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1.1 俄国十月革命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记住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物、地点、结果,知道其爆发的原因和巩固政权的措施,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十月革命的相关历史材料、图片,结合教材,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难点 学习重点:十月革命的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1991年,飘扬了69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十月革命为什么值得纪念?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9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追寻历史的足迹。 通过复习旧知识,层层导入,制造“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呈现1861年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俄国国内在农业、工业、阶级矛盾等方面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思考这些信息反映出俄国怎样的现状【承转】师:俄国经济发展落后,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最薄弱的国家,本来应该好好发展本国经济,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终执意参加非正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后的俄国情况又如何呢?2.出示俄国在1914-1917年间参战的相关人员数据,经济数据,伤亡数据,请生根据这些数据思考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补充列宁的话加以印证)3.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总结俄国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进程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30页,以时间为轴,梳理革命的过程,并找出每个时间点事件经过、结果将学生所述记录,通过超链接加以详细解说二月革命通过超链接出示《俄国教科书》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措施,提问,临时政府的举措有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什么?老百姓的和平、工作、土地要求没有得到解决,你认为老百姓会怎么做?2.《四月提纲》呈现列宁回国时受欢迎的图片,指导学生参考书本阅读考,思考:布尔什维克党的性质,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列宁的理想──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十月革命呈现军人、士兵攻占东宫的图片、东宫和“阿芙乐尔号”的相关资料,同时出示书本30页的资料及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之间相互解答,得出共同认可的答案让学生比较两次革命性质的不同 三、十月革命的结果1.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出十月革命的结果2.用超链接补充《土地法令》的规定,使学生了解这一法令使苏维埃政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开拓思维 合作探究1.展示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变化及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的影响2.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资料,同桌之间合作共同分析、探讨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对凌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1)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2)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激发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3)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4)学会掌握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比较法 (5)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和学习课堂总结 用图框整理出本节课的四个关键点,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查漏补缺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1.2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能说出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能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知道苏联的成立。2.结合史料,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结合课文,自学苏联农业集体化。学习史料,分析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利弊,能简单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3.认识到依据国情制定政策的历史教训,学习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重难点 1.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难点:斯大林体制;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1.设置情境:“俄国农民的故事”2.学生猜测情境中的故事是否真实3.师: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在接下来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学习中揭秘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 呈现列宁和斯大林图像,师:列宁和斯大林作为苏联早期的两位领导者,引领苏联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列宁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危难时刻显身手1.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结合书本思考,当时的苏维埃面临怎样的形势?2.用结构图呈现战时共产主义的社会背景。说明1918年开始苏俄开始进入极为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3.呈现资料“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学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其他具体措施(1)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新经济政策的社会背景呈现两段史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5.再次通过结构图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出问题“列宁在政治、经济领域分别采取了哪些政策,在社会主义这条新兴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经济政策6.请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新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开始时间,内容和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新经济政策的新的实质──国家资本主义。补充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柳暗花明又一村──政治7.列宁在政治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政策?【承转】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斯大林体制1.呈现《大国崛起》和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节选,说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提问,面对这样的国情,要达成自己的愿望,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政策?敢问路在何方?──社会主义工业化2.讨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所学知识,想一想,苏联为什么要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与目标?3.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的图片及数据提问: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能取得工业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呢?4.出示几点原因,重点分析五年计划,通过超链接出示五年计划表格,让学生完成时间、重点、结果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书本阅读卡和所学,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承转】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吾将上下而求索──农业集体化5.指导学生阅读书本33页,自学农业集体化的背景,时间,措施,完成,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图片。尤其是苏联民间笑话,让学生从笑话中感受农业集体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1.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感受当时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2.通过结构图能清晰明了的呈现因果关系,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3.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理解这种政策可能引起的后果 5.对凌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6.既养成了重视阅读课本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对知识又系统的认识 1.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本节课的开发度,升华了课堂的效果2.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3.通过图文让学生切身感受苏联当时的成就,为接下来的问题做好铺垫4.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5.认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感受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旨在锻炼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2.1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战期间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掌握华夫脱运动的过程、结果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华夫脱运动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埃及华脱夫运动的曲折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民主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民族觉醒和人民的不懈努力。重难点 重点:埃及华夫脱运动的过程及影响。难点:华夫脱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问题式导入)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引导学生找出埃及的位置。一战中,埃及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一战后,埃及为什么会爆发独立运动?