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3 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2020九上·鄞州期中)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 兴中会 B.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在兴中会、华兴会的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ACD三项与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同盟会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同盟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2.(2020九上·鄞州期中)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①民族主义 ②民权主义 ③民主主义 ④民生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①②④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义。3.(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创建中华民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选项③领导北伐战争的是蒋介石;不符合史实。B项①②④是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2020九上·柯桥月考)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强学会【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ACD三项好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政党,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与历史地位。5.(2020九上·柯桥月考)某校为“纪念孙中山逝世95周年”编排一话剧,下列场景中孙中山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的东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25年孙中山逝世,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发生在1926年,孙中山不可能出现。ABC三项场景中孙中山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D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场景中孙中山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孙中山的革命活动。6.(2020九上·浙江月考)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下列对民权主义解读正确的是( )A.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B.解决土地问题,消除贫富差距C.模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D.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7.(2020九上·义乌月考)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谁的? ( )A.孙中山 B.袁世凯 C.李大利 D.秋瑾【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由、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推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使民主、共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需要后来人继续努力,因此蔡元培悼念的人是孙中山。A项孙中山和题干挽联内容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挽联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2020九上·义乌月考)“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创立了中华民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ACD三项都不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不符合题意;B项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9.(2020九上·义乌月考)辛亥革命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了,孙中山临终前还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B.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C.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D.没有促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是表面结果,实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是题干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全面分析辛亥革命。10.(2020九上·义乌月考)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夷物”到“洋务”、从“臣民”到“国民”的历程:下列主张体现了由“臣民”到“国民”转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民族、民权、民生”【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臣民”到“国民”可知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指事件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把这一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AB两项体现的是从“夷物”到“洋务”,不符合题意;C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是戊戌变法的内容,还属于“臣民”阶段,不符合题意;D项“民族、民权、民生” 体现了由“臣民”到“国民”转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1.(2020九上·金华月考)当代英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可知,“它”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高举的旗帜是三民主义。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三民主义应是“它”高举的旗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12.(2020九上·秀洲月考)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变化,说明革命党人( )①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②排斥其他少数民族③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④视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驱除鞑虏”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这一变化说明了同盟会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视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但并不能说明革命党人排斥其他少数民族,所以①③④正确。B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13.(2020九上·浙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革命运动迅速传遍全国。文中的“兵变”是指( )A.辛亥革命 B.武昌起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1911年10月10日”可知,文中的“兵变”是指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起义是文中的“兵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武昌起义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14.(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所指的行动是 ( )A.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B.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D.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866+28=1894年,结合所学,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ABC三项都不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不符合题意;D项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15.(2020九上·浙江月考)历年来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平均地权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16.(2020九上·绍兴月考)同盟会成立仪式上,孙中山向参加会议的会员宣称:“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终结C.孙中山有推翻清朝的鉴定信念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表明已经站在清王朝的对立面,坚定推翻清王朝的信念。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孙中山有推翻清朝的坚定信念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同盟会的有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同盟会的有关知识。17.(2020九上·余姚月考)如图这一历史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哪一思想的实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合影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合影”反映了中华民国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这是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思想的实现,即“创立民国”。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民权主义是题干图片体现的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民主义的内容。18.(2020九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具有宪法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③与《中国民国约法》是一致的 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中国民国约法》是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是不一致的。③错误。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民国约法》。19.(2020九上·杭州月考)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B.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A项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错误,“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B项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C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错误,题干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并未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项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错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此后民国处于军阀专制之下,并未使三权分立的原则得到贯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20.(2020九上·浙江月考)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的美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学习君主立宪制,但最终失败,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另辟蹊径,掀起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共和制。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是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以及特点。21.(2020九上·浙江月考)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该观点主旨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B.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C.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D.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不是题干观点的主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彻底结束封建制度,如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不符合题意;B项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不是题干观点的主旨,题干中“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可见是指1912年清帝退位,这是在辛亥革命的形势下发生的,而辛亥革命属于革命,不是改良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不是题干观点的主旨,根据题干“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选”,可见题干的主旨是清帝退位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并不是强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漫长,不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是题干观点的主旨,根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没有流血源櫓、尸横追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而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退位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22.