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条件下的饱和溶液。(2)判断方法: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一般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②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练习:1.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C.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通过蒸发水或加蔗糖都能使某温度下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达到饱和2.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甲溶液一定饱和,乙溶液可能饱和甲溶液中氯化钠溶解度不变,乙溶液中氯化钠溶解度降低两杯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都只有钠离子和氯离子3.在炎热的夏天,小金从 5℃冰箱冷藏室里拿出一杯蔗糖溶液 A,发现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得到 B 溶液,则有( )A.5℃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溶液和 B 溶液质量相等D.溶液和 B 溶液溶质质量相等4.20℃时,将等质量的 M、N 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 所示,加热到 50℃时现象如图 2 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3)图l中向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N (填“能”或“不能”)溶解。5.将不同质量的 NaCl 晶体分别加入 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 NaCl 晶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物质质量/组别 A B C D ENaCl 质量/g 5 15 20 30 40所得溶液质量/g 105 115 x 130 136(1)A 组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C 组 x 的值为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20℃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4)若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充分搅拌,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至原来的温度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填“>”、“<”或“=”)恢复原石灰水的质量。6.在一定温度下,向 100g 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 KCl 固体,充分溶解。加入 KCl 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③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实验②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者“无法判断”)7.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蒸发溶剂,其中符合题意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D.对同一种物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 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 100g。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溶解度的表示方法①列表法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②曲线法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制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例(图在右上角):(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A溶解度是80g(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练习:1.20℃时,15gA与30g水混合正好形成饱和溶液,40℃时,20g水最多能溶解 5gB 物质,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SA>SB B.SA<SB C.SA=SB D.无法确定2.下列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5克甲物质,在30℃时将115克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5克乙物质,则在20℃时,甲、乙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是(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三、结晶(1)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2)结晶的方法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②蒸发结晶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海水晒盐的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用的是蒸发结晶法,过程如下海水→蓄水池→蒸发池→结晶池→过滤→粗盐练习:我国是世界上产盐最早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A.蒸发溶剂 B.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方法C.冷却热饱和溶液 D.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2.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结晶法分离的是( )A.石灰石粉末与水的混合物 B.木炭粉与水的混合物C.汽油和植物油的混合液 D.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液3.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杂,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 )A.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B.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D.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