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下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下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人文地理下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 中国各族人民的家园
国土与人民
4.1.1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中纬度,小部分低纬度,没有高纬度。
温度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7、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路上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线长18000多千米。
8、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东部濒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通过陆上交通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往来。
4.1.2行政区划
1、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三级:
省(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地级市、自治州)
县(市、县、自治县、市辖区)、
乡(乡、民族乡、镇)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直接国家管理)、2个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一国两制: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编号 行政单位 简称 行政中心 编号 行政单位 简称 行政中心
1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2 山东省 鲁 济南 17 青海省 青 西宁
3 安徽省 皖 合肥 18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4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19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5 江苏省 苏 南京 20 湖北省 鄂 武汉
6 山西省 晋 太原 21 江西省 赣 南昌
7 浙江省 浙 杭州 22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8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23 福建省 闽 福州
9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24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10 湖南省 湘 长沙 25 台湾省 台 台北
11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26 重庆市 渝 重庆
12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27 吉林省 吉 长春
13 河南省 豫 郑州 28 海南省 琼 海口
14 广东省 粤 广州 29 辽宁省 辽 沈阳
15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有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跟山脉、河流和湖泊有关,
有些升级行政区的简称与历史有关。
4、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龙江;
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
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
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海南。
最早见到日出的省:黑龙江;
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海南;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
邻省最多的省:内蒙古、陕西;
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辽宁、山东。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桂、粤、台)。
4.1.3众多的人口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约为14.4亿(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东多西少。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言之有理即可)
①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适宜,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
交通便利,发展工业的历史悠久,经济水平比较高;
②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 气候干燥,降水少,沙漠、戈壁广布;
交通相对不便,工业起步晚。
4.1.4多民族的大家庭
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1.11%。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9个):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在祖国大家庭里,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 。
6、蒙古族—内蒙古,回族---宁夏,藏族---西藏,维吾尔族—新疆,壮族---广西,高山族—台湾,黎族—海南
7、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第二课 山川秀美
4.2.1复杂多样的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
2、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地占我国总面积的33%,高原占我国总面积的26%,丘陵占我国总面积的10%,盆地占我国总面积的19%,平原占我国总面积的12%。
3、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的影响:
①对河流: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在阶梯交界处,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②对交通: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东西部的联系。
③对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富降水。
④对人口分布: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东密西疏
⑤对地形:因平原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故我国平原多分布在东部地区
5、山区:
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山区的劣势:
地表起伏较大,土壤不够肥沃,交通不便,资金短缺,耕作有一定困难,经济发展缓慢等。
山区的优势:
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很大发展潜力,资源丰富,如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 旅游资源等。
6、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纵横交错的山脉,熟记下列山脉的位置。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贺兰山。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7、我国的地势:
海拔 主要地形区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柴达木盆地 高原、盆地
界线(向东、向北):昆仑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米—2000米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高原、盆地
界线(最东面):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平原、丘陵
4.2.2季风的影响
一、气候
1、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
2、气候分布:
(1)东部沿海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从南到北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
(3)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4)西北地区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
(5)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6)我国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低,降水少,垂直变化显著
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等。
①南北跨度大,纬度高低不同;
(纬度位置)
②东西跨度大,离海远近不同;
(海陆位置)
③地形地势起伏大,海拔高低不同。
(地形地势)
冬季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部吹来的偏北风(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中国季风气候显著,
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梅雨:6月中旬到七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达一个月时间的雨季。
5、季风气候的影响:
(1)利:季风气候给我们提供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优越条件。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农作物、森林的生长有利。
(2)弊:由于季风具有不稳定性,有时也会造成一些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4.2.3母亲河
一、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入东海。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长江干流依次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
2、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就位于长江上游。
3、长江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中下游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这里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易发生洪涝灾害。
4、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划分的地点 宜昌以上 宜昌到湖口 湖口以下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宝库) 航运价值高(黄金水道) 2、发展淡水养殖
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严重
产生问题的原因 毁林开荒,陡坡垦殖 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降水时,干支流同时涨水
1、泥沙淤积; 2、围湖造田;
解决的措施 植树造林 长江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退耕还湖
