的鉴定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复习目标】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复习重点】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
自主完成课前学习卷 –(熟悉实验的过程,周末完成)
实验材料的选择
思考1.可溶性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以及观察DNA、RNA分布时选择的材料分别是?
2、还原性糖鉴定时,能否用甘蔗做实验材料吗?能否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材料?
3、可以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作DNA 和RNA分布的实验材料吗?为什么?
归纳:实验材料的选择:

二、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两者有何不同?
在蛋白质鉴定中,如果双缩脲试剂A加多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2、检测组织中脂肪的实验中 50%的酒精的作用?
3、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步骤中
→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

→ 烘干的载玻片在8%的盐酸
(30°C温水中保温5分钟 )

→ 用蒸馏水缓慢冲洗

→试剂的选择?
归纳:注意实验试剂的使用;水浴加热 沸水浴 现配现用、现混现用
滴加试剂的量等
三、实验现象的描述 --注意规范
完成表格
物质
还原性糖
淀粉
脂肪
蛋白质
DNA和RNA的分布
试剂
特殊实验要求
如果材料有颜色,需先脱去颜色
观察组织中的脂肪,要用

实验现象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


如果用大肠杆菌代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请你依据所学内容,预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原理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淀粉的原理?
抓住4个“特定的”
:“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拓展: (1)利用还原糖鉴定的原理进行糖尿病
病人尿液检验的实验设计
(2)利用脂肪鉴定的原理对脱脂奶粉进行检验
(3)运用免疫学原理可以鉴定细胞中特定的蛋白质 原理?
(4)运用基因探针可鉴定某种特定基因 原理?
反馈练习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B.在鉴定花生子叶中脂肪的实验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2. 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3. 在实验中,常用双缩脲试剂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下列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不能产生紫色反应的是( )。
A.含有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的混和液
B.适宜条件下经胃液充分处理的蛋清溶液  
C.高温处理的蛋清溶液
D.适宜条件下经胃液和肠液充分处理的蛋清溶液
4.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
A
还原性糖的鉴定
柑橘组织样液
斐林试剂
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人口腔上皮细胞
健那绿、蒸馏水
C
蛋白质的鉴定
植物的生长素和人的胰岛素
双缩脲试剂
D
脂肪鉴定
切取花生子叶薄片
苏丹Ⅲ 酒精
★5.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① 实验②
A.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B.实验②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 D.实验①
6.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该三支试管,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 _
其中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 ,颜色较深的原因是 ;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的试管是 ,原因是_________ 。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2014届生物第一轮复习
必修一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酶

【复习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和特性。 Ⅱ
2.探究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Ⅱ
【复习重点】有关酶的探究实验
考点一、酶的概念
酶是 产生的具有 的有机物 (阅读教材酶本质的探究)
思考1、酶与激素的比较

激素
产生的来源
化学本质
功能
作用场所

通过体液输送作用于靶细胞
作用原理
与相应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改变
思考2:酶与激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质的关系:


思考3:几组特殊的酶
DNA酶 DNA解旋酶
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
限制酶 RNA聚合酶
逆转录酶
胰蛋白酶 纤维素酶、果胶酶
溶菌酶
练习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成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 B.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
C.酶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
D.酶具有高效性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
A.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B.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C.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D.能产生酶的细胞—定能产生激素
考点二 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1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试管号
3%过氧化氢
实验处理
H2O2分解速度(单位时间内气泡多少)
点燃的卫生香检测
结论
1
2mL
加等量的蒸馏水
2
2mL
90℃水浴加热
3
2mL
滴加3.5%FeCl32滴
4
2mL
滴加肝脏研磨液2滴
很多
助燃性更强
(1)找出相应的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催化剂的种类 、温度 ,单位时间内气泡的而产生 酶的体积 过氧化氢的量
(2)找出实验组 和对照组
(3)实验结论:
酶有高效性 酶有催化性
(4)分析 如果3、4两只试管的现象相似,原因?
实验探究2 分析下列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号
内容物
条件
检验
1
2ml浆糊+2ml纯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2
2ml浆糊+2ml清水
37℃+10min
3滴碘液
3
2ml浆糊+2ml稀释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4
2ml浆糊+2ml纯唾液
95℃+10min
3滴碘液
5
2ml浆糊+2ml纯唾液+2ml浓HCl
37℃+10min
3滴碘液
6
2ml浆糊+2ml浓H2SO4
37℃+10min
3滴碘液
(1)试管内容物变蓝的试管是 。
(2)1号和2号试管比较,说明酶具有 。
(3)1号和3号试管比较,说明酶具有 。
(4)1号和4号试管比较,说明酶的活性受 影响。
(5)1号和5号试管比较,说明酶具有( )
A.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 B.专一性 C.高效性 D.稳定性
.(1)2、4、5、6 (2)催化作用 (3)高效性 (4)温度(5)A
知识归纳 (1)酶的特性
(2)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条件
α—淀粉酶最合适温度:是 ℃ 唾液淀粉酶最合适温度:
最适pH:胃蛋白酶是 ;小肠中的消化酶需要
(3)描述温度、pH与酶的活性关系:
低温、高温、强酸、强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不同的地方?
注意细节:
实验步骤顺序 :
试剂的选择、底物的选择?
(3)酶反应速度有关的因素?酶活性 底物浓度 酶浓度
练习
1、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
A.在4℃条件下易变性 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 D.含有羧基
2、下图的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分别放在2支试管中,然后将2支试管放入同一温度的水中进行水浴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

