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P2(1)从哲学的本义、含义看: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二^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鬲 本义是爱智慧、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慈”,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从产生来看: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 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拓展】真正的哲学:(P4相关链接)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从作用来看以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 哲学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形成 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 不是人人都有特点 是零散的、朴素的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1)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是否系统化、理论化、 体系化。(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3)整个世界: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精神世界(认识、思维领域(思想、观念)--主观世界)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6⑴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大致可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②哲学则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 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岀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对具体科学有反作用,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推动;错误-阻碍)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报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p8-1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行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意】“思维”和“存在”的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一种回答。(3)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9(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冋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和两大阵营)(1) 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比较 P10相关链接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典型观点 五行: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说、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种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 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 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 是基本元素。 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评价 进步: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但没有科学依据,复 杂问题简单化 进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联系 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补充: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形而丄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认为“理性"、“意识”“人们思想动机"支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称“半截子唯物主义"。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1-16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必然产物。具体科学基础/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必然结果。③理论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徳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历史使命及其意义: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掲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 核心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一【从内容上看】第一次在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在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从作用上看】A.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徐,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堇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解放的科学,是 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从理论品质上看】原因: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 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页献。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位贡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自然界的物质性(1)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A.“客观实在性”: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B."客观存在",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捐具体的思想,对 干仟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I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认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荐在的反 '映。特别提醒: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整课总结补充: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1)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并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3) 规律/规律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方法论:在照垂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特别提示】1.规律是不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2.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或是上帝创造;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必然的——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稳定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世界观/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冇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旦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 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硏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及方法论:(2) 要求: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硏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充分发控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整课总结补充: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 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 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原理)这就要求要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重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食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A.联系的普遍性:内容: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冇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个世界都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特别提醒】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联系的客观性: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别: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特别提醒】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但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 我们可以说“创造、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我们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若部分,具冇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①整理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强调整体,)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①耍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锥方法认识事物。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部分)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特别提醒】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观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材料。联系具有客观性+方法论+材料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材料。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时需要具体有强调的是整体还是部分,选择相关的角度)+方法论+材料系统优化+方法论+材料。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 拟的优越性。(最根本原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里直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 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特别提醒】①发展是-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③判断-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看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厦门一中高二政治备课组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1)区别: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例如:生活中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连续性、稳定性都属于量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根本区别: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2)联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最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辩证的否定(1)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2) 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3) 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的批判精神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但进、求真务实。3.事物发展的途径或趋勢: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结合材料也可从这个角度思考: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 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则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方法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L3.2全面把握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永恒发展)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分析问题模板(共7点,根据材料选取)1 .发展的督遍性: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同上)状态或趋势:发展的状态是量变、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方法论4 途径或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根本途径:辩证否定(实质: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内外因: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 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 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⑥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矛盾的基本属性”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不利向有利的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具体分析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体分析【方法论】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特别提醒】①“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不是“对立统一规律”。②矛盾双方的转化原理会作为微观理论考查。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1)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含义(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3)矛盾普遍性原理 _ 、矛盾具有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标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口诀:承、面、分、解)。【特别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特别提醒】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 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 表现: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觉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强调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若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强调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屮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体现了矛普和矛特的关系)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时,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耍求我们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地解决好次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在办事情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重点论:在办事情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看问题时要全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2)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忽视支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在看问题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主耍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1个:n个) 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面:1面)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 牵牛鼻子、突岀任务、核心何題、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进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_ 适用怕况:一般“做事情、解决问题"时使用 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认识问题”时使用※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吋,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关键抓重点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地位:具体向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虽魂。 ★②作用: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注意和前面的“矛盾特殊性原理”相结合】* L3.3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共9 点,根据材料选取)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或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趋利避害)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点论和均衡论。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注意和第4点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