二、黄河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在山东省注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黄河干流依次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2、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灌溉了有着“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河水泥沙含量增大;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洪涝灾害严重。
4、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黄河的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划分的地点 源头到河口 河口到桃花峪 桃花峪以下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存在的问题 荒漠化严重 凌汛 水土流失严重 地上河 凌汛
问题产生的原因 气候干旱、过度放牧 受纬度位置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陡坡垦殖 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受纬度位置影响
解决的措施 合理放牧、减少放牧数量,退耕还草 爆破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持水土 1、加固大堤 2、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爆破
三、长江和黄河( 重点)
长 江 黄 河
长 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 巴颜喀拉山脉
特 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 分界点 源头——宜昌(湖北)——湖口(江西)——入海口 源头——河口(内蒙古)——桃花峪(河南 )——入海口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 泾河、湟水、汾河、渭河
开 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 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还湖。(导)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治理川江和荆江(裁湾取直)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用)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防)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治)
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
4.3.1秦岭-淮河分南北
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我国南北方之间的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重点 )
(1)南方与北方(2)1月0°C等温线(3)800mm等降水量线(4)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5)水田农业区与旱作农业区(6)河流冬季封冻与否(7)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与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8)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4.3.2交流与互补
1、交流与互补的原因、目的: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2、在各种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3、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主要东西向干线: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青藏线。
主要南北向干线:哈大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4、我国交通的发展,对区域交流与互补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不同区域的交流互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
5、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在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国家制定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各个地区的发展。例如,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6、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国家还实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的发展战略。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就是调整优化这三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综合探究四 走进台湾
1.范围: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许多小岛。
2.位置: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3.地位: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4.台湾岛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连接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作用。
战略:巩固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安全。
交通: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海上交通枢纽,是我国和太平洋各国海上
交通要道。
5.地形:台湾岛多山,山地面积约占2/3。台湾山脉纵贯南北,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的最顶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区域。
6.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分,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7.河流:台湾岛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最长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8.台湾的美称:
①“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非常丰富);
②“亚洲天然植物园〞(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③海上米仓(盛产大米,最著名的是“蓬莱米〞);
④东方糖库(盛产甘蔗);
⑤水果之乡(盛产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⑥兰花之乡(盛产兰花,品种多,都很珍贵);
⑦植物王国、森林之海(森林面积广阔,树种繁多,最著名的树种是樟树,樟脑9.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10.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注意与地形区进行区分)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方地区
5.1.1红松之乡
1.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北部
2.小兴安岭的自然条件与当地植被的关系
①地形:山地地形为主 ,适合林木生长
②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总体气候湿润,适合针叶林生长。
3.生产特色:
①林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木材基地。(木材运输方式:铁路、水运、公路)
②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
4.林区曾经面临的问题:
①对森林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经济出现衰退;
②对野生菌和药材进行毁灭性的采集和挖掘,严重破坏了林区生态坏境。
5.林区的保护措施:
①寻找新的生产方式
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并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
②实现林业资源经济转型
坚持创新发展,开发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等,如用锯末栽种木耳、把树枝和木材边角料加工成雪糕棒,实现了保护森林资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5.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
从四大地理分区看,位于北方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第二级阶梯;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地跨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1)地形: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远望高原顶部,地势平缓、略有起伏。(2)地貌:无数的沟壑,把这里的地面割裂得支离破碎,即沟壑纵横。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
3.土壤: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土质疏松,便于开垦,使这里很早就成为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因素: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多暴雨;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黄土土质疏松;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冲刷下大量流失等。
(2)人为因素: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使高原上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四、生活特色
角度 生活特色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衣 白羊肚头巾、羊皮坎肩 气候、地形、土壤:黄土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风沙大 生产:黄土高原牧羊业
食 玉米、辣椒 气候: (1)年降水总量不大,适合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 (2)黄土高原海拔高,冬季寒冷干燥。 土壤:黄土土质疏松,便于开垦,适合种植业生产。
住 窑洞 气候: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润炎热,而窑洞冬暖夏凉。 土壤:黄土具有直立性。
行 驴车、马车 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交通不便。
乐 信天游、安塞腰鼓 ——
5.1.3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地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西、北两面有太行山、燕山作为屏障,东临渤海湾,南面是千里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军事位置极为重要)
