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恐慌心理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学生恐慌心理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

资源简介

高三学生恐慌心理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很多中学生都有恐慌心理。如何解决恐慌心理,让中学生顺利度过此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清楚是哪类恐慌:是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恐慌,还是遇到考试时考场上的恐慌?
一、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恐慌
造成恐慌的心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压力。压力来自家庭,如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定不务实的考学目标(或分数、名次目标),总是唠叨孩子学习不够刻苦,总是放大孩子的缺点,总是在孩子面前夸奖他家的孩子;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过分关注,表现出与高一、高二的明显不同,让孩子产生了深深地愧疚感;家长的备考经验不足导致家长有较大的焦虑,这些负能量传导给了孩子。压力来自自己,盲目与同学攀比,同学的成就挤垮自己的心理防线。
2、缺乏成就感。自己的基础与能力与高三的教学不合拍,高三复习特点:知识综合性强、训练密度大、题目思维量大、复习节奏快。当学生自身不能适应时,就出现了课前预习不充分、课上听课难度大、课下题目不会做、做不完、做了也不对的现象,就会加剧恐慌心理。
3、不自信。盲目自信是自大,自高自大会让自己好高骛远,虽每日忙忙碌碌,但没有忙在点上,无效的忙碌导致有劳无功,挫败感让自己更加的不自信,于是每日也就只能惶恐度日。
二、考试过程中的恐慌
部分考生开考前紧张的不行,手心额头冒汗,心都跟着砰砰跳,大气也不敢喘,有时候看试卷会看花眼,甚至考前会莫名生病发烧,脆弱到极限了。
造成恐慌的心境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备考不充分。平时用功不够,没有强有力的知识、能力基础;考前备考时间不足、备考不够全面,没有很好的完成备考任务(如:知识的记忆、错题的温习和做足适应性练习等);无法调整到“胸有成竹”的状态。
2、目标过高。老师的期望、家长的期望和自身的期望,总希望自己要考好,分数要高,自己不考虑自己的实考试能力,见到试卷有难题就心慌,不管有些题目是否适合自己做,唯恐题目做不完。
3、焦虑传导。考试前,家长的焦虑情绪,同学好友的焦虑情绪传导给了自己。
4、考试失败的压力。历经屡次考试失败致使信心受挫,从而怀疑否定自己;把考试看的过于重要,导致过度在乎考试结果;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班内的名次、老师和家长的期盼。
三、如何解决过程性心慌?
1、人生能有几次搏。高考是考生遇到的第二次分水岭,第一次是中考(不解释),经过高三一年的历练,你会变的更加成熟和坚韧,如果有幸进入了高一级学府去深造,将来的人生是更加的丰富多彩和海阔天空,选择努力是必须的,科学的努力才是有效的。
目标明、目标准。制定目标本身就是向自己宣战,无目标就代表人生没有方向,生活没有趣味,更谈不上学习上有动力了(不少学生到目前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考大学);如果目标定的准(量身定做),本身就说明了自己的聪慧,聪明人敢于剖析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聪明人更务实。
学习要务实。考试考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基础,是要靠辛勤努力才能换来的,“纸上谈兵”、“好逸恶劳”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你要“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你要科学规划高三的备考,你要精细到每一天应该做什么,每一科应该干什么才可,当你强科强了,弱科不弱了,你就达到成功的顶峰了。
2、天涯何处无芳草。不努力肯定无获,努力了就不遗憾,不遗憾你就是快乐的,所以我们既要选择不懈努力,还要做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始终坚持做一个乐观积极的学生。
四、如何解决考试中的心慌?
1、避开“焦虑源”。无论是考前还是考中,不与有恐慌情绪的同学聚集交流,考试不结束不提前对答案,不纠结考过去的学科的好坏,努力考好下一科。
2、微笑迎考。鼓足士气、相信自己;提前进场备考,稳定情绪;认真审题,学会割舍,做适合自己的题目;不图考高分,只求把会做的题做完、做对不丢分就可以了。
3、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试题,只有“对”和“错”两种结果,你需要关注的是该做对的要做对,不会做的就是不会做,惶恐也还是不会做!丢分再多也不怕,只要你清楚通过再努力,下次可以减少多少失分就好了。
4、扬长补短提信心。强科会提高你的考试信心,强科只所以强,是因为兴趣高,下的功夫多,用上心去学了,知识就丰富了,经验就足了,你也会因此喜欢上考试,反之,弱科又打击了你的考试热情,所以弱科必须努力去补,是短板就要“补”,而不是藏匿,藏匿就成了身边的“炸弹”,怎么补,不再累赘叙述(见另文)。
5、家长减少干扰。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要给孩子鼓励,而这种信任要真诚而不能让孩子觉得“假”;不要干涉孩子的自主权,不要盲目干预,更不要强调考试结果的重要性,可以多陪伴孩子,让孩子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可促使考生直视每一次考试。
平时家长和家长之间不要过多谈论考试的话题,或者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备考情况,这样会增加自己内心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面对中、高考,孩子需要减压,家长同样需要放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