(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寓意深厚,其袖口的三个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ABC三项都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知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3.(2020九上·温州月考)孙中山作为革命者的主要贡献包括(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武装起义 ③创办《新青年》 ④建立黄埔军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是孙中山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识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史实。24.(2020九上·温州月考)“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新中国成立【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1911年可知,第二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辛亥革命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25.(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 )A.平等观念 B.科学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之间改称职务或“先生”“君”等,这些规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项平等观念是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的观念,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26.(2020九上·诸暨月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清政府,宣传革命思想②提出三民主义,成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④领导北伐战争,极大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北伐战争于1926年爆发,孙中山先生已经于1925年逝世,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能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27.(2020九上·诸暨月考)梁启超说辛亥革命让中国人懂得了“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强调了民族意识,材料中“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强调了民主意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A项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28.(2020九上·新昌月考)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A.黄兴 B.陈独秀 C.邹容 D.孙中山【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领导了广州起义;1905年8月,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项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但他的贡献和“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不符合题意;C项邹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合题意;D项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事迹。掌握孙中山的主要事迹是解题的关键。29.(2020九上·新昌月考)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与徐锡麟、陶成章并称辛亥革命绍兴三杰。以下历史事件中她能印证的是( )A.同盟会成立 B.护国运动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项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秋瑾(1875—1907)能印证,符合题意;B项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秋瑾(1875—1907)不能印证,不符合题意;C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秋瑾(1875—1907)不能印证,不符合题意;D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秋瑾(1875—1907)不能印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前后制度事件的时间。二、材料分析题30.(2020九上·柯桥月考)一段文摘,一首歌曲都隐含着历史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段文摘】材料一: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一首歌曲】材料二: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已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的原因。(2)材料二这首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这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一部“国人渐已醒”的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选用两个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人渐已醒”。【答案】(1)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辛亥革命以后,多数国民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2)①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②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③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④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政治”具体指北洋军阀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本题考查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民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一“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要致力于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其影响作答。故答案为:(1)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辛亥革命以后,多数国民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2)①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②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③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④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31.(2020九上·诸暨月考)辛亥革命是20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感受辛亥之旅】材料一:【寻找辛亥之因】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探究辛亥之憾】材料三: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1)根据材料一,确定了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三个城市,请你用史实说明理由。代表城市 理由广州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武汉 南京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答案】(1)1911年在武汉发生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第一小问,“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动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因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故答案为:(1)1911年在武汉发生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2.(2020九上·浙江月考)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影片截取了几十年动荡变迁的史实,从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鹿三:皇粮被抢了。 嘉轩:被谁抢了?鹿三:当兵的。 子霖:皇帝都没了,皇粮交给谁呀,清家完了!嘉轩:新皇帝年号叫啥? 子霖:叫大总统,年号民国。根据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对话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清家”指的是哪个朝代?(2)对话中中的临时“大总统”指的是谁?这年间发生的革命及其标志是什么?(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反映了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识。分析材料得知,此对话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当时的皇帝是溥仪(宣统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性质及意义的理解。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故答案为:(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3.(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大事记时间 事件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A______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 B______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C______成立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D______……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在表格A、B、C、D四处填上相应的事件或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答案】(1)A.同盟会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清朝统治的结束(2)三民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2)通过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表述,可以判断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是: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政治方面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想方面是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答案为:(1)A.同盟会;B.武昌起义;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D.清朝统治的结束。(2)三民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辛亥革命指导思想、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山的主要贡献。34.(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十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以及他所引发的中华大地的变化。——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剪辫、放脚、穿中山装,进城、恋爱、上学校……尽管从“臣民”到“国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艰辛,但无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令国人对这一新的身份逐渐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接纳。——丰杰《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小程度上左下人们特别是先进分子的思想和行动。闸门一经打开,思想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六版)》(1)材料一中“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具体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从帝制走向共和”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概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结合材料四,概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4)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答案】(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九十年来”“湖北黄鹤楼畔”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威逼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统治的结束。(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3)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说明明显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材料四“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4)材料二,三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材料四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故答案为:(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5.