新课 (一)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 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的非洲形势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以土尔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明“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之下”,从而取消了奥斯曼对埃及的宗主权,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保护制度是战争状态下的殖民制度!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材料:由于埃及作为英帝国东方战场的中枢,英不得不让埃及发展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工业,以支持战争,使埃及资本主义在一战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一战期间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壮大了埃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教师: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埃及在一战期间得到了发展。教师总结:一战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爆发了民族民主运动!引出华夫脱运动。(二)华夫脱运动1918年,埃及民族资产阶级向英国提出完全独立的要求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组织 “代表团”(即华夫脱党 )准备与英国进行关于埃及独立的谈判华夫脱党的主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扎格鲁尔(1857-1927年)生于农民家庭,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后任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等职。他认为,在政治上埃及必须脱离英国而独立,经济上必须自主,在此前提下,英军可以驻在苏伊士运河区。他的这个立场,得到了当时两个民族政党(民族党和祖国党)的支持。通过介绍扎格鲁尔,使学生理解当时的民族民主运动。华夫脱的含义:1918年11月23日,扎格卢尔尔把立法议会的代表和各爱国阶层的代表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组成了“埃及代表团”。“代表团”阿拉伯语为“华夫脱”(al-wafd),因而埃及现代史上称这个新的民族主义政党为“华夫脱”。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19年春,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运动爆发。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规模逐渐扩大。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仍未承认埃及独立。结果: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影响:华夫脱运动是一场爱国民族主义运动。华夫脱党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课件展示华夫脱运动过程,再次梳理运动过程:课堂总结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2.2 印度的觉醒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掌握非暴力运动的含义;掌握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及结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使印度获得独立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甘地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重难点 重点:甘地领导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难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材料式导入)展示:《甘地传》获奖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甘地:领导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师:你知道甘地为什么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这项运动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新课 (一)英国的殖民统治1.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之一,被誉为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教师: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学生1:工业文明得到了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工人铺电缆总结:英国在印度大力推广西方文化、科技发明,修建铁路等,促进了工业文明在印度的传播。教师: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人与她的印度仆人英国在印度大肆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2.印度国大党的成立教师: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社会开始觉醒,人们要求更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利。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成立,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组织。3.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①一战期间,英国在印度征兵和征用物资,给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②一战中英国在国大党的压力下,承诺战后印度成为帝国内部的一个自治领,但战后没兑现,反而制定了新的治安法,加强了对民族运动的镇压。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一战时期,甘地在南非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成功领导印度侨民反种族歧视斗争,1915年,甘地带着他的非暴力思想回到了印度。引入:非暴力运动二、非暴力运动1.甘地与非暴力运动甘地认为,暴力并不能拯救印度,应该“以爱的福音代替仇恨,以自我牺牲代替暴力,以灵魂的力量代替野蛮”。这就是他后来所说的非暴力方式。 甘地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 传到印度,为他赢得了普遍尊重。诗人泰戈尔赋予他“圣雄”的称号,意思是“伟大的灵魂”。2.非暴力运动的开端1919年,新的治安法通过后,曾对殖民统治者抱着合作态度的甘地号召人们罢工,举行祈祷和绝食以反对该法,未料引发流血惨案。结果:非暴力运动不得不中止。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通过多次实践活动,包括甘地在内的不少民族主义者意识到,为数不多的英国人之所以能对这个有3亿人口的大国实行统治,就是因为印度各阶层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必将崩溃。于是,甘地又提出了“不合作”策略,作为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补充和完善,并得到了国大党的支持。教师:非暴力与不合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相辅相成的关系总结: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殖民当局做出有利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时间:1920—1922年(2)内容:①抵制在殖民政府以及法院中工作;②拒绝在英国学校里读书;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的商品;④拒绝纳税。(3)结果:1922 年 2 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农民火烧警察局,21 名警察被烧死。甘地认为这是破坏非暴力原则,在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上,主持通过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时间:1930年(2)内容: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之为“文明不服从运动”要求:①降低田赋;②释放了政治犯;③废除食盐专卖。(3)结果:谈判妥协甘地妥协的原因:①甘地主张非暴力抵抗,不希望发生暴力流血的事件;②协定部分满足了印度人民的要求,如释放政治犯,允许人民煮盐等。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背景:二战爆发后,英印当局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内容: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结果: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为印度的独立奠基。甘地的逝世在为祖国独立解放的同时,晚年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1948年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客观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进步性:1.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2.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局限性:给民族解放运动带来消极影响,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②十月革命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历史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课堂总结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3.1新文化运动课时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2.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3.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重难点 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那么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抗争和探索的?大家一起来回忆:面对外侵略,首先有农民阶级进行的反抗斗争,比如(学生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接下来,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学生答)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学生答)维新变法运动;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学生答)辛亥革命。但是这些抗争探索有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复习旧知开门见山新课 一、背景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浏览一下课本49页的内容,结合上一节课的知识思考: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学生回答,问题稍难,一些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或不正确,此时可以进一步提问)1、辛亥革命没有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2、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这时候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就想:为什么我们想要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就是因为对旧有的封建思想文化批判得不够彻底,所以中国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因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二、经过1、开始: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指导思想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这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和指导思想。