据此实验,请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凝乳时间越短,凝乳酶的活性越高
如果将A组的水温逐渐提高,乳汁可以凝固
C低温破坏了酶的分子结构,所以10℃温度下乳汁不凝固
D.可以肯定,凝乳酶的最适温度为40℃
3、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酶的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温度、PH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 。
(3)图B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 。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0C和950C水浴锅中,20分钟后取出转入370C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的反应分别为:甲 ,乙 。
(5)有关图C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项选择)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 )
A. 图C是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B. 图C是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C. 图C表明酶的催化反应受pH值影响
D. 因为pH值影响酶蛋白的结构,所以影响酶蛋白的功能
(1)受反应物中酶浓度(酶数量)的限制
(2)酶催化反应的最适宜温度
(3) 达到最适温度后,继续升高温度,酶蛋白变性逐渐失活,酶活性下降
(4)速度加快 无催化反应
(5) A B
2012高二生物培优(12周)--实验系列(1)
1、设计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的实验:
将15条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在相同水质、饲料、温度条件下饲养。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任何药物。在实验的10d~12d中,按时用标尺测量并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情况。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A组为 ,B、C组为 组,B组为 ,C组为 。
2.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构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⑦相同的适宜温度和充足水分等条件
A.②③⑦⑤ B.②④⑦⑥ C.①④⑦⑥ D.①③⑦⑥
3、、下表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设计相关内容,下图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请回答:
试管编号
加入材料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1
2mLH2O2液+2滴清水
无气泡
2
2mLH2O2液+2滴清水
90℃水浴加热
少量气泡,带火星的卫生香不复燃
3
2mLH2O2液+2滴质量分数为3.5%FeCl3液
较多气泡, 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4
2mLH2O2液+2滴肝脏研磨液
大量气泡,带火星的卫生香猛烈复燃
(1)在曲线实验中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在表格实验中,对照组是 1 ,实验组是 234 。(填试管编号)

4、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用8株有20片叶片、大小和长势相似的天竺葵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1
2
3
4
5
6
7
8
温度(℃)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光照强度(LX)
1000
0
1000
0
1000
0
1000
0
开始时CO2量(单位)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12h后CO2量(单位)
4.5
5.1
3.5
5.4
1.9
5.9
2.0
5.8
(1)序号1、3、5、7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在该实验组合中,实验变量是 ,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是
(2)序号2、4、6、8可构成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则该实验组合研究的主题是       。 
(3)序号1、3、5、7在实验前后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值的含义是    。
5.根据教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50%的酒精能洗去浮色的原因是 ;利用新鲜菠菜叶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所得色素滤液颜色较浅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两项)。
(2)检测蛋白质时,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其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的量只能为3—4滴,而不能过量,其原因是


(3)某实验小组以3%过氧化氢溶液和从新鲜猪肝中提取的过氧化氢酶为实验材料,让它们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并测定气泡产生速率,得到如下左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得出“曲线上顶点对应的温度为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适温度”这一结论是否可靠?
,理由是 。

(4)如上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 ,
其中的70%酒精的作用是 。
6.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A
稀蛋清
试剂甲
颜色反应
B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健那绿或铁苏木精染液
细胞结构乙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0.3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D
H2O2和过氧化氢酶
不同的pH
实验因变量丙
E
洋葱根尖
解离液、龙胆紫染液等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
(1)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
(2)A组实验所用的试剂甲是 ,观察到颜色是 。B组实验观察的细胞结构乙是 。
在D组实验中,实验因变量丙是 。
(3)在C组实验中若使用0.3g/mL KNO3溶液,则实验现象是 ▲ 。
(4)E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