(2020九上·诸暨月考)辛亥革命,燃烧了腐朽的王朝,照亮暗夜的中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山雨欲来风满楼。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故园”(即祖国)暗无天日的国内外原因。(2)惊天动地谱春秋。根据下列图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概述革命志士是如何推翻旧王朝、照亮中华大地的?【答案】(1)国际:1901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掠夺,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尖锐。(2)组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写具体事件也可,如: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等革命理论和主张,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或者: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成立民主共和政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或:1912年1月,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后,独立各省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积极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即可,如国际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清政府腐朽无能。(2)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如组织革命团体、发动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宪法等。故答案为:(1)国际:1901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掠夺,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尖锐。(2)组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写具体事件也可,如: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等革命理论和主张,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或者: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成立民主共和政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或:1912年1月,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后,独立各省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积极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6.(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九年级(7)班班委准备推出一期关于辛亥革命的黑板报,他们积极准备了不少素材。素材一:素材二:梁同学找到了这样的一段史料:“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史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素材三:1912-1919,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1)同学们对选取辛亥革命的纪念地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主张选武汉,也有不少人主张选南京。你支持哪一方?请依据上述图片提供的信息谈谈你选择的理由。(2)请你结合素材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告诉这位同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完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的。【答案】(1)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关于武昌和南京任选一地来说明。例如,选择在武昌,因为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选择在南京,因为1912年,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2)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1905年8月, 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 三大主义,台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先生不仅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 ,并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故答案为:(1)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3 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2020九上·鄞州期中)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 兴中会 B.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2.(2020九上·鄞州期中)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 )①民族主义 ②民权主义 ③民主主义 ④民生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创建中华民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0九上·柯桥月考)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强学会5.(2020九上·柯桥月考)某校为“纪念孙中山逝世95周年”编排一话剧,下列场景中孙中山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6.(2020九上·浙江月考)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下列对民权主义解读正确的是( )A.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B.解决土地问题,消除贫富差距C.模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D.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7.(2020九上·义乌月考)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谁的? ( )A.孙中山 B.袁世凯 C.李大利 D.秋瑾8.(2020九上·义乌月考)“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创立了中华民国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9.(2020九上·义乌月考)辛亥革命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了,孙中山临终前还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B.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C.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D.没有促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0.(2020九上·义乌月考)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夷物”到“洋务”、从“臣民”到“国民”的历程:下列主张体现了由“臣民”到“国民”转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民族、民权、民生”11.(2020九上·金华月考)当代英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12.(2020九上·秀洲月考)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变化,说明革命党人( )①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②排斥其他少数民族③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④视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3.(2020九上·浙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革命运动迅速传遍全国。文中的“兵变”是指( )A.辛亥革命 B.武昌起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14.(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所指的行动是 ( )A.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B.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D.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15.(2020九上·浙江月考)历年来的两会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16.(2020九上·绍兴月考)同盟会成立仪式上,孙中山向参加会议的会员宣称:“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终结C.孙中山有推翻清朝的鉴定信念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成立17.(2020九上·余姚月考)如图这一历史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哪一思想的实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合影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18.(2020九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具有宪法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③与《中国民国约法》是一致的 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2020九上·杭州月考)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B.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20.(2020九上·浙江月考)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21.(2020九上·浙江月考)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该观点主旨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B.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C.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D.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22.(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寓意深厚,其袖口的三个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主主义23.(2020九上·温州月考)孙中山作为革命者的主要贡献包括(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武装起义 ③创办《新青年》 ④建立黄埔军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2020九上·温州月考)“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新中国成立25.(2020九上·温州月考)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 )A.平等观念 B.科学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26.(2020九上·诸暨月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清政府,宣传革命思想②提出三民主义,成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④领导北伐战争,极大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7.(2020九上·诸暨月考)梁启超说辛亥革命让中国人懂得了“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8.(2020九上·新昌月考)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A.黄兴 B.陈独秀 C.邹容 D.孙中山29.(2020九上·新昌月考)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与徐锡麟、陶成章并称辛亥革命绍兴三杰。以下历史事件中她能印证的是( )A.同盟会成立 B.护国运动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二、材料分析题30.(2020九上·柯桥月考)一段文摘,一首歌曲都隐含着历史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段文摘】材料一: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一首歌曲】材料二: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已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的原因。(2)材料二这首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这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一部“国人渐已醒”的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选用两个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人渐已醒”。31.(2020九上·诸暨月考)辛亥革命是20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感受辛亥之旅】材料一:【寻找辛亥之因】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探究辛亥之憾】材料三: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1)根据材料一,确定了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三个城市,请你用史实说明理由。代表城市 理由广州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武汉 南京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32.