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
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937年·中日综合国力对比
1937年·中日军备生产能力对比
残酷的现实差距
中国 日本 比率
工业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1:4
钢铁年产量 4万吨 580万吨 1:145
煤年产量 2800万吨 5070万吨 1:2
铜年产量 0.07万吨 8.7万吨 1:121
石油年产量 1.31万吨 169万吨 1:129
年产量 中国 日本
飞机 0 1580架
大口径火炮 0 744门
坦克 0 330辆
汽车 0 9500辆
造船 不详 47.32万吨
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帝国主义...
指出黄色、红色部分表示的区域。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1937.7-1938.10
1938.10-1944
1944-1945.8
黄色:
国民党统治区
正面战场
阵地战
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
红色:
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
敌后战场
游击战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
全面抗战的三个阶段
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两个战场,两条战线相互配合
(一)大型会战
时间 事件 结果和影响
1937.8月13日-11月中旬
1937.9-11月初
1938年1—5月
淞沪会战
1937.11
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首捷,国共合作的典范
太原会战
1937.11
太原沦陷
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徐州会战
1938.5
各路大军撤离
徐州会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
忻口战役
时间 事件 结果和影响
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1941年12月
淞沪会战
1937.11
上海沦陷
太原会战
1937.11
太原沦陷
徐州会战
1938.5
各路大军撤离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
1938.6
以空间换取时间
相持阶段
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大型会战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国宝迁移路线
1933.2.:国宝南迁
1938.4:西南联大
1937.8:工厂内迁
(二)战时内迁(工业、高校)
——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正面战场的抗战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原因:
方向:
意义:
日军侵略不断加深; 保存抗战力量
华北、东部沿海 → 西南西北大后方
正面战场大会战 结果 意义
淞沪会战 占领上海
太原会战 占领太原 取得首次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 占领徐州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占领武汉 将日军拖入持久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取胜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积极影响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 请结合正面战场五大会战的结果和意义,对正面战场的作战作出评价
①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②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敌意志。
③为敌后战场开辟,沿海工业教育内迁创造了有利时机。
④扩大了中国影响,争取了国际同情与支持。
⑤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致使战场节节失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主要内容: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战争的伟力之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日本是个小国,中国是个大国,我们只要依靠美英的力量,一定能够迅速战胜日本。”(速胜论)

“打败仗要和,打胜仗也要和,到底总是要和。我们能打胜仗是意外的,而打败仗是必然的事”(亡国论)
◎毛泽东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
影响: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科学论证了持久战是赢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背景:
2、军队:
八路军、新四军
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3、战法:
4、意义:
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一半以上的日军兵力
(二)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斗争
1、领导沦陷区的工人怠工、罢工
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2、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
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上海、太原失守后,大片国土沦陷
敌后战场的抗战
1938年,武汉、广州失陷,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张
改变策略
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辅之军事打击
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囚笼政策”
a、目标:
b、时间:
c、概况:
d、评价:
(三)百团大战
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1940年8-12月,彭德怀指挥
八路军发动了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投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敌后战场的抗战
(四)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积极反共倾向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皖南事变: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伏击新四军
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方面:打退国民党的反共浪潮
另一方面: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敌后战场的抗战
(五)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中心
政治
经济
思想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大生产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政权)
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民主选举
实行减租减息(双交双减)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开展思想整风运动,对全党范围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有利于调动抗日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思考:为什么说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促成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制定持久抗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
皖南事变后,坚持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减租减息,“三三制”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阶级利益
战场范围
作战路线
作战方式
战略地位
联系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
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抗战作出重要贡献,不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东方主战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41.6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1941.12
1942
《联合国家宣言》
远征军
赴缅作战
1943
《开罗宣言》
不平等条约
废除
日 本 投 降
1945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有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牵制大量日军、提供情报资源、参与谋划指挥、时间最长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目的
概况
内容
意义
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1945年4—6月;延安。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1945年5月
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9日
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9月2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
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胜利进程
日本俘虏在听投降广播
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正式投降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抗日战争的胜利
思考:中国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共产党 东北抗联;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百团大战;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国民党 正面战场四大会战,三次长沙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广大妇女 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界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抗日战争的胜利
思考:中国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从战争性质
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从战略战术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从战争领导
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战争同盟
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利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特点:①民族性;②双重性;③两个战场并存;④中共起中流砥柱作用;⑤以弱胜强;⑥持久性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有何特点?
(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1842年《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宪章》第23条(1945年)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材料1:一篇全新的民间传说和民族神话,在延安窑洞里、山沟里诞生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恒久的文明中心开拓着新天地。
——续西行漫记 美国女记者海伦
材料2:抗日根据地构成了新中国政权的雏形,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成为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的摇篮。
——荣维木《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一对矛盾、一条战线、两条路线、三个阶段、三个战场、三个政权)
一对矛盾:
中日矛盾
两条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中 共 ——全面抗战路线
三个战场:
中 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
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8.15)
国民党政府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伪满洲国
汪伪政权
三个阶段:
三个政权:
一条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外战场:中国缅甸远征军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2.百团大战期间,国民党的第三十八军以及许多民间抗日武装加入了作战行动。这体现了( )
A.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
B.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战场由防御转为进攻
C
B
课堂练习
3.英国著名的学者拉纳·米特说:“倘若没有中国的勇敢抵抗所构筑的屏障,日本控制全亚洲的野心有可能成真,美、英能否取得胜利也将成为未知。”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彻底粉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迷梦
D.促成了中、美、英结为同盟日战争的胜利
4.中国抗击日本侵略作战情况的统计:中国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 200余次 ,大小战斗近20万次 ,歼灭日军154万余人 ,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 。上面的统计情况反映出( )
A.中国的抗战艰难困苦 B.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抗战
C.两个政府和两个战场抗战 D.中国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A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