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点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基本概念(1)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的电极负极:电子流出——活动性较强——发生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活动性较弱——发生还原反应。(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相互接触。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以Zn Cu原电池为例]单液原电池 双液原电池装置图电极与电极反应 负极(锌片) Zn 2e 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Cu2++2e Cu (还原反应)电子流向 由锌片沿导线流向铜片离子迁移方向 阴离子向负极迁移;阳离子向正极迁移电池反应方程式 Zn+Cu2+Cu+Zn2+两类装置 的不同点 还原剂Zn与氧化剂Cu2+直接接触,既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又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造成能量损耗 Zn与氧化剂Cu2+不直接接触,仅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避免了能量损耗,故电流稳定,持续时间长(1)一般条件下,较活泼的金属材料作负极,失去电子,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的离子形成的内电路构成环路。①在原电池中,电极可能与电解质反应,也可能与电解质不反应;不发生反应的可看作金属发生吸氧腐蚀,如图所示。②闭合回路的形成也有多种方式,可以是导线连接两个电极,也可以是两电极接触,如图所示。(2)在原电池中,电流流动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3)原电池的判定:一看有无外接电源,若有外接电源则为电解池,若无外接电源则可能为原电池;二看电极是否用导线相连并与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电路;三看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是否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是书写电极反应的关键。如果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失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一定错误。判断正负极的方法不是绝对的,例如铜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浓硝酸溶液中,由于铝片表明的钝化,这时铜失去电子,是负极,其电极反应为:负极:Cu 2e Cu2+正极:2+ 4H+ + 2e 2H2O + 2NO2↑再如镁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虽然镁比铝活泼,但由于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铝却反应,失去电子,是负极,其电极反应为:负极:2Al + 8OH 6e 2+ 2H2O正极:6H2O+6e 6OH +3H2↑(2)要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在正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电解质溶液紧密联系,如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在酸溶液中,电极反应式中不能出现OH ,在碱溶液中,电极反应式中不能出现H+,像CH4、CH3OH等燃料电池,在碱溶液中碳(C)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而不是放出CO2气体。(3)要考虑电子的转移数目。在同一个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数必然等于正极得到的电子数,所以在书写电极反应时,一定要考虑电荷守恒。防止由总反应方程式改写成电极反应式时所带来的失误,同时也可避免在有关计算中产生误差。(4)要利用总的反应方程式。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而两个电极反应相加即得总反应方程式。所以只要知道总反应方程式和其中一个电极反应,便可以写出另一个电极反应方程式。注意:介质对电极反应式书写的影响①中性溶液反应物若是H+得电子或OH 失电子,则H+或OH 均来自于水的电离。②酸性溶液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均没有OH 。③碱性溶液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均没有H+。④水溶液中不能出现O2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五种方法注意: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不要形成活泼电极一定作负极的思维定式。1. 某学生用锌片、铜片、发光二极管、滤纸、导线等在玻璃片制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当滤纸用醋酸溶液润湿时,二极管发光。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电极反应:Cu2++2e-===CuB.外电路中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C.电池工作时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D.该电池工作时,若有13克锌被溶解,则铜片上产生标况下4.48 L H2【答案】D【解析】A项,在该装置图中,Zn、Cu及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所以Zn为负极,失去电子,Cu为正极,在正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生成H2,错误;B项,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Zn片经导线流向Cu片,错误;C项,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错误;D项,该电池工作时,若有13克锌被溶解,n(Zn)=m÷M=13 g÷65 g/mol=0.2 mol,则由于在整个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所以铜片上产生标况下V(H2)=nVm=0.2 mol ×22.4 L/mol=4.48 L,正确。2.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 6OH +3H2↑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 3e Fe3+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3.银锌电池是一种常见化学电源,其反应原理:Zn+Ag2O+H2O===Zn(OH)2+2Ag,其工作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n电极发生氧化反应B.Ag2O电极是电源的正极C.电池工作时,电子从Zn电极经导线流向Ag2O电极,再由Ag2O电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Zn电极D.Zn电极上发生的反应:Zn-2e-+2OH-===Zn(OH)2答案 C解析 电池工作时,负极Zn失去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Ag2O得到电子转化为Ag,电子不会进入电解质溶液,C项错误。4.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答案 B解析 ②中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和NaOH溶液反应失去电子,故Al是负极;③中Fe在浓硝酸中钝化,Cu和浓HNO3反应失去电子作负极,A、C错误;②中电池总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负极反应式为2Al+8OH--6e-===2AlO+4H2O,二者相减得到正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B正确;④中Cu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错误。5. 如图所示为锌铜原电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盐桥的作用是传导离子B.外电路电子由铜片流向锌片C.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Zn2++2e-===ZnD.外电路中有0.2 mol电子通过时,铜片表面质量增加约3.2 g【答案】A【解析】“双液”原电池中,盐桥连接左、右两个烧杯中的溶液,传导离子,起到导电作用,A正确。锌的活泼性强于铜,则锌片是负极,铜片是正极;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则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B错误。锌片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C错误。铜片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电路中通过0.2 mol电子时,铜片上析出0.1 mol Cu,其质量为0.1 mol×64 g·mol-1=6.4 g,D错误。6.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Fe3++AgFe2++Ag+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盐桥装有琼脂—硝酸钾溶液;灵敏电流计的0