(2020九上·浙江月考)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影片截取了几十年动荡变迁的史实,从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鹿三:皇粮被抢了。 嘉轩:被谁抢了?鹿三:当兵的。 子霖:皇帝都没了,皇粮交给谁呀,清家完了!嘉轩:新皇帝年号叫啥? 子霖:叫大总统,年号民国。根据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对话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清家”指的是哪个朝代?(2)对话中中的临时“大总统”指的是谁?这年间发生的革命及其标志是什么?(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反映了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义?33.(2020九上·浙江月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大事记时间 事件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A______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 B______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C______成立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D______……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在表格A、B、C、D四处填上相应的事件或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34.(2020九上·温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十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以及他所引发的中华大地的变化。——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剪辫、放脚、穿中山装,进城、恋爱、上学校……尽管从“臣民”到“国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艰辛,但无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令国人对这一新的身份逐渐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接纳。——丰杰《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小程度上左下人们特别是先进分子的思想和行动。闸门一经打开,思想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六版)》(1)材料一中“湖北黄鹤楼畔响起的炮声”具体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从帝制走向共和”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概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结合材料四,概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4)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什么?35.(2020九上·诸暨月考)辛亥革命,燃烧了腐朽的王朝,照亮暗夜的中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山雨欲来风满楼。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故园”(即祖国)暗无天日的国内外原因。(2)惊天动地谱春秋。根据下列图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概述革命志士是如何推翻旧王朝、照亮中华大地的?36.(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九年级(7)班班委准备推出一期关于辛亥革命的黑板报,他们积极准备了不少素材。素材一:素材二:梁同学找到了这样的一段史料:“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史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素材三:1912-1919,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1)同学们对选取辛亥革命的纪念地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主张选武汉,也有不少人主张选南京。你支持哪一方?请依据上述图片提供的信息谈谈你选择的理由。(2)请你结合素材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告诉这位同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完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在兴中会、华兴会的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ACD三项与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同盟会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同盟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2.【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①②④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义。3.【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选项③领导北伐战争的是蒋介石;不符合史实。B项①②④是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ACD三项好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政党,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与历史地位。5.【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的东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25年孙中山逝世,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发生在1926年,孙中山不可能出现。ABC三项场景中孙中山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D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场景中孙中山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孙中山的革命活动。6.【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7.【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由、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推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使民主、共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需要后来人继续努力,因此蔡元培悼念的人是孙中山。A项孙中山和题干挽联内容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挽联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ACD三项都不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不符合题意;B项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9.【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是表面结果,实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是题干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全面分析辛亥革命。10.【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臣民”到“国民”可知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指事件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把这一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AB两项体现的是从“夷物”到“洋务”,不符合题意;C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是戊戌变法的内容,还属于“臣民”阶段,不符合题意;D项“民族、民权、民生” 体现了由“臣民”到“国民”转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1.【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可知,“它”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高举的旗帜是三民主义。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三民主义应是“它”高举的旗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12.【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驱除鞑虏”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这一变化说明了同盟会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视中华民族为一个整体。但并不能说明革命党人排斥其他少数民族,所以①③④正确。B项①③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13.【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1911年10月10日”可知,文中的“兵变”是指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起义是文中的“兵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武昌起义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14.【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866+28=1894年,结合所学,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ABC三项都不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不符合题意;D项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是孙中山所指的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15.【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平均地权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16.【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表明已经站在清王朝的对立面,坚定推翻清王朝的信念。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孙中山有推翻清朝的坚定信念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同盟会的有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同盟会的有关知识。17.【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合影”反映了中华民国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这是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思想的实现,即“创立民国”。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民权主义是题干图片体现的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民主义的内容。18.【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中国民国约法》是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与《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是不一致的。③错误。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民国约法》。19.【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A项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错误,“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B项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C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错误,题干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并未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项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错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此后民国处于军阀专制之下,并未使三权分立的原则得到贯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20.【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的美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学习君主立宪制,但最终失败,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另辟蹊径,掀起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共和制。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是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以及特点。21.【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不是题干观点的主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彻底结束封建制度,如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不符合题意;B项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不是题干观点的主旨,题干中“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可见是指1912年清帝退位,这是在辛亥革命的形势下发生的,而辛亥革命属于革命,不是改良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不是题干观点的主旨,根据题干“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选”,可见题干的主旨是清帝退位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并不是强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漫长,不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是题干观点的主旨,根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没有流血源櫓、尸横追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而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退位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22.