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 提升学习内动力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心理健康 提升学习内动力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提升学习内动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中,“不想学”“想学习但就是没动力”“学不下去”是学生 提及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影响学生的情 绪状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是中学“学习心理指导”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按照动力的来源,学习动力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能在短期之内有效维持学 习行动力,而内部动力则是长久维持学习行动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认为,内部动机的形成及培养依赖于五个关键需求的满足:自主需求、胜任需 求、归属感与联系感需求、 自尊需求及参与和享受需求。
(1) 自主需求:当个体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行事时, 自我需求得以满足——做他们想做 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核心是有选择的自由并进行选择,而不是根据别人的意愿或受他 人强迫而行事;
(2) 胜任需求:个体需要在理解和掌控环境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这种胜任需求激励人 们去使用那些能够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来做事;
(3) 归属感与联系感需求:被同伴及长辈认可和接纳是所有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当 同学间愿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时,当获得父母及老师的陪伴和支持时,学生感受到被接纳 和受重视,从事相关活动的意愿也会增强;
(4) 自尊需求:当个体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出对自己负责的个性、懂 得尊重他人之间的差异性时, 自尊需求便得到满足,这其中的核心在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5) 参与和享受需求:当学生感觉到课堂是充满乐趣的,值得去认真体会和参与时, 基于内在意愿的努力学习更可能发生。
在学习活动中,上述五大需求可从学生的角度去实施,也可从教师的角度设计相应的教 学策略。本节课拟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以“提升学习内动力”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形成持 久学习内动力的五大心理需求及提升学习内动力的具体策略。
【课程主题】 《提升学习内动力》
【课程对象】 高中生
【课程目标】
1. 觉察和体验自身在学习活动中是外部动机为主导还是内部动机为主导;
2. 了解形成学习内动力的五大心理需求;
3. 掌握提升学习内动力的策略。
【课程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与学习内动力形成有关的内在心理需求及学习内动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2. 难点:基于五大关键需求,掌握相应的提升学习内动力的策略。
【课程准备】
PPT 课件
【课程设计】
一、团体热身阶段
给同学们呈现一则心理故事——老人的烦恼,提问学生故事中事情出现转机的原因,以 此引出主题。
( 一)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引入主题。
(二) 所需时间:5 分钟
(三) 教师过渡:刚刚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共同讨论出了故事发生转机的关键是,故事中 的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活动有趣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外部奖励而玩”,因此 孩子们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心理学家德西在 1971 年时也通过科学的心理学实验验证了“外 部奖励会削弱个体原本的内在动机”,这并不是意味着外部动机不好,它有其存在的意义及 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分别又怎样的特点,通过刚刚的特点我们 可以了解到相较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更能使人具有持久的行动力,能帮助我们更高效 的完成学习活动,相信同学们都很想拥有持续长久的学习内动力,本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一 起来揭秘提升学习内动力的策略,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测试一下自己平时的学习中,是外 部动机占主导还是内部动机占主导。
二、团体工作阶段
环节一:测试我的主导动机:外部动机 VS 内部动机
( 一)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指导学生初略了解其日常学习中,外部动机占主导还是内 部动机占主导。
(二) 所需时间:5 分钟
(三) 活动步骤:
测试题目
我认真学习,是出于......
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享受的过程。 我不想让父母失望。
学习是我不断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 我想读一个不错的大学。
学习时专注、投入的感觉让我很喜欢。 学习好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学习本身是一个具有意义的事情。 我希望超越我的竞争对手。
我很喜欢学习。 要给家里的其他人做榜样。
教师过渡:通过这个小测试,同学们粗略了解了在学习这件事上,自己是内部动机占主 导还是外部动机占主导,同学们自己可以更加细化的去了解自己在学习某门科目或某件事情 上的主导动机类型,比如“学习英语”,是出于学好英语挺有意义或者喜欢学英语还是出于 不好好学英语它便会拖你成绩的后腿。我们可以看到,外部动机通常与活动 (学习) 的结果 相联系,因此一旦结果不理想,比如没有获得认可、没有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活动 (学习) 的行动力便会大打折扣,而内部动机不依赖于活动 (学习) 的结果,能使活动 (学习) 的行 动力更牢固。下面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索提升学习内动力的策略。
环节二:了解内动力的五大心理需求
( 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与学习内动力形成有关的内在心理需求及学习内动力是可 以培养出来的。
(二) 所需时间:3 分钟
(三) 活动步骤:简单介绍提升学习内动力的五大心理需求。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与学习内动力有关的五大心理需求,它们是自主需求、 胜任需求、归属感与联系感需求、自尊需求及参与和享受需求,如果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能够 有意识的去满足这些内在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学习内动力便能逐渐的形成并且转化成实际的 学习行为。那么我们具体可以怎样去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揭秘。
环节三:提升学习内动力的策略
( 一)设计意图:基于五大关键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提升学习内动力的具体策略。
(二) 所需时间:24 分钟
(三) 活动步骤:
