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1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1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怀



辛弃疾


词题解读
怀古题材的结构:
——临旧地
——思古人
——忆古事
——抒已怀。
永遇乐:词牌名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位于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初读文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gē)\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细读文本
自主思考:
1.本词当中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古 人 古 事
情 感 用 意
古 人 古 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情 感 用 意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细读文本
合作探究:
此词用典繁富,虽偶有人评曰:“微觉用事多耳”,但明代杨慎在《词品》:“辛词当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更多的人甚赞辛词用典贴切,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本词,找到典故之间的联系。
细读文本
一:孙权和刘裕两典切题中之“京口”
二:刘义隆和拓跋焘切国家时势
三:廉颇的典故
延伸拓展
辛弃疾是如何成为悲情英雄的?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 任镇江知府时,时年66岁。两年后去世。当时宰相韩侂胄执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他想借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辛弃疾1204年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他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然而韩侂胄不仅不接受,反而对他产生疑忌,辛弃疾被调离镇江,后来北伐失败。辛弃疾满怀悲愤写下了《永遇乐》词。
修辞笺析: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上的词句来卖弄才学)的毛 病,你认为如何?试着结合本词的艺术手法详谈。
用典
①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②与词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
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