。如果将常温下培养洋葱的装置移到冰箱的低温室(4℃)内再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根尖制成装片并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7、(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 (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 。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 。
③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 、 。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
8最近媒体曝光的毒胶囊事件中,问题胶囊铬超标,最高超标90倍。工业明胶中的 六价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有资料称,重铬酸钾(含六价铬)0.1一0. 5μg/kg可使培养的细胞产生变异。某医院病理室为确诊一摄入过量重铬酸钾患者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切取了一小块肿瘤组织进行
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之前,肿瘤组织必须先用_____________等处理成单个细胞。
(2)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治癌药物X,但不知对此类肿瘤是否有疗效,现提供以下实验材料:培养瓶、CO2培养箱、含有肿瘤细胞的培养液、生理盐水、光学显微镜、药物X等,请你完成相关实验步骤加以验证。
步骤一:取两只培养瓶,编号1号、2号,两瓶中装人等量的_____________。
步骤二:1号培养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 ,
2号培养瓶中加入___________ 。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取出用_____________ 观察并记录细胞分裂生长情况。
(3)写出(2)的预期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实验组 对照组 条件对照 空白对照 2 D
3 底物浓度 酶的催化活性 1 234
4(1)温度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的影响 (3)净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
5 (1)苏丹Ⅲ(Ⅳ)能溶于酒精 , 研磨时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加入丙酮(无水乙醇)过多、未加少量的碳酸钙 (2)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会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反应产生的紫色 (3)不可靠 温度和酶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 (4)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固定和保存收集的小动物
6(1)BCE
(2)双缩脲试剂 紫色 线粒体 单位时间内H2O2产生的气泡数(或H2O2被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等全理答案)
(3)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自动复原
(4)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低温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形态变化的影响
7、(1)①③(2)①无色、绿色 ②红色、绿色③改变光圈大小 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度)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8 (1)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步骤一:含有肿瘤细胞的培养液
步骤二:一定量的药物X等量的生理盐水(答案无先后顺序)
步骤三:充分振荡摇匀后将培养瓶放人CO2培养箱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步骤四:光学显微镜,
(3)①若1号培养瓶细胞分裂生长停滞,则说明药物x对此类肿瘤有疗效(说明:要与
“步骤二”答案顺序相符)
②若1号培养瓶细胞分裂生长情况与2号瓶相似都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药物X对此类肿瘤无疗效(说明:要与“步骤二”答案顺序相符)
课件18张PPT。专题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广大附中生物科 林朝霞课题目标
1、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2、理解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再分化、愈伤组织等的概念。
3、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重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难点
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一、植物的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及相关概念
1、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把下列图片准确排序A B C D ED B A C E 2、请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2)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3)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 ×(5)脱分化是已分化的细胞转变成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进而分出丛芽和根的过程。 (4)愈伤组织是一团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是再分化的产物。××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下列关于影响植物组织培养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同一种植物材料培养的难易程度相同
B.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MS培养基提供营养物质
C. pH、温度、光照条件等对植物组织培养并不重要
D. 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互相独立的外因内因B(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1、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一般在题干中有“验证……”、“证明……”、“探究……”,其后内容就是实验的目的。
2、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观察指标
3、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4、设计实验步骤
——分组标号、控制无关变量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观察、记录、分析三、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二)记录表格的设计步骤1、注明标题:必要时写上表的编号和日期
2、绘制表头:附上测量单位,根据需要列出统计数值
3、画 线:突出分组,避免太多线条而使表格杂乱 
4、填写数据:
5、注 释:解释缩写符号及每个细节 例题: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步骤:
1、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4组。
2、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月季枝条,均分为5组,每组10枝。将其中4组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另外1组下端浸泡在清水中,处理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
3、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并记录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例题: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步骤:
1、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4组。
2、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月季枝条,均分为5组,每组10枝。将其中4组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另外1组下端浸泡在清水中,处理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
3、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并记录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三、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 NAA/BA的用量比例大于1、小于1或等于1时,诱导结果可能会有利于根的分化、芽的分化或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为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用具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材料用具:同一株未开花菊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若干,灭菌的MS培养基、体积分数为70%酒精、体积分数为0.1%氯化汞、一定浓度的NAA、BA溶液 ,无菌水、镊子、解剖刀、培养皿、超净工作台、酒精灯、高压灭菌锅、滤纸、标签、恒温箱等。各小组要对实验设计各环节进行讨论,侧重汇报分工如下:
1、胡子寒、赵泓睿小组: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观察指标
2、贺 裕、顾明康小组: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付艺伟、刘心仪、程星皓小组: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庞景豪、吴煜坤、王 滔小组:表格设计(三)实验设计
1、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2、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观察指标
实验目的: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全能性,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观察指标:菊花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直径、芽和根生长的数量。
3、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 NAA/BA用量比例
因变量:菊花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丛芽和根的分化情况。
无关变量:培养条件和环境、无菌操作、菊花的取材等(三)实验设计
4、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标号、控制无关变量
取同一株菊花,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为外植体,接种诱导培养出愈伤组织备用。准备好培养瓶分为4组,分别标号A、B、C、D,每组5瓶。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配置NAA/BA用量比例分别为大于1、小于1、等于1的MS培养基,另配置不加任何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灭菌。接种愈伤组织,在相同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