1.提升自主感:制作目标卡
指导学生按照下方的格式制作目标卡,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可针对所有科目或某些 科目制作目标卡,要求目标要具体,并且思考出 3~5 个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每个目标的具体行 动。
教师引导:很多同学应该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刚准备去做作业时,妈妈用催促的语气喊 你赶紧做作业,这时候本来打算写作业的你瞬间不想去做作业了。这是为什么呢?很大一部 分原因是妈妈的这一句催促打破了我们的“ 自主感” ,当一件事情是我们自己选择去做的, 我们就能更顺利的进行下去,而如果是迫于外在的压力去做的,则很容易引发潜意识里的抵 触,悄无声息的影响任务的完成。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有效保护自主感的方法:制作目标卡, 根据老师介绍的原则去做,便能体验到自主掌控学习的感觉,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经过 思考而为自己制定的。这里老师提醒一下噢,你是自己选择去制作目标卡还是迫于老师布置 的任务不得不去制作目标卡,也是会影响这个策略的效果噢,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开始制 作目标卡之前对自己说:我觉得做目标卡对于我的学习是有意义的也有助于满足我对于自主
感的需求,我自己愿意选择去制作目标卡。
第 XX 周目标卡
目标 1: 行动: 目标 2: 行动:
目标 3: 行动: 目标 4: 行动:
2. 满足胜任需求:创造成功体验
跟学生简单分享胡海岚教授团队的“胜利者效应” (成功是成功之母) 研究,从科学 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成功体验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为自己创造成 功体验。
【 “胜利者效应”研究】这个叫做“胜利者效应”的研究实验是在小鼠身上做的,这 只名叫豆豆的实验小鼠,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从“弱者”到“强者”的逆袭之路。 在实验中,胡海岚将豆豆和另一只实力更强的小鼠放在一个狭窄的管子里。在领地占领意识 的支配下,两只小鼠推挤对方“一较高下”。
一番较量,实力较弱的豆豆果然“败下阵来” ,而胡海岚和课题组观察发现: 当两只 小鼠进行推挤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会有明显增加。并且,前额叶皮层活跃 度更高的小鼠,会赢得比赛。胡海岚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为证实想法,她利用药理遗传学 和光遗传学刺激豆豆的前额叶皮层细胞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管子里原本实力较低的豆
豆,竟变得凶猛无比,三下五除二,就把原本实力更强的小鼠推出了管子。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胡海岚继续刺激豆豆的前额叶皮层细胞,并用三只实力更强的小 鼠和豆豆进行竞争。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豆豆在领地竞争中,不断战胜比自己实力更强的 对手,它超越了第三名,第二名,甚至第一名。而最令人吃惊的事情出现了,经历了 6 次以 上的胜利后,曾经孱弱的豆豆,就算取消外部的刺激,它也会勇敢挑战地位高的老鼠,并成 为常胜将军。
教师引导:通过胡海岚教授团队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了“胜利者效应”,即成功的体验 会促进后续的行为,并且有脑科学的依据。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多欸自己创设能让自己体验 到成功的学习任务,比如在某段自习时间的开始,先安排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任务或者自己学 得比较顺利的学科任务,先让自己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时我们的大脑会接收到成功的信号, 促进我们后续的学习行为。
3. 归属感与联系感需求: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邀请学生分享目前拥有哪些方面的社会支持,并选择给其带来过优质陪伴和支持的一个 事例进行分享。
教师引导:老师曾听到过一些同学们分享的故事,他们的社会支持主要有来自亲爱的父 母的、日 日并肩作战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们,老师看到了他们善于发现身边资源的能力,我 们的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也要培养自己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尤其是在你感觉到 不顺利和有困难的时候。
4. 自尊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感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渐建立自我同一性。
教师引导: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认可程度,包含两层意思:处理事情的时
候,我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值不值得他人的喜欢。同学们可以根 据这两个方面,大致判断一下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高低。培养自我价值感有三个要点:①将评 论事和评论人分开:比如当发现某个学科学起来很困难时,先去探究一下是哪个方面出了问 题 (如学习方法、基础不牢故等) 并寻求帮助、及时改善,而不是急于评价自己能力不够; ②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同时提升那些 可以改变的不足,比如一个不擅长与人交往的人,可以接受自己比较一般的社交能力,然后 可以花更多时间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保持学习:通过不断地丰富自身经验提升自 己的综合能力,逐渐建立对自我的认同。
5. 参与和享受需求:营造参与感
引导学生了解主动参与课上课下的师生互动、及时感受学习带来的愉悦感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曾有过一些同学跟老师分享,他们曾有过一种非常棒的学习体验——单纯享 受学习的过程、不刻意关注学习的结果,感觉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而且学习效果也很 不错。这就是一种满足了参与和享受需求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很多同学向往但又感 觉不可及的,但我们也可以自己去营造参与感,经常听到很多同学说自己很纠结,不知道是 应该跟着老师的节奏听还是边听边做自己的还是干脆不听老师的,如果有同学平时学习意愿 不强,建议要增强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感,通过参与感来激发学习的意愿;另外可以通过主 动了解学科人物、学科职业等,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感。
三、团体结束阶段
环节四:小结
( 一) 设计意图: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实践学习到的提升 学习内动力的策略。
(二) 活动时间:3 分钟
(三) 活动步骤:教师小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
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自己对待学习是外部动机占主导还是内部动机占主导、内 部动机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习内动力的具体策略,同学在实际学习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 况选择相应的策略,培养学习内动力,促进学习行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