(板书:开始: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指导思想)教师总结并强调:时间是1915年,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注意:《新青年》杂志原名是《青年杂志》。在课本50页有这两副图,了解一下: 关于陈独秀大家可以通过图和介绍简单了解一下:他早期接受的也是封建式的传统教育,也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在考场上他发现很多考生都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呆头呆脑的人,没有什么真本事,这些人如果当了官中国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从此,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并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代表人物有四个: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要阵地就是《新青年》,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当时被陈独秀形容成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因为这两个词的英文分别是democracy和science.2、前期(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到了后来又有了新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新世纪的曙光”。大家想一想,是什么事件使中国人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我们学完了,下面请同学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新”究竟体现在哪里? 一是批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二是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三、意义 第一,它是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教师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3.2 五四运动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2.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精神。3.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重难点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五四精神。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人民进行民主与科学的洗礼的同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日本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却遭遇了外交失败。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反帝怒火终于点燃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新课 1.自读教材。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背景: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巴黎和会寄予很高的希望,他们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摆脱被帝国主义奴役的命运。然而帝国主义国家根本没有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我们也是战胜国呀,为什么还任人宰割?弱国无外交呀!同学们!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太弱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美、英、法、日其实都要控制和侵略中国。列强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人民答不答应?1919年5月4日,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讨论一教材P60材料研读。上面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答: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因为“外争主权”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出席了巴黎和会。会议上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要求,要将德国在中国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中国人民的奋起斗争,要求归还中国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北洋军阀政府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屈膝投降。曹、陆、章的卖国行径正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作为。讨论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什么地方?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涵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革命属性: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1)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对于“二十一条”,要回顾第11课内容。)(2)读教材插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愿为收回国家领土,不怕牺牲、斗争到底。(3)结合五四运动口号或传单,分析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4)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弘扬、践行五四精神?小组合作: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一要坚守理想,爱国报国;二要治学修身,全面发展;三要勇担责任,乐于奉献。(5)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哪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6)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分别是什么?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现实意义:五四运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五四精神激励时代青年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民主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何关系?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3.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知道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及地点;理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背景知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课本及资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回顾党的历史,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重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具准备 PPT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 (设问导入)出示图片:一大上海会址和嘉兴南湖图片设问:你知道这两幅图片跟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均有联系吗?引入新课: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①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使中国正在救国真理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中国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了解和认识由此开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悟,马克思主义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② 代表人物及作品>>> 多媒体课件展示李大钊同志的照片教师:同学们知道照片中的人是谁吗,他有哪些贡献呢?学生:李大钊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系统和较完整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陈望道同志照片1920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这是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多媒体课件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材料:资料1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资料2 这段时间,青年毛泽东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在《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后来毛泽东回忆:“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资料3 董必武曾是同盟会会员,他回忆道,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开始读“马克思主义”教师设疑: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想一想,李大钊的文章、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只有向俄国学习,走革命的道路才能改变中国现状。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些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只有到他们中间去,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和关心的问题,才是真正地用科学的方法寻找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办法。引入下一内容:马克思主义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 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人总数和工人罢工次数的变化教师设疑:两张图表各反映了什么?学生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学生2:工人运动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资料1 先进分子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们深入到工人中间,教工人识字,注意和工人交友谈心,用浅显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编的一首歌唱道:“如今世界不太平,重重压迫我劳工。一生一世做牛马,思想起来好苦情。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了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拿起铁锤去进攻。······只要我们团结紧,冲破乌云满天红。”通过宣传,工人发动起来了资料2 1920年,陈独秀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教师:你认为陈独秀的话有什么道理?为什么先进知识分子要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工人阶级亦称无产阶级,是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先进分子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扩大其影响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准备条件。