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教具准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如右图A、B、C线。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比较三个温度带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是什么颜色,气温怎样。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的纬度分布范围。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分布范围。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区域?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而且还有积雪?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活动:计算P56图3.18中提出的问题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解释:(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山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桃花开得晚些。(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练习:(1)写出A、B、C三地的气温范围;(2)根据A、B、C三地的气温范围,推测三地的海拔高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气温分布的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板书:气温分布1.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附:教学反思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2.进行新课。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2.两次沿赤道观察地图,第一次找普遍现象(沿线大多数地方的气温范围)分析气温分布一般规律,第二次找特殊现象(沿线气温较低的局部地区)过渡到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3.在地图中找广州和北回归线,判断广州所处纬度范围,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区的纬度范围练习作铺垫。4.板画等温线图(课本图3.15),在图中另外标注A、B、C三地,要求写出三地的气温范围,再比较三地海拔高低。5.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三、以下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意向1.绘画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时,将最高温绘到8月的位置,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以后的图要注意尽量画准确。2.学生贴图不准确时,通过语言难以有效引导,应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3.过渡到分析地形的影响时,应结合地形图分析赤道沿线局部低温地区的地形,可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进行比较联系。4.对等温线图的分析,应增加练习:利用两地温差,计算两地相对高度。而且对等温线疏密未能进行比较,也要补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