③观察、记录、分析不同NAA/BA用量比例诱导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数量记录表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 接种 培 养栽 培四、菊花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 移 栽冲洗—酒精—无菌水清洗—氯化汞—无菌水清洗至少三次之上配制各种母液——配制培养基——灭菌注意: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外植体不能倒插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步骤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根等
(试管苗)移栽株植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内因: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等
外因:MS培养基、PH、温度、光照、植物激素等
三、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1、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2、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观察指标
3、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4、设计实验步骤:①分组标号、控制无关变量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③观察、记录、分析四、实验操作1. 采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脱毒的种苗,这种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获得种苗的过程不涉及细胞的
A 有丝分裂 B 分化 C 减数分裂 D 全能性C2.下列事实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是
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B.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C. 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
D. 植物用种子繁殖 A3.下列各项培育植物新品种的过程中,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的是
A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白菜――甘蓝杂种植株
B 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
C 通过单倍体育种培育优质小麦
D 通过基因工程培育B解析: 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的植物细胞一般是体细胞,如农杆菌转化法,把离体的转基因植物体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植株个体。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学案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把下列图片准确排序
A B C D E
( ) ( ) 移栽
2、请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 )
(2)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 )
(3)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 ( )
(4)愈伤组织是一团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是再分化的产物( )
(5)脱分化是已分化的细胞转变成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进而分出丛芽和根的过程。( )
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下列关于影响植物组织培养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同一种植物材料培养的难易程度相同
B.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MS培养基提供营养物质
C.pH、温度、光照条件等对植物组织培养并不重要
D.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互相独立的
内因:植物种类、材料年龄、保存时间等
外因:1)营养:MS培养基 2)PH、温度、光照 3)植物激素
三、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 NAA/BA的用量比例大于1、小于1或等于1时,诱导结果可能会有利于根的分化、芽的分化或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为探究NAA/BA用量比例对菊花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用具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NAA是萘乙酸,属生长素类,BA是6-苄基嘌呤,属细胞分裂素类。)
材料用具:同一株未开花菊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若干,灭菌的MS培养基、体积分数为70%酒精、体积分数为0.1%氯化汞、质量分数浓度为0.1mg/L的NAA溶液,质量分数为2.5mg/L的BA溶液、无菌水、镊子、解剖刀、培养皿、超净工作台、酒精灯、高压灭菌锅、滤纸、标签、恒温箱等。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性实验)
2、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观察指标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观察指标:
3、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培养条件和环境、无菌操作、菊花的取材等
4、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标号、控制无关变量
取同一株菊花,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为外植体,接种诱导培养出愈伤组织备用。准备好培养瓶分为4组,分别标号A、B、C、D,每组5瓶。
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③观察、记录、分析
NAA/BA用量比例诱导菊花丛芽数量记录表
四、菊花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
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
课件33张PPT。 合理选择 有机整合???? ——选修1模块教学的几点思考广州市97中 沈颜英
2013-5-9考试说明要求必修本实验:11+3+5=19个
选修1: 10个一、考纲要求以及高考考查情况选修内容的实验的课标要求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 微生物的利用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酶的应用
研究酶的存在和简单制作方法
尝试利用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尝试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研究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2 腐乳的制作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
尝试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尝试PCR(DNA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本模块的特点★定位——实验课,实验设计和操作为主,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
★选择性:不同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开设不同的实验,每个学生选做5—7个实验即可。
★实验类型丰富
基础原理、基本程序:
微生物分离和培养、PCR技术、血红蛋白分离等
注重实际应用、贴切生活:
酶在洗涤中的应用、传统发酵技术等2010—2012年 选修Ⅰ高考考查情况1.广东高考情况 2010—2012年 选修Ⅰ高考考查情况1.江苏高考情况 二、选修1教学调查情况(广州市,QQ网络调查)各校开设的选修Ⅰ实验主要有: (1)果酒制作 课堂( ) 课外( 31 ) 其他形式( )
(2)果醋制作 课堂( ) 课外( 28 ) 其他形式( )
(3)腐乳制作 课堂( ) 课外( 12 ) 其他形式( 5 )
(4)泡菜制作 课堂( ) 课外( 21 ) 其他形式( )
(5)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堂( 12 ) 课外( 12 ) 其他形式( )
(7)植物组织培养 课堂( 2 ) 课外( ) 其他形式( 3 )
(8)果胶酶的作用及活性条件 课堂( ) 课外( 2 ) 其他形式( )
(9)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课堂( 2 ) 课外( 6 ) 其他形式( 2 )
(10)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课堂( 1 ) 课外( ) 其他形式( 2 )
(11)DNA粗提取与鉴定 课堂( 28 ) 课外( ) 其他形式( )
(14)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堂( ) 课外( 1 ) 其他形式( )与选修Ⅰ相关的其它实验 米酒、糯米酒、酸奶制作三、选修1教学建议1.根据考纲要求、学校教学计划确定授课专题和进度;
(参考了广雅许群老师的发言课件) 三、选修1教学建议2.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开展实验;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三、选修1教学建议3.紧扣教材主干突出,掌握实验的核心原理、基本操作流程、结果等;
4.研究高考特点,精讲精练,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题,建议以学案和专题训练的形式进行;
5.弱化技术细节的记忆,注重系统化的知识,特别是必修、选修3的联系,提高考试命中率;
6.利用精美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节约讲授时间,提高课堂吸引力。
选修1教参配套视频等视频资源选修1与必修内容的联系值得借鉴的选修一的其他参考资料选修1教学基础参考文献 (未参与过选修1教学的老师最好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简介
吴成军
北京第15中学(100054)
wusir001@sohu.com
2006年6月选修一的教学意见广东广雅中学 许群1、紧扣教材主干突出,掌握实验的原理、结果等;2、理综题目训练注意综合性3、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建议教师亲自体验一下实验过程;4、阅读大学教材,对前沿科学有新的了解;3、高二后期复习阶段的建议(1)两种模式:①按教材顺序复习:必修→选修三→选修一必修一(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必修一(酶)+酶的研究与应用
必修二(基因)+DNA粗提取和分离、PCR技术
②选修溶入必修课本进行复习教学与备考的一点建议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华师附中 刘 桦liuh@hsfz.net.cn涉及3个实验: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理解一些关键的名词(1)消毒和灭菌,什么时候需要消毒,什么时候需要灭菌?(3)接种,常见的接种的方法有哪几种?(2)平板和斜面培养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理解动词:倒平板,搁置斜面划线接种:主要用于纯化培养
涂布接种:主要用于分离菌种并计数(4)怎样才能做到无菌操作?(5)稀释度和稀释浓度2、理解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适当补充)按物理状态不同划分按化学组成不同划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按用途不同划分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2、精心安排好实验顺序说明:做选择性培养基实验时不一定需要灭菌谢谢!课件84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简介