【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ABC三项都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知道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3.【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是孙中山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识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史实。24.【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1911年可知,第二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辛亥革命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里的“第二次”革命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25.【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之间改称职务或“先生”“君”等,这些规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项平等观念是题干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的观念,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26.【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北伐战争于1926年爆发,孙中山先生已经于1925年逝世,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能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27.【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强调了民族意识,材料中“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强调了民主意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A项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是题干材料体现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28.【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领导了广州起义;1905年8月,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项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但他的贡献和“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不符合题意;C项邹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合题意;D项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的主要事迹。掌握孙中山的主要事迹是解题的关键。29.【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项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秋瑾(1875—1907)能印证,符合题意;B项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秋瑾(1875—1907)不能印证,不符合题意;C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秋瑾(1875—1907)不能印证,不符合题意;D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秋瑾(1875—1907)不能印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前后制度事件的时间。30.【答案】(1)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辛亥革命以后,多数国民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2)①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②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③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④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政治”具体指北洋军阀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本题考查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民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一“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要致力于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其影响作答。故答案为:(1)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辛亥革命以后,多数国民受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独立人格。(2)①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②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③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④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31.【答案】(1)1911年在武汉发生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第一小问,“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动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中华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因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故答案为:(1)1911年在武汉发生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2.【答案】(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识。分析材料得知,此对话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当时的皇帝是溥仪(宣统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性质及意义的理解。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故答案为:(1)溥仪(宣统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体现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3.【答案】(1)A.同盟会 B.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清朝统治的结束(2)三民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2)通过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表述,可以判断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是: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政治方面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想方面是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答案为:(1)A.同盟会;B.武昌起义;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D.清朝统治的结束。(2)三民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指导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辛亥革命指导思想、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山的主要贡献。34.【答案】(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九十年来”“湖北黄鹤楼畔”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威逼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统治的结束。(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3)材料四“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说明明显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材料四“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4)材料二,三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材料四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故答案为:(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2)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3)“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体现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或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要全面的或者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5.【答案】(1)国际:1901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掠夺,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尖锐。(2)组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写具体事件也可,如: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等革命理论和主张,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或者: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成立民主共和政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或:1912年1月,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后,独立各省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积极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即可,如国际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清政府腐朽无能。(2)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如组织革命团体、发动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宪法等。故答案为:(1)国际:1901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加紧对中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掠夺,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尖锐。(2)组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写具体事件也可,如: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等革命理论和主张,号召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或者: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成立民主共和政府,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或:1912年1月,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武昌起义爆发以后,独立各省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久,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积极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实。36.【答案】(1)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关于武昌和南京任选一地来说明。例如,选择在武昌,因为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选择在南京,因为1912年,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2)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1905年8月, 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 三大主义,台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先生不仅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 ,并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故答案为:(1)选图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选图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3)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的变化, 孙中山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实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3 辛亥革命(学生版).docx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3 辛亥革命(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