>>>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资料3 先进分子对工人们说:“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橫是地,中间那根柱子就是我们工人,顶天立地啊,工人最伟大。“教师:你觉得这种宣传方式能够起到怎样的效果?学生1:突出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学生2:增强工人阶级参与革命的热情,学生3:扩大革命队伍。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其后,全国多地也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多媒体课件展示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照片教师:南陈北李在建党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教师:根据示意图,说一说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国内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等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都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同时,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召开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教师讲授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及地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与会代表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设立中央局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教师梳理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定名称:中国共产党定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定领导: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定重点: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总结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4.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掌握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建立的相关史实;掌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共产党人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教学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具准备 PPT课件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一、新知导入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二、新课学习(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教师设疑:一战结束后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分别从国际、国内进行分析。教师总结相关历史背景:①国际角度: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②国内角度: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遇到严重障碍,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国内和平与统一。(播放视频:军阀混战)得出结论:“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内和平与统一,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引导学生思考:谁来完成“打到列强,除军阀”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共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在军阀镇压下,工人运动陷入低谷。中共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角度: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维护共和的道路上也屡遭挫折。他逐渐认识到:要完成革命事业,不仅需要寻求新的力量的支持,而且需要将国民党建设成为一个有力的政党。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观看视频:第一次国共合作或者直接播放第8张PPT)(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1.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内容:通过了反帝和打倒军阀的主张;确立了三大政策;确定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创办了黄埔军校,展开了国民革命运动。2.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地 点:广州黄埔全 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领导人: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后期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作 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埔军校相关资料材料研读:资料1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中国革命迟迟不能成功, 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为了早日完成革命的使命,我们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革命军,使革命与民众力量相结合。“教师设疑:为了完成革命,孙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改组国民党、召开时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资料2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蒋介石为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从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共两万多名学生。在军校的校门上有副对联,上下联分别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是“革命者来”。教师设疑:说一说,对联体现了军校什么样的创办宗旨。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才能真正投入到革命斗争中,黄埔军校是为革命培养军事政治人才。3.国民革命运动① 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年,国民党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提供了领导力量和军事力量。② 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唱着《国民革命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走上前线。设疑:列强、军阀指谁?学生1:列强:帝国主义学生2: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封建军阀观看视频:北伐战争>>>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伐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伐战争示意图探究:观察地图,说一说三大军阀主要的势力范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探究:结合当时的中国形势,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在全国造就了大革命的形势;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正义之战,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军阀间互相猜忌,陷于严重分裂极端脆弱局面;苏联在军事上物质上的帮助。(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踪5000多人。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并继续北伐。1928年12月,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黄埔军校的建立3.国民革命运动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4.2 工农武装割据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与过程,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2.过程与方法: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培养学生从必要性,可能性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学习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要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使学生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重难点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教具准备 PPT课件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一、新知导入 (设问导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叛乱,屠杀中国共产党。问题: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的出路在哪?二、新课学习(一)南昌起义教师讲授武昌起义相关史实:1.时间:1927年8月1日2.地点:江西南昌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影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二)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1.八七会议目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意义:会议上决定进行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2.秋收起义背景:八七会议上决定进行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领导人:毛泽东目标:长沙结果:失败,转向农村教师设疑: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中国执行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学生: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俄国人的道路)解释设疑:这条道路在中国是否行得通?为什么?行不通,不适合中国国情设置目的: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武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加深学生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收起义的相关资料资料: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摘自《秋收起义》教师设疑: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学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引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教师描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及过程:背景:秋收起义中,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较大,毛泽东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过程:1927年底,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2.