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加强对文言词句、语段、篇章的理解。2.了解荀子的观点主张和《劝学(节选)》思想内容,认识议论表达的语段结构和篇章结构。3.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主要说理特点的妙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荀子的观点主张和《劝学(节选)》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主要说理特点的妙处,【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知人论世,了解荀子的观点主张和《劝学(节选)》思想内容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二、知人论世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赵国人。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文风犀利,磊落宏伟,辞采纷呈,《劝学》可为代表;赋风清丽,有民歌韵味。班固认为:“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侧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著有《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先事虑事,先患虑患。——《荀子·大略》三、解题设疑师板书题目和作者,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劝”是什么意思? 是怎样“劝”的? “劝”谁学? “学”什么? 为什么要“劝学”?明确:劝,劝勉;用精辟动人的比喻说理;劝勉士人做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学的内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礼”。自觉用立法秩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是劝学的目的。四、解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解决疑难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课件出示通假字和易读错的字)2.给本课的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1.检查学生课文背诵,确认文章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开宗明义,亮明观点——学不可以已。引导学生强化记忆:已,停止。思考:(1)中心论点的提出,为何要冠以“君子”?分析:荀子“将人才明确分 为‘士’‘君子’‘圣人’”,而在这三类人才中,荀子又尤为重视君子的培养,全篇以君子为理想进行了“学”的论述。荀子在文中三次提及“君子”,还提到了“善”“德”“圣心”。要提高自己的内在,积累德行,才会有非凡的智慧,并且行为没有过错。补充“性恶论”: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人为)也” (《荀子·性恶篇》)。人的本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 “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 然后出于辞让, 合于文理, 而归于治”。性恶论和性善论都认为本性是生而具之,而不是在后天环境下习得的。人们制定的法规, 就是要限制人恶本性的暴露, 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如何才能够做到?分析: 做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君子,学习礼并践行礼,身心合一,提高自己的修养即文中所说“博学+参省”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导学生先找出各段直接表述观点的句子,再概括,并显示结构图。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分析:作者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增强能力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 坚持 专一(1) 研读第二段,找出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表明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木为轮”:表明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表明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明确: 荀子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论证,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学习不能停止”。(2)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论证的?明确:此段的分论点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可以借助外部条件)。作者通过四个形象化的比喻:凭借高处能看得更远、顺着大风能听得更清、借助马儿能跑至千里、借助船只能横渡江河,论证了借助外物可以提升自己。即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使自己得到拓展。因此君子能超越别人,并非先天素质高,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学习的作用 跂而望 不如登高 善假于物登高而招 见者远顺风而呼 闻者彰假舆马 致千里弥补不足增强能力 假舟楫 绝江河 君子故: 学不可以已(3)细读第四段,此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明确: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观点的正确,用容易理解和浅易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表达了“学习重在积累;学习贵在坚持;学习成在专心”的观点。3.小结:荀子在文中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并交给我们方法和态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增强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故学习还可以已吗?左思不就是因为勤而补拙的吗?相反江郎也会才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体会主要说理特点的妙处2.荀子思想的现实价值和人生启示一、合作探究,把握主要论证方法,1.找出《劝学》中的比喻论证(小组合作探讨,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感受比喻论证的特点) 明确:具体明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于接受。2.总结归纳《劝学》中比喻的形式特点以上是内容上对《劝学》的比喻的分类,能不能从形式上对这些比喻也做一个分类梳理?3.当我们尝试把《劝学》中的比喻说理都改写成平实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下面请同学们把文中的比喻说理还原成一般说理。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学习对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如果改写成这样,给你什么感觉?道理变得抽象、枯燥了。所以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明确:借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4、小结:作者运用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比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中心论点作了充分的论证,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生动鲜明,雄辩有力,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正面设喻设喻方式多 正反设喻反复设喻道理隐于比喻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论证5. 本文虽是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但他阐述的这些学习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预设:(1)我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2)学习需要积累,我要踏踏实实做好语文的素材整理(3)学习需要专注,我该放下一些其他的东西了,心无旁骛(4)学习应该锲而不舍,这次考得不好不代表我永远不好(5)学习需要借助外力,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通过论述学习意义、作用以及方法来劝导人们学习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也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的观点。这些学习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们通过学习文中一系列的比喻论证,也感受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文章的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这篇《劝学》能够脍炙人口,并且历经千年而传诵不衰。二、品味赏析——积累经典。这篇文章不止在写法上值得借鉴,文中还有很多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大家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句子,读读背背,并想想为什么喜欢?我们再做交流。(这个问题可以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背诵过程中培养语感,同时给予学生空间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宝贵的学习成果,在无形中突破难点,并实现能力目标。)三、拓展延伸从古人的“劝学”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关于古人“勤学”的一些典故吗?学习要珍惜时间 苏秦悬梁、孙敬刺股得到的启示 学习要讲究方法 匡衡凿壁、孙康映雪学习要持之以恒 车胤囊萤、羲之临池学习要勤奋艰苦 韦篇三绝、左思补拙(这个问题的设置符合新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还在比较中学到更多古者先贤对于学习的精妙见解,这样的设置又与开头遥相呼应,合二为一,达到内外兼修和教学相长的效果。)四、布置作业(二选一)1.请用设喻的方法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2.从《劝学》中任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观点(结句或起句),仿照文中语段(比喻或类比),选取三至四个形象,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五、板书设计:劝 学荀子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增强能力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 坚持 专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