吴成军
北京第15中学(100054)
wusir001@sohu.com
2006年6月选修模块设计的指导思想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模块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侧重于实验操作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侧重于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侧重现代生物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表述“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广义的生物技术指人类以经验为基础,改造生物及其功能的技术。如植物引种驯化、动物良种培育、发酵食品的制作等。
狭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以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直接改造和利用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技术,如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等。
这里所说的生物技术是广义的。什么是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初级发酵来生产商品。
现代生物技术:1973年,第一个DNA重组实验成功。此后,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兴起。什么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相关学科及研究目的作用对象动物、植物、微生物知识基础生理
生化
遗传
分子生物学研究目的克隆
细胞工程
转基因
动植物新品种
发酵产物生物技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物技术传统发酵技术,如酿葡萄酒、制作腐乳和泡菜等
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
酶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
细胞的固定化、PCR和蛋白质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一、课标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对照
二、本模块的特点
三、本模块的教育价值
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
五、教材的具体内容简介、教材分析及教学
建议
六、本模块的总体教学建议
一、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 微生物的利用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酶的应用
研究酶的存在和简单制作方法
尝试利用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尝试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一、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研究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2 腐乳的制作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一、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
尝试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尝试PCR(DNA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一、课标的规定和本模块的内容的对照二、本模块的特点是实验课,以做为主,实验所需要时间长。
具有选择性。不同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开设不同的实验,每个学生选做5~7个实验即可。
实验的类型多样。
有的是以了解基本原理或基本知识为主的,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PCR技术等;有的是偏重实际应用的,如酶在洗涤中的应用,发酵食品的加工等。目 录走近生物技术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三、本模块的教育价值 1、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的素材,较全面、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拥有从选择课题,了解背景知识、理顺研究思路,设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到评价结果的独立自主权,并且最终要获取产品,而不是仅仅为了验证结论或寻求答案。理解技术设计基本过程:
发现和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实施设计方案—结果分析和评价—表达和交流
技术流程图的制作
技术装置的设计和评价
对技术系统及技术控制的理解 2、集中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技术流程图示例各课题的操作对象和方法技能多种多样,操作上的差之毫厘,会导致结果的失之千里(提取亚硝酸盐实验) 。
还有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问题,需要:认清操作的目的和原理,了解操作对象和工具的性质,熟悉操作的程序和要领,观察和分析结果,杜绝安全事故 3、较严格地、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
学科内的实验操作。例如:微生物的培养、分离、接种、计数;组织培养技术操作、微生物的固定化技术操作、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操作等等。
生活实验操作。例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等。
生产和生活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背景知识,实验的生物学原理,操作的原理,有关的理化知识。
与必修模块不同的是,本模块是为了应用去获取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去理解知识,目的性更强。 4、拓展和加深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深入体会科学和技术的性质
深入体会科学和技术的价值和局限性
深入体会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
深入体会技术是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桥梁
深入体会技术是人的感官和肢体的延伸,大大加强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5、领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凸显科技价值观的教育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百折不挠,埋头苦干的精神;
求真务实,谦虚谨慎,严格要求的态度;
从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所用的目标行为动词可以看出,本模块为学生自主创新留出了极大空间。6、培养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 1、以研究专题和课题的形式编排
(1)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章节体系,分为若干研究专题,每个专题下设2~3个研究课题。
(2)专题和课题式编排的优势
突出本模块是实验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为重点。
专题之间相对独立,同一个专题下的课题在内容、方法和教育价值上相似或相近,这样便于学生从中选择5~7个课题进行研究。 2、构建便于教和学的课题结构
?学习本模块的目的不仅是掌握基本的生物技术,更主要的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课题的编写一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二是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留出空间,避免写成简单的实验指导。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课题结构课题结构简析课题背景:从生产和生活出发,突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并高度关注某项生物技术与社会生活、或生产、或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基础知识:阐明本课题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提供实验流程图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操作提示: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建议 结果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以评价为杠杆,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倾听不同意见,不断进取。评价又以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终确定是否获得了该课题应得的学分,使考核落到实处。课题结构简析课题延伸和相关链接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鼓励有兴趣、有相应潜质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课题延伸:纵向拓展
相关链接:横向联系 P26课题结构简析  3、充分体现实践性和技术性
生物科学的所有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4、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和现代性
既有传统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也有难度较大的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课题,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5、充分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性 每个课题相对独立,方便学生自主地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6、渗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
?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的方法
?重复和对照的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训练科学方法,正文和旁栏中的思考题大多围绕科学方法来设计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7 、图文结合,化解技术操作的困难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8 、实验室工作的有关规定或相关资料集于附录
?生物学实验室基本安全规则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国际单位
?常用培养基的配方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常用化学抑制剂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四、本模块教材编写的特点 9、每个课题附有“基础知识”、“操作提示”和“结果分析与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10、课题后有“相关链接”或“课题延伸”,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研究和关注生活五、教材的具体内容简介、教材分析
及教学建议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基本原理本课题侧重于科学原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分析基础知识 注意事项:

1、成熟的葡萄上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酵母菌,放久的葡萄有酒味就是这个道理。
2、作酒的葡萄不能用洗涤灵等化学洗涤剂清洗。
3、容器很关键,应用清水或洗涤灵冲洗干净,并用75%的酒精擦洗;应选择塑料容器,有利放气。
4、塑料瓶中不能装满葡萄液汁,应留一定空间,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形成种群优势。
5、在发酵过程中应盖好容器的盖子,已便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6、在发酵过程中应注意温度的控制。

7、前期厌氧果酒发酵产生酒精,并不是严格厌氧,因此有少量的醋酸菌存留,当转入好氧发酵时,残存的醋酸菌会大量繁殖,产生醋酸。同时,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并不是严格无菌,通入的空气中会有一些醋酸菌,带到发酵液中,大量繁殖,而其他的菌因不适应这种条件而不能繁殖。在工业上,后期醋的发酵是要人工接种醋酸菌的,以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不是采取我们实验的方法。
8、另外,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菌株的量较少,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缩短时间,制作果酒时可以从市场上买一些菌株;制作果醋时可以先买一瓶醋,打开盖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在醋的表面有一层薄膜(实际是醋酸菌),可以用这层薄膜进行接种,这样可以明显缩短制作果酒、果醋的时间。 教学建议
教师最好事先制作果酒和果醋,或在超市购买,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和比较酵母菌和醋酸菌的特点。
课时安排 : (3课时)
自学和讲解及学生设计实验一节课
教师准备水果,学生准备发酵的仪器(可乐瓶、饮料瓶等),动手制作一节课,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部分学生制作果酒,部分同学制作果醋。
学生在课下照顾、观察、记录。
3—4周后,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析成败及评定成绩一节课课题2 腐乳的制作本课题侧重于搜集资料和动手实践 注意事项
1、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要让毛霉形成生长优势,最主要的是创造毛霉生长的环境条件:一是避免豆腐受到其他杂菌的污染;二是控制一定的温度(15-18)和湿度。
2、当豆腐上出现青霉时,一定要注意将这样的豆腐清理出去。
3、豆腐的含水量不同,制作的腐乳的品质不同。教学建议1、课时究排(2课时)
自学、讲解及演示实验1课时
2-3周后学生展示成果、分析评价1课时2、建议学生的制作在家完成
建议教师提供几种配制卤汤或配料的方案,或学生搜集制作不同腐乳的方案,每一学生或不同组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腐乳。
3、在保证安全和卫生的条件下,可让学生品尝和进行评价(色、味)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本课题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也重视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原则的学习和应用 基本原理
1. 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制作泡菜。
2.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比色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 无机大分子颗粒吸附有机杂质的原理和方法。 问题: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怎样生成的?
发酵初期,泡菜中的微生物生长很快,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硝酸盐氧化成亚硝酸盐,如此同时,蔬菜中的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等物质也会将亚硝酸盐还原,但总体来说,生成的亚硝酸盐大于被还原的亚硝酸盐,因此,随着发酵时间的进行,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步上升。随着微生物代谢活动的持续,氧气被消耗殆尽,泡菜坛中的环境不利于除乳酸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与此同时,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由于被氧化而减少,因此,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并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 技术流程增加离心环节;购买摇床发酵温度:13~15℃ 单位:mg/kg
结果及分析: 例:泡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一种食品,但是泡菜中却含有亚硝酸盐。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g—0.5g时,会引起中毒;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我国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菜中不得超过20mg/kg。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针对泡菜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的事实,某中学生物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
(1)请补充实验设计的空缺内容:
①制作泡菜的原理: 。
②测量指标及方法: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先使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然后对比颜色,可以估测出泡菜液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③确定浓度梯度:经过查找资料和初步实验,发现当食盐浓度为3%以下时,制作的泡菜容易发生腐败,而当食盐浓度在8%以上时,制作的泡菜又容易成为咸腌菜。因此,分别设计了3%、5%、7%的食盐浓度梯度来制作泡菜。 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制作泡菜 ④选择实验材料:红萝卜和白萝卜,哪种更适合于用做实验材料?白萝卜 。其原因是:避免植物中的色素对显色反应的干扰
⑤制作泡菜:将实验材料分成3组制作泡菜,除了实验材料的重量相同外,还要保证每组泡菜的制作(或培养、发酵)条件 相同。
(2)下图是该生物活动小组记
录的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
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
根据此图实验结果,请你给出
制作和食用泡菜的最佳指导建议:
用5%的食盐浓度制作泡菜比较适合食用(1分),但要在发酵时间达11天(或9天)以后食用才比较适宜(1分)。
你给出此建议的理由是:食盐浓度为3%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总体上是3坛泡菜中最高;食盐浓度为5%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最快,它的最高值是三坛中最高的,说明乳酸菌代谢最旺盛,但从发酵11天后亚硝酸盐降到最低值;而食盐浓度为7%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虽一直处于较低数值,但容易成为咸腌菜。(3分)
⑥从第三天开始,定期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请帮该小组设计一个用于实验记录的表格。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本课题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巧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和倒平板 平板划线时不能划破培养基的原因
一旦划破,会造成划线不均匀,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二是存留在划破处的单个细胞无法形成规矩的菌落,菌落会沿着划破处生长,会形成一个条状的菌落。 平板划线的操作方法
交叉划线法
连续划线法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的意义
培养基的配制 :最好用蒸馏水
培养基的灭菌: 可先灭菌再倒平板
取土样:可事先采取措施使土壤中的尿素细菌富集一些检测:酚酞的灵敏度不如酚红,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酚红,否则效果不明显。 培养基配方三
K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1.0g 琼脂 15.0g 培养基配方二
KH2PO4 3g
MgSO4?7H2O 3g
NaNO3 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3.0g
琼脂 15.0g 培养基配方一
KH2PO4 3g
Na2HPO4 1.4g
NaNO3 2g
MgSO4?7H2O 3g
葡萄糖 10.0g
琼脂 15.0g分离尿素细菌用以判断选择性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性统计在操作过程中,空气中可能存在的落在培养基上的尿素细菌的数目对设计实验的训练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课题2相比:1、选择性培养基 2、鉴别性培养基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1、注重基本原理的学习
细胞的全能性、分化、脱分化、愈伤组织、培养基的成分、激素的种类及作用、继代培养、炼苗、灭菌的原因离体器官、
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根、芽植物体2、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三方面: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消毒及无菌操作;激素的用量和比例。3、如条件有限,建议只讲原理,不进行操作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1、果胶酶挺贵
2、注重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设计的能力的培养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子课题二:探讨不同种类的洗衣粉对同一污染或不同污染的洗涤效果的比较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酶
优点:催化效率高,低耗能、低污染,大规模地应用于食品、化工等各个领域。
实际问题: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不能被再次利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反应后酶会混在产物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1、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基础知识2、注意操作步骤的细致和严谨加热使海藻酸钠溶化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也是操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实验成败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按照教材的操作提示进行。海藻酸钠的浓度涉及到凝胶珠的形成,如果浓度高,就很难形成凝胶珠,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目少,也会浪费实验材料。
