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承接前两节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基础上,过渡到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教材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和城市;二是聚落与环境,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受知识水平和生活地域的限制,有些是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而有些可能是根本没有见过不易理解的,如平原的学生很难理解山村景观等,所以应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教学任务。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用具 地理图册教学过程 学习路径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任务(一)阅读课本81页,完成下表。 聚落一般分为 和 两大类型。 类型聚落规模生产活动乡村__________人们一般从事 、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__________人们主要从事工业、 等工作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阅读课本81页,完成表格。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2页,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分布特点和形态特点,展示学生任务单,教师点拨讲解。 以课本83页活动为例,读当地传统民居景观图,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写出建筑特点,学会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表格。 4、阅读课本,认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完成下表,并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小组开展讨论,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学习目标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任务(二)阅读课本82页,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分布特点和形态。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② ③ ④ ⑤ ⑥其他: (2)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 地区或 、 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______;在 、 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状; 有的聚落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呈 状。 任务(三)读当地传统民居景观图,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写出建筑特点,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区当地自然 环境特点传统 民居建筑特点图示西亚、北非炎热干燥、 多风沙碉楼墙厚、窗 (大、小)平顶,隔热,防风沙东南亚高温多雨、潮湿竹楼窗大、屋顶坡度 ,分上下两层,通风散热 黄土 高原 冬冷夏热、气候干燥(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冬暖夏凉北京冬冷夏热、风沙大 墙厚、窗小,屋顶坡度较小,房屋四周围成“口”字形, 保暖、防风沙北冰洋 沿岸气候 冰屋墙体较厚,低矮、无窗, 保暖效果好学习目标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任务(四)阅读课本,认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完成下表,并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并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1)认识世界文化遗产 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云南 、山西 、 安徽 、澳门历史城区、福建土楼等世界 水城威尼斯、加拿大魁北克古城、 巴黎塞纳河畔等(2)保护措施:课堂练习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板桥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道路.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规模的差异 B.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C.聚落形态的差异 D.交通便捷程度的差异 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 A.冰屋 B.窑洞 C.高架屋 D.蒙古包 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民居反映气候湿热的是( ) A.蒙古包 B.窑洞 C.冰屋 D.竹楼 5.下列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符的是( ) A.黄土高原—窑洞 B.内蒙古—冰屋 C.北极地区—茅草屋 D.东南亚—平顶屋 6. 特色鲜明的聚落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对此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当地木材多,就地取材 B.当地降水较多,较陡的屋顶便于雨水流走 C.当地气候湿热,双层结构利于散热防潮 D.当地经济落后,居民喜欢住双层木楼 7.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读我国南方某地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8-10小题。 8.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9.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0.代表该地区传统民居的是( ) A. B. C. D. 11. 下列聚落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 A.湖南凤凰古城 B.山西平遥古城 C.意大利威尼斯城 D.澳门历史城区 12.对于具有特色的聚落民居,我们应该( )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建筑 B.全部拆除后照原样重建 C.加强保护,并进行合理改造 D.不要碰,任其发展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由19世纪传入我国广东等华南地区。其主要功能之一是挡避风雨侵袭、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读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在我国骑楼挡避风雨侵袭、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的功能突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干燥 C.终年高温干燥 D.终年高温多雨 14.目前,广东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骑楼加以保护,其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海外华侨回乡探亲 B.保护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 C.节省当地的土地资源 D.缓解当地住房紧张问题 二、填空题 15.读下组景观图完成填写内容。 (1)甲图所示为________聚落,乙图所示为________聚落。 (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 (3)我国聚落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__________省平遥古城和云南省的__________。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进行总结。板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地形 气候 形成与发展 河流 自然环境 聚落 分布特点、形态 土壤 发展与保护 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