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新课标)九上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新课标)九上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1.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知道20世纪初一些主要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并理解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知道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过程与影响。2.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收集历史证据,探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运用对比方法,了解列强拥有殖民地的大小和实力的变化,从而理解列强矛盾的原因,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3.认识学习历史,了解一战前的世界局势,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操。
重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德矛盾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1.简单回顾八下所学的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2.要求学生阅读单元页第1自然段文字与P2课引言文字,谈一谈各说了什么?3.归结:近代欧洲是世界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世界其他地区完全作为欧洲的附属而存在。但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导出课题。 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新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把大背景向学生稍作介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 环节一:列强瓜分世界任务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和阅读卡,1.分析这三个国家后起的原因;2.这三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晚期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其扩张之路如何;3.哪个国家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强烈,为什么。归纳: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日本的经济开始赶上甚至超过欧洲,世界经济不再以欧洲居首,这一切,标志着美国开始成为世界头号经济、贸易、金融大国,而这正是世界现代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在欧洲内部,近代史上英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也发生了转变,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逐渐取得了凌驾于英国之上的经济实力。任务二:展示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要学生读图找出瓜分世界的是哪些列强,哪个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任务三:展示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图,请学生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非洲在短期内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原因。归纳:1.当时亚洲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美国又不允许其他国家涉足拉丁美洲,列强便把非洲作为争夺的主要对象;2.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3.非洲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4.西方国家的探险家这时已基本完成了对非洲内陆地区的地理探险活动,从而为殖民者进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可能。结论: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环节二:军备竞赛展示《英、德、法、美经济政治比较表》提问:1.欧洲经济实力中哪国最强,其所占殖民地呢?2.所占殖民地最多的是哪国,其经济实力呢?3.情境设想:如果你是德国统治者,会怎么想?由学生的结论承接到德国的态度“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盘”。提问:“别的民族”指谁?“日光下的地盘”指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巨变进一步加剧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提问: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各是什么。展示德国威廉二世和首相俾斯麦的图片及名言,要学生阅读课本第四页的资料卡和图1-4回答:1.从图示可以得知,陆海军人数增长较快的是哪些国家?2.你如何理解书中对军备竞赛的描述?结合相关资料,说明上述国家疯狂扩充军备的目的。展示新式武器,说明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环节三:两大军事集团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播放“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视频,出示《图1-5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提问:1.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是什么?2.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是什么? 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就能解决。可以请平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回答,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任务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视频比较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课堂总结 回顾本堂课内容,强化板书要点。 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1.2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根据地图和文字描述,说明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与特点。2.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本性,明确战争的性质。3.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能够辩证地看待科技的作用;懂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培养热爱和平的热情,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意识。
重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特点。难点: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刃剑。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1.呈现图片:回顾《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说明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2.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列强之间的矛盾最后是通过什么方式爆发的?今天就讲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导入课题。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知道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是爆发战争的必然根源
新课 一、战争导火线1.看巴尔干半岛图,补充那里的情形。2.展示图片并讲述:《费迪南公爵夫妇视察》,他们是谁?3.他们的死亡带来了什么?4.果然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了战争导火线,但是只有奥匈帝国打击塞尔维亚么?还有哪些国家参加进来了呢?学生活动:1.20世纪初,那里的民族主义处于空前高涨。2.学生发表猜测3.学生知道了他们的身份,纷纷说是老皇帝为了报仇而挑起了战争4.学生了解参加战争的国家,比较发现这几个国家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报仇其实就是为了抢夺。二、战争扩大1.呈现交战的各国示意图:分成了哪几个战场,有哪几个国家参与?为什么?2.呈现图片“马恩河战役”(西部战线的重要战役)或者视频:《凡尔登战役》这是一次关键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学生活动:1.学生在图上寻找分辨,欧洲受军国主义论调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下,许多国家支持战争。从中发现意大利“叛变了”,美国也加入了。2.视频观看,轻声评论。三、战争结果1.战争的胜利一方是谁?2.谁受伤最深?3.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学生活动:1.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2.学生总结回答:30多国家,15亿人口,3000多美元。3.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规模空前。 看图讲历史背景,引出关键人物,全面认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诸因素,为学生思考战争的性质铺垫。将史地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点明成为“火药桶”的原因。1.学生的意外发现,更能证明非正义的战争没有道义可言。2.让学生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战场的血腥,激发他们对和平的珍惜。1.以战争结果启发学生:弱国无外交,战争无正义。2.战争中受伤最深的其实就是老百姓,激发学生珍爱和平,珍惜生命的情感。