刚形成的凝胶珠应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便Ca2+与Na+充分交换,形成的凝胶珠稳定。检验凝胶珠是否形成,可用下列方法:用镊子夹起一个凝胶珠放在实验桌上用手挤压,如果不容易破裂,没有液体流出就表明成功地制成了凝胶珠,还可以用手将凝胶珠在实验桌上用力摔打,如果凝胶珠很容易弹起,也表明制备的凝胶珠是成功的。 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略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教学建议:
1、理解PCR技术的基本原理,不要深究其技术细节引物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引物?2、理解一些基本的名词和概念3’端和5’端:DNA的羟基的末端称为3’端,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3’端3、只学习原理,不做具体实验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略 1、制订切实可行的本模块的实验计划
总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指导学生选择课题,不追时髦。课题的教育价值并不因它是传统生物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而提升或降低。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做实验(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五、本模块的总体教学建议参考方案(5—7个实验)五、本模块的总体教学建议2、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先自学有关基础知识,弄清原理,再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教师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在班上交流。
3、多方面地准备实验器材
4、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作出评价,并做好记录。
5、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
不要求全。
6、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明确课题的意义。
五、本模块的总体教学建议最后的话1、迎接挑战,知难而上。
2、多做实验,多做总结。
3、团结协作、互通信息、互帮互助。
4、成立活动小组。说不如做,认真地做比不认真地做要好,
主动做比被动做更好,谢谢!课件47张PPT。教学与备考的一点建议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华师附中 刘 桦liuh@hsfz.net.cn2010年理综高考选修1 怎么考???考什么?考几分?选修1 内容杂 时间短 实践强 一、 从新课程大纲看选修1二、 从2010年考试说明看选修1三、 从历年新课程高考看选修1四、 选修1的教学与备考的一点思考选修模块设计的指导思想:“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一、 从新课程大纲看选修1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表述: “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本模块是实验课,这里所说的生物技术是广义的。
广义的生物技术指人类以经验为基础,改造生物及其功能的技术。如植物引种驯化、动物良种培育、发酵食品的制作等。
狭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以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直接改造和利用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技术,如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等。微生物的利用;
酶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PCR技术)
“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是什么生物学 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什么生理
生化
遗传
分子生物学做什么栽培
养殖
发酵生物技术生物与相关学科及研究目的生物技术的构成 酶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动物 微生物发酵工程代谢工程基因工程 蛋白质工程较全面、真实地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设计能力
操作能力
科学精神本模块的教育价值: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表2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二、 从2010年考试说明看选修1 征求意见稿实验占约20%必修本实验:11+3+5=19个
选修1: 10个涉及3个实验: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涉及2个实验:
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涉及3个实验:
1.菊花组织培养和月季的花药培养
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3.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三、 从广东历年新课程高考看选修11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2、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 3、酶活性鉴定4、蛋白质的纯化及PCR 2009全国各地对选修1 的考查主要内容1、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对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3、针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设计实验路线,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的特点四、 选修1的教学与备考的一点思考选修1 怎么考?选择题(选项)?大题:和选修3结合?和必修结合?1、强化最主干,注重最基础
(减少在细节上精力)不变的主题例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3、选修1和其他教材内容共通内容进行整合植物的组织培养
PCR技术
酶活性的测定
无菌操作2、了解新课标,吃透新考纲,熟悉新教材。4、以实验案例加强对此类实验的理解5、区分不同内容考查的侧重点
以了解基本原理或基本知识为主的.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PCR技术等;
偏重实际应用的.如酶在洗涤中的应用,5、区分不同内容考查的侧重点1、注重系统化的知识,特别是必修与选修的联系,注重基本原理的考核,但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2、注重知识的宏观理解,而不太在意细节的考核
3、以主干和核心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应用
4、注重考查知识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选修1和选修3都共有的知识。
基因工程及PCR技术的原理
植物的组织培养
5、注重对考生学科语言的表述能力的考查。有的是以了解基本原理或基本知识为主的,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PCR技术等;有的是偏重实际应用的,如酶在洗涤中的应用,发酵食品的加工等。让学生先自学有关基础知识,弄清原理,再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教师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在班上交流。加强学习??把握新课标要求,吃透教材。阅读有关资料?,?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做到用教材去教学生,不是在教教材。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例,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熟悉药品、仪器的使用等,参观邻近的大学生物实验室,积极参加各种实验培训。 而且在2007年考纲中对于本讲内容都归为实验类内容,提出的要求为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各种生物技术的实验流程,并能够加以灵活运用。另外在考纲中把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归到了现代生物技术内容中,专题6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并没有提及,因此在复习中可以略作调整。2、把握各种生物技术的实验流程,并能够加以灵活运用。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导学纲要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热点考向
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计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等实际问题。 复习方略1.从考查内容上:重点考查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2.从考查形式上:以简答题为主,涉及图表分析、定量计算、信息应用、综合创新等多种题型。
3.从命题趋势上: 高考对此理论要求比较低,但是涉及到实验设计,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专题三 酶的研究与应用导学纲要
酶在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热点考向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制备的优缺点和在生
产上的应用复习方略1.从考查内容上:重点考查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对同一污物的洗涤效果,设计实验,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细节。
2.从考查形式上:以简答题为主,涉及图表分析、定量计算、信息应用、综合创新等多种题型。
3.从命题趋势上: 高考对此理论要求比较低,但是涉及到实验设计,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具体内容标准——
微生物的利用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具体内容标准——
酶的应用研究酶的存在和简单制作方法