井冈山会师背景: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的革命军在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损失惨重,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会师:1928年春,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湘南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井冈山会师的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不断壮大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践:各地共产党人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并先后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意义:这是一种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下进行的革命理论的创新,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多媒体课件展示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探究: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归纳这些革命根据地区域分布的共同特点。学生:建立在各省交界处。教师总结:大都建立在各省的交界处,这些地方大多位于山区,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革命基础比较好,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存在与发展。设疑:想一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够在这些地方存在?它们大多位于地势险要处,易守难攻;这些地区一般物产都较为丰富,便于筹粮筹款;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并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如土地革命),因而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使得革命政权能够在这些地方存在并稳固下来。4.土地革命>>> 多媒体课件展示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学生讨论:①表格中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②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广大农民③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目的:引出土地改革土地革命的内容: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结果:土地革命开展后,各根据地出现了分田分地的景象。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2.4.3 红军长征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和意义。2.把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地位。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4.学习先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教学难点: 红军的长征教具准备 PPT课件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诗朗诵《七律 长征》教师:毛泽东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壮举——长征,它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诠释了一个民族铮铮铁骨。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见课前预习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出示《红军的五次反“围剿”》表格(见课件)1.分析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分析归纳: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2.多媒体播放关于《遵义会议》的视频片段,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1.多媒体演示:长征路线图。(见课件)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点和终点及在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2.多媒体图片展示:大渡河、雪山、草地等。(见课件) 3.学生观看相关图片后思考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什么艰难险阻和困苦?综合归纳: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学生结合下面材料分析思考长征胜利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展示: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材料二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占总数的87%,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数字看长征》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原因: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多媒体播放电视剧《长征》中毛泽东的一段自白,引出问题:“大渡河水仍在不停地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长征的胜利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我们应传承红军长征的哪些精神?学生谈启示:我们要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教师深化: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歌诀小结:五“反”失利“红”转移,遵义救党毛核立,冲“围”克难到吴起,三军会师“长”胜利。教学反思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课 题 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现代化的概念;掌握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掌握中国现代化的历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知道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的现代化模式,通过总结明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两种现代化的模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选择,结合国家领导人有关发展道路的论述,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认识世界各国多样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启示。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国情对各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影响。教具准备 PPT课件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一、新知导入 (问答式导入)课件展示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结合本单元的知识,请概括图片中反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引入新课:20世纪上半叶,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历史的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二、新课学习(一)新的发展道路新在何处1.现代化教师讲授现代化概念:指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包括工业化、民主化等内容。>>>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国选择的现代化模式(发展道路)2.新的发展道路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①从世界范围看,最先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是哪个?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什么?②与它的发展模式相类似的国家还有哪些? ③俄国十月革命后开辟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与西欧相比,为什么说俄国的发展道路是新道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最先迈入现代化的西欧国家,以及通过向西方国家学习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通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俄国。>>> 多媒体课件展示俄国发展与近代西欧国家发展的不同教师设疑:运用相关资料比较,十月革命以后,俄国的发展与近代西欧国家的发展有哪些不同。设置目的:增强学生分析能力。教师总结: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决定了苏联与近代西欧国家发展方式的不同。发展的资金来源:近代西欧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资金主要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保证实现高积累、多投资。工业化道路:西欧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模式:西欧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私有制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苏联则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发展单一的公有制,在取得重大建设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活力。(二)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1.向西方学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实例教师总结: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不断深入,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2.向俄国学习中国与俄国发展道路相同,但实现发展道路的革命道路不同。引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资料 有人这样描述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只要在首都夺取了政权,就是全国革命的胜利,否则,就是失败。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 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教师设疑:结合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和革命的特点,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道路的。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发动了一系列以攻打城市城市为目标的起义,但因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较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教师设疑:比较一下,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有什么异同?同:走社会主义道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武装斗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异: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交流讨论:和同学讨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新在哪里。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开展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力量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