课堂总结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利用图1-13和图1-14,让学生谈谈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该如何运用科技为人类造福?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深刻地改变社会面貌。如飞机缩短了时空,但当科技成果应用到军事领域,特别是在战争状态下,会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只有将科技真正用于提高生产力、改善民生,才有利于人类社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辩证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1.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知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2.正确认识《凡尔赛和约》的实质、影响,体会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之意。3.理解巴黎和会的本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国家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精神。
重难点 (一)重点1.列强出席巴黎和会的图谋;2.《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二)难点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影响。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导入提问: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迫切要做的是什么? 温故知新,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课 环节一:巴黎和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8页,找出巴黎和会的背景、时间、地点、成员、操纵国、地位、参会国地位、焦点问题、重点问题。请你叙述“巴黎和会”这一历史事件过渡语:对于处理德国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美日法英的态度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第8页的阅读卡和美、英、法、日等国的如意算盘,讨论后回答:1.结合克里孟梭的话,想象并描述一下巴黎和会是在怎样的气氛中召开的。2.回顾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你认为巴黎和会能够达成和平协议吗?为什么?3.从列强的打算中,可以看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性质)是什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归纳。环节二:凡尔赛和约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9页,找出《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时间和内容,并说说内容涉及哪些方面。补充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活动的资料,提问:1.作为战胜中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遭受了怎样的遭遇;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3.从中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想一想,为什么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出示文字资料:和约尚未签署的时候,劳合.乔治就担心:“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总结: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环节三:凡尔赛体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提问:1.请你解释凡尔赛体系;2.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有何影响;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后,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1919 ~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提问: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战后的欧洲图》,让学生仔细阅读地图,问题一:说一说战争前后欧洲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化。问题二:如何理解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这个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就能解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合理的历史假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会“弱国无外交”的道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国家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精神。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用图示法展示凡尔赛体系的形成过程。根据活动中的资料,感受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含义。 学生对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2.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八年级下的已学知识,自学课文,结合孙中山的话能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说出20世纪初中国的局势;结合邹容《革命军》,能够理解20世纪初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研读史料,讨论交流,了解并分析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名词。2.知道孙中山称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体会邹容、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
重难点 重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革命党人进行的革命活动。难点:20世纪初中国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图片:孙中山设问:同学们学过或从影视剧中看过孙中山的事迹,说说他为什么“弃医从政”?自1900年起,世界格局怎样?当时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大事? 从谈话入手,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有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同时复习第一课的相关内容
新课 环节一:阅读材料 活动探讨设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从政治、经济等角度)(1)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2)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追问:“列强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具体是怎样做的?最大的一个领域是什么?追问:这种控制还表现在哪些行业?(让学生结合P11资料,运用数据,认识20世纪初列强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控制的史实。)活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势力的不断深入,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追问:有没有产生客观一些积极影响?环节二:研读教材 了解目的面对列强的掠夺,中国应该怎么办呢?1.有识之士怎么做?结合图1-22教学2.新兴的社会力量有何作用?3.革命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做的:(宣传革命、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4.呈现材料:邹容《革命军》选段,注明发表时间。设问:为什么邹容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我中国,不可不革命”,会有什么影响 (出现众多的革命者)设问:革命是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呢?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曾经做出哪些努力,其结果是什么,得到哪些经验教训?环节三:叙述故事 学法指导 1.清末众多革命者中,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再次重温:孙中山弃医从政设问:我们能从孙中山身上得到什么启示?2.结合相关史实,说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又是如何进行革命的呢?(1)组织革命团体: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出示图片材料,特别强调兴中会、同盟会的性质)超链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2)宣传革命思想:三民主义。超链接:三民主义结合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解读,说说对它的理解 经济角度是重点内容,设置追问,活动等使学生明了“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就是资本输出的具体表现知道铁路是列强当时掠夺中国的主要手段还表现在各个方面。材料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导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收回铁路权方面所做的努力。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 使生感受到革命的目的是摆脱列强的控制,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是唯一的选择1.学生通过讲故事、阅读材料知道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观2.通过列表了解两个革命团体基本信息,说明孙在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思想的转变通过材料分析和列表了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与同盟会革命纲领的联系