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河流: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渤海。
三、城市地位和职能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它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1.政治中心
(1)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生活的心脏,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
(3)天安门广场是政治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
2.文化中心
(1)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2)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综合性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国粹,如京剧等。密集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家体育场,被亲切地称为“鸟巢”。
(3)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现代文化元素的渗入,更增强了北京作为文化之都的魅力。
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作为首都,代表国家形象参与国际交往,是国际交往中心。外交机构、国际组织、国际商业机构云集。
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将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规划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南方地区
5.2.1水乡城镇
一、太湖流域的位置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三面濒江临海——北抵长江,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
二、太湖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1、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3、河流与湖泊: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运便利,灌溉条件优越
三、太湖流域城镇兴起 集市 小城镇
有利条件 :农副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四通八达的水路
2、江南水乡六大古镇:同里、甪直、周庄(苏)、西塘、南浔、乌镇(浙)
四、生产特色
1、种植水稻,养殖鱼虾(“鱼米之乡”)
2、古镇旅游业兴起
3.水乡城镇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从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到创新型经济的蓬勃兴起……太湖周边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更多的水乡村落建起成片的新式楼房,配备了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过程,一座座新的城镇正悄然兴起,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生活特色
1、行(交通) 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这里的城镇多沿河或环湖分布。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2、住(建筑) 目的:便于洗涤、取水和出行便利。人们往往临河建屋。(他们利用木桩支架把阁楼建在河岸上,楼的一侧伸出水面,楼下有石筑的码头,石级直抵河边。)
3、饮食 盛产各种鱼虾、种植水稻 太湖三白——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4、风俗文化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 ,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 同里人过六十岁大寿之日有“过三桥”的习俗,相继经过古镇内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取太平、吉利、长庆之意。
5.2.2富庶的四川盆地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是我国著名的盆地。大致范围包括了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季风区和地势第二级阶梯。
自然环境
1.地形
盆地四周多被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环绕,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盆地内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较少。
气候
地处亚热带,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因四周山脉环绕,特别是北面秦
岭、大巴山的屏障,大大减弱了冬季寒潮和冷空气的入侵程度,也使夏季热量不易扩散,因而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虽日照不足,但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河流
长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
4.自然资源
(1)众多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2)天然气、芒硝等矿产资源居中国之冠;
(3)井盐资源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位于盆地西南部的自贡,是我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素有“千年盐都”之誉。
(4)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使四川盆地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生产特色——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拥有发达的农业
1.农业发达的表现
(1)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
(2)成都平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禽畜种类多,肉猪和家禽产量高。
2.农业发达的原因
(1)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
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全年适宜耕种;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等。
(2)得益于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位于岷江中游,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建成后,成都平原的人们过上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生活。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时至今天,都江堰仍然在为成都平原-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挥着作用。
生活特色
川剧
川菜
5.2.3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地区,三地陆路相通、水路相连,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二、区域地位
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三、自然环境
1.地形
平原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十分充足,降水极为丰沛。
3.水文
河川众多,水量丰富。
四、生产特色
1.农业发达
农作物全年都能生长。这里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鱼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如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基地。花卉种植业发达,广州拥有很多大型鲜花批发市场。农产品除了满足本地居民消费外,还大量销往港澳地区。
2.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达
这里生产的家用电器、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主要通过港澳贸易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这里还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世界工厂”。
①港澳地区的优势:拥有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土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是著名侨乡
发展转型
原因:近些年,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大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
措施:①改变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②在发挥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港澳的服务业和对外联系优势,与港澳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③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特别是大湾区内多项跨境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发达的交通网络逐渐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区内发展潜力显著提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基地的原因
(1)自然环境优势: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适宜农作物全年生长。
(2)位置优势: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地区,市场广阔。
(3)交通优势:背陆临海,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鲜活农副产品输出。
5.2.4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一、城市地位
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上海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1.地理位置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以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依托;居于我国大陆
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坦荡低平,土壤肥沃。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水文:河湖众多,与太湖流域相连成片,扼长江入海口。
3.历史背景
200多年前,上海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
4.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5.政策支持