尝试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尝试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具体内容标准——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
尝试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尝试PCR(DNA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具体内容标准——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食品发酵的基本方法
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课题内容课题背景基础知识实验设计操作提示结果分析与评价课题延伸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科学原理基本方法实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建议自我、相互、教师评价纵向拓展相关联接横向联系旁栏
问题思考
小资料本模块的特点?是实验课,以做为主,实验所需要时间长。
?具有选择性,不同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开设不同的实验,每个学生选做5—7个实验即可。
?实验的类型多样。有的是以了解基本原理或基本知识为主的,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PCR技术等;有的是偏重实际应用的,如酶在洗涤中的应用,发酵食品的加工等。本模块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先自学有关基础知识,弄清原理,再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教师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在班上交流。
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有关实验器具材料,组织讨论,作出评价。
本模块的教学建议根据学校实际指导学生选择课题,不追时髦。课题的教育价值并不因它是传统生物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而提升或降低。
将做放在核心位置,以产品为核心的核心,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做。
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明确课题的意义
确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的机会。 本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设计,侧重于技术操作,以技术为核心,上联技术的科学原理,下引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具有STS教育的特点。涉及3个实验:
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理解一些关键的名词(1)消毒和灭菌,什么时候需要消毒,什么时候需要灭菌?(3)接种,常见的接种的方法有哪几种?(2)平板和斜面培养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理解动词:倒平板,搁置斜面划线接种:主要用于纯化培养
涂布接种:主要用于分离菌种并计数(4)怎样才能做到无菌操作?(5)稀释度和稀释浓度2、理解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适当补充)按物理状态不同划分按化学组成不同划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按用途不同划分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
只有尿素作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
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分离固氮菌
只有纤维性作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
分离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选择培养基做一些适当的补充2、精心安排好实验顺序说明:做选择性培养基实验时不一定需要灭菌涉及3个实验:
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强调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的原则,重点在探究实验方法和原理的学习上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教学时强调固定化细胞的由来和发展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应用 教学重点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教学的重点,但应强调基本原理的学习2.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操作起来难度大,建议理解基本的原理即可3.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不要过分关注操作过程,而应注重基本的原理,重点应放在应用上。《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的教学建议 老师的反映:
1.内容较多,考分较少,不知谁是重点
2.部分内容较深,技术细节较多,不好把握深浅
3.部分知识与选修的不一致,如受精过程等,如何处理外植体脱分化(去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例 植物的组织培养的教学人工种皮胚状体人工种皮:其成份通常为海藻酸钠、明胶、树脂、琼脂糖等大分子有机物,具有细胞膜结构的功能:
能透气,有韧性,耐压,对胚状体无毒害
含有胚状体萌发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可添加植物激素
可添加杀菌剂方法:
花药的离体培养花药
花粉细胞培养
愈伤组织
分化出小植物
单倍体植株
正常植物接种离体培养脱分化再分化移栽染色体加倍课件25张PPT。选修一的教学意见广东广雅中学 许群一、研究考纲与课标1、课标要求新课标说明:“本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2、模块的学习意义(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义;(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拓展和加深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4)领悟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凸显科技价值观的教育;一、研究考纲与课标3、考纲要求4、本部分内容在2009-2011高考中的部分情况分析二、模块教学的建议与策略(二)本模块教学面临的现状缺乏相应的知识贮备;
教材中绝大多数实验教师未曾做过,缺乏实验操作经验;
实验条件限制,多数实验难以大规模开展;
由于高考选修所占比例较小(10%),学生与老师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选修一的考试特点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在广东理综简答题未曾出现
考查形式可单独考查选修一,也可与必修内容综合考查(三)教学建议与策略1、明确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依据:①依据考纲要求确定授课专题;
②根据学校层次与实验条件开展实验;
建议:
1、重点学校“志在必得”,应该重视,每个专题应该详细讲解。普通学校可在讲解过程中重点关注原理和基本操作即可。
2、实验操作部分:①发酵技术的实验以及酶的研究与应用建议所有学校均可开设。
②部分实验条件允许的学校可开设微生物实验操作;
③极个别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可做植物组织培养;
④不建议开展PCR技术,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PCR技术
(侧重原理,结合录像)2、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并行,不同课题有不同侧重①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渗透原理根据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利用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分子大小等的不同,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度不同,各种分子得以分离。②PCR技术变性:DNA双链解开复性: 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延伸: DNA聚合酶(Taq 酶)以4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为底物,从引物起始合成互补链(70-75℃)(3)传统发酵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学生亲身体验)理论学习后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课后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内容:自由选择,果酒、果醋、腐乳、泡菜。
装置:自由选择,果酒果醋建议塑料瓶,腐乳建议广口瓶,泡菜建议密封性较好的瓶子;
时间:果酒果醋大约2-3天出现明显现象,腐乳时间稍长(10天左右),泡菜大约一周。
结果:果酒果醋成功率最高,泡菜次之,腐乳难以成功
(4)微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学生体验部分实验过程)(2011全国新课标)39.【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请回答: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和??????? 。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以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①微生物技术培养基种类无菌操作理论要点实验操作:①实验室准备环节(实验老师完成):配制培养基;培养皿等器材的消毒与灭菌;准备菌种和菌悬液。②学生实验操作:倒平板(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培养皿)纯化大肠杆菌(两人一组,每人一种方法)③结果观察:1-2天后学生自行到实验室观察
优秀作品在班内进行展览;
平板划线结果较为理想;
稀释涂布法菌落不明显。老师示范基本操作要点②植物组织培养理论:实验室操作:①实验室准备环节(实验老师完成):配制培养基;培养皿等器材的消毒与灭菌;准备外植体。②学生实验操作:外植体消毒、接种③结果观察:污染程度高(由于无法做到真正的无菌操作)小结:1、紧扣教材主干突出,掌握实验的原理、结果等;2、理综题目训练注意综合性3、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建议教师亲自体验一下实验过程;4、阅读大学教材,对前沿科学有新的了解;3、高二后期复习阶段的建议(1)两种模式:①按教材顺序复习:必修→选修三→选修一必修一(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必修一(酶)+酶的研究与应用
必修二(基因)+DNA粗提取和分离、PCR技术
②选修溶入必修课本进行复习(2)注意选修实验与必修内容的联系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