课堂总结 .介绍同盟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武装起义。出示图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黄花岗起义被捕烈士。林觉民像及《与妻书》2.设问: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追问:结果是什么?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清政府的行为?出示陈天华《猛回头》 从中体会革命者英勇不屈,为革命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明确,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任何维护清政府的改良道路都走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才有可能挽救民族危机
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2.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3.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重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1.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2.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出示课题 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2.问题设计有助于合理导入新课,提问能感怀历史沧桑感和脉络
新课 环节一:讲解背景 初识成因1.出示图1-22,还记得“川汉铁路股票”是怎么产生的吗?为什么各地民众要掀起保路运动?2.四川保路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为镇压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军队入川,使得湖北防御空虚,革命形势十分有利)3.湖北有哪些革命团体?(出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图他们在同盟会促进下要干什么?叙述: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环节二:自主梳理 再识成因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述辛亥革命的过程。(最好列成年代尺或列成表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学习图册(武昌起义形势图)2.请学生概述武昌起义的过程PPT展示武昌起义的过程,与学生校对自主性学习结果3.活动:运用图1-30,探究完成P15资料中相关要求。设问:为什么武昌起义会得到全国的响应?归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4.叙述: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为被称为辛亥革命。设问: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环节三:叙述讲解 比较约法叙述:武昌起义胜利后,辛亥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创立民国1.设问:“中华民国”是如何创建的?PPT展示“中华民国”创建的过程,(1)孙中山回国(2)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解释临时大总统含义)(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4)颁布《临时约法》。与学生校对自主性学习结果2.超链接:孙中山回国。出示材料:孙中山答记者问:“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请一生朗读。设问:孙中山这句话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3.超链接:临时大总统誓言。出示简体字版誓言。请一生朗读。设问: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4.超链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出示材料:《临时大总统誓词》简体字版。设问: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5.超链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示《临时约法》内容(略),设问:(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这些原则和思想源泉来自哪里,体现了哪个阶级的要求6.南北议和。设问:辛亥革命汹涌而来,清政府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吗?它是如何应对的?(补充)出示图片:辛亥革命后列强的军事行动和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话设问:这些材料说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7.出示材料: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设问:根据材料,分析袁世凯将会采取何种行动?革命派将会如何回应8.出示材料: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覆灭。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设问:如何看待袁世凯的这些行为?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出现这种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中学过的“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保护民族经济。”知识,并对比时下清政府出卖铁路权,让学生感受到民众保路的合理性,从中感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理解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积极影响理解革命团体对革命的的推动作用1.运用视频能对武昌起义有一个更生动直观的了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同桌)共同完成,以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知道列强是不希望中国通过革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7.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8.培养学生从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两方面认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课堂总结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说看法,讲理由?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段)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进行小结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提升小结。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2.3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复辟帝制与卖国行径,通过活动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的史实,感受民国初年中国时局的动荡状况。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充满曲折的,革命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深刻理解孙中山“革命还没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学习孙中山等为了中国的统一牺牲个人、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
重难点 1.重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卖国行径,北洋军阀混战。2.难点:理解民国初年共和专制的斗争。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1.复习上一课“中华民国”创建、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夺取等内容2.出示资料:补充孙中山辞职咨文三项条件。设问:孙中山提出这三项条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后来又是如何的?出示课题 复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上一课的内容,对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 环节一:探究活动自主活动(时间约10~1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图1-34、1-35,P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内容P18三则资料,以及教材P17-18内容,开展探究活动问题:(1)袁世凯是如何违背就任誓词一步步走向实施他的独裁统治的?(2)革命党人又是如何进行斗争维护共和政体的?PPT展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环节二:汇报交流(一)北洋政府的建立──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开始(副标题暂不出示)问题:1.为什么这时期的“中华民国”被叫作北洋政府?2.北洋政府是如何建立的?PPT展示:(1)(2)(3)3.超链接:《宋教仁案》这说明什么?4.请对袁世凯的做法进行简单的评价!5.小结: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我的人,我的权力我独有,这就是我们讲的独裁统治。6.设问:对内袁世凯是如此做,对外呢?追问:具体向谁,借多少?超链接:《善后大借款》设问:这笔钱是用来干吗?这说明袁世凯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副标题)7.设问:革命党人又是如何做的?出示材料:二次革命。共和与专制的较量,第一回合,共和完败,专制暂时获得胜利。