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后,浦东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浦东已经建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区内有5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和多个现代产业区。
交通运输
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发达而便捷,上海是中国水、陆、空交通的枢纽。
三、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表现
1.重要的工业基地
工业历来是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上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2.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上海自古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金融业、航运、贸易中心、高科技产业中心
浦东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
四、上海的作用与影响力
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上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第三课 西北地区
5.3.1丝路明珠
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山和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3、河流:新疆河流少,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每当进入酷热的夏季,河水流量急剧增长(高山融水)
4、绿洲分布: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为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商旅提供宝贵的水和食物
5、资源:天然气、石油丰富
三、生产特色-----绿洲农业
1、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1)良好的灌溉设施——坎儿井。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既免去运水之劳,又减少了水的蒸发。
(2)有利的自然条件
①光热条件好:夏季高温,光照充足,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夏季高温,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积累,所以这里瓜果特别甜
③地形优势:土地平坦,多为山前或盆地内的平原地区,适宜开展大型机械化作业。
④塔里木河的灌溉
(3)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一些农场安装了太阳能电子自动化节水灌溉设备。
(4)新疆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
2、绿洲农业
生产葡萄、哈密瓜、棉花(长绒棉)、小麦等。绿洲地区不仅粮食和主要农作物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多种农产品大量外销。
5.3.2草原风情
一、地理位置
地处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
二、自然环境
1、地形:高原为主,地势平坦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1)降水分布特征:降水量几乎都在400毫米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
(2)原因:自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3、植被:草场资源丰富,草原辽阔。
受降水影响,植被景观自东向西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三、生产特色
1、畜牧业发达:建立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
2、毛纺织业发达:打造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
四、生活特色
5.3.3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一、城市地位
①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
②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它位于中国西北、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古就有“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称谓,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
(2)地处西北边疆,邻国众多。
(3)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
2、发达的交通网络
(1)新亚欧大陆桥途经乌鲁木齐,从陆路上沟通了亚欧的往来,缩短了路程,便利了贸易。
(2)乌鲁木齐交通便捷,具有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
(3)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乌鲁木齐已成为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中欧班列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已形成西、中、东三条运输通道。
3、国家政策的支持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生产特色----对外贸易发达、商业、运输业发达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四、生活特色
1、多民族共居,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2、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团结、开放和繁荣的象征
青藏地区
5.4.1海拔最高的牧区
一、地理位置
青藏牧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二、自然环境
1.地形
高原为主,地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冬冷夏凉,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分旱雨两季,太阳光强烈,昼夜温差大。
植被
耕地很少,但草场广布,牧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营养成分含量高。
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的原因:青藏地区海拔高,太阳光强烈,有利于牧草中蛋白质的合成;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其他营养物质的积累;高寒气候条件下植株矮小,茎干少而叶量大。
三、生产特色
1、畜牧业是主要支柱产业
畜种: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2、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的开通,牧区的牛羊肉产品走向全国。
四、生活特色
5.4.2日光城——拉萨
一、地理位置
拉萨位于西藏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
二、自然环境
1.地形
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6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较高的城市之一。
2.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冬冷夏凉,多晴朗天气,降水少且集中在6~9月份。
河流
拉萨河流经,水源充足。
三、城市特色
1.西藏自治区的首府
2.历史文化名城
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他在此造宫殿,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区雏形。
(1)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珍藏大量文物,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2)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3.日光城
(1)成因: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太阳光通过大气时损失少,加之纬度低,因此日照时间特别长。拉萨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方,故有“日光城”之称。(发展太阳能的优势)
(2)太阳能的使用:如今,太阳能资源包括光伏发电已广泛应用于照明、取暖、通信、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已进入千家万户。(3)发展太阳能带来的好处:弥补拉萨燃料资源的不足;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有利于充分利用拉萨丰富的光能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四、发展现状与前景
1.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幢幢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与老城区的传统建筑交相辉映。新建的居民小区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同时还保留了藏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藏民生活越来越好
“打林卡”是藏族同胞特有的休闲方式之一。
重视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
拉萨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建设。如今,一座座新建的园林公园,将这里装扮得更加美丽和充满活力。
投资环境越来越好
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投资创业,观光旅游。
综合探究五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
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
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
三、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
1.确定主题。2.拟订提纲。3.实施调查。4.撰写调查报告。
四、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1.实地调查法:指调查者深入现场或一定情境,直接观察调对象,并有目的地搜集研究对象相关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文献调查法: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得有用信息的方法,是一种间接调查的方法。(▲具体方式:图书馆查阅文献、上网查阅、报刊查阅等)
3.访问调查法: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有目的的谈话,以寻求研究问题的方法。(▲具体方式:座谈会、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等)
4.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多时使用)
五、调查成果
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是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图,还可以是一篇充满激情的记叙文。
六、中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意义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这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