袁世凯野心极度膨胀。(二)终身大总统—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加强1.设问: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后,又实施了哪些独裁措施?PPT展示校对2.超链接:正式大总统的产生设问:(1)按《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总统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2)按《大总统选举法》的规定,总统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与君主专制相比有什么区别? (三)复辟帝制──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落幕1.设问:袁世凯当了终身大总统以后,是否就满足了?他又是如何实施他的野心的?出示标题《洪宪帝制》2.袁世凯为什么要接受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3.超链接:《二十一条》部分内容,为什么二十一条被称为亡国条约?PPT展示《二十一条》四条内容,从这四条分别可以得出什么信息?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部分内容后,会有什么结果?4.出示副标题《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落幕》环节三:评述历史 感受割据过渡:虽然到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但最终……1.展示内容:护国运动,分析图1-37护国运动形势图。这里的“国”指“中华民国”2.设问:袁世凯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3.设问:袁世凯死了,民国保住了,共和胜利,是不是一切都OK了?请说说军阀割据的概括。4.活动:(P19)(1)数一数,民国初年的主要军阀派系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出各个军阀控制的范围?(2)从地图上,分析一下中国当时的局面?用一个词语概括。5.军阀割据长期混战,还会导致什么后果?出示图片: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饥民。设问:这种情况中国能发展起来吗?列强对中国的军阀割据态度是怎样的?(图册16页)叙述: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能用形象的语言概括袁世凯的做法,有利于加强影响。从而更好地体会“独裁统治”的含义理解袁世凯对外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 此环节意在通过《临时约法》和《约法》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民国初年共和与专制的斗争,进一步理解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课堂总结 使学生对本堂课有清晰的线索
教学反思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重难点 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可以播放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由此导入主题。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新课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联系工业革命)
(2)出示图,阅读课文,说说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
出示材料: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向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并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思考:阅读P21说说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新型交通工具给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的?
2.新的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邮政 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③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话(3)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
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思考: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向一想,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成果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归纳:半封建制度国家,闭关自守,拒绝西方文明;八股取士,压抑了创造力;清朝政府腐败,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二、头脑中的变化
出示材料:早期的报刊 设问:你认为报刊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当时的人们的还有哪些新的生活方式?
1.文化生活中: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大量出现,喜爱阅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多。看电影、拍照片等新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2.思想观念:民主观念的影响
称呼的变化:②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让学生阅读“阅读卡”中的内容,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③妇女地位的提高
3.教育体制: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让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
思考: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归纳: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培养学生材料解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总结 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使学生对本堂课有清晰的线索
教学反思 亮点:教学过程完整,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选取的材料内容多,角度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不足:整节课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强,没有突出学生的学。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最后还是教师自己回答,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如讲到新型交通工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PPT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2.展示知识卡。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展示课题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1.通过了解中国的别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意识,并为后面“多元一体”的学习进行铺垫 2.加强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
新课 环节一:回顾历史,感受 “多元一体”1.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2.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3.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4.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环节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1.呈现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2.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承转:辛亥革命后,革命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环节三: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展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如果生难以回答,师可细化问题引导:“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共和”指什么?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提升:展示我国宪法规定,问:“五族共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通过问题和提示,引领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感受民族的多元性 在回顾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加女真族满族的发展状况与后面的教学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的多元性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威胁通过维新变法的失败教训,学生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进而理解“驱除鞑虏”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视频更直观形象,方便回顾相关历史知识通过史料分析解读,理解“五族共和”的含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当下民族政策,训练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教师在学生谈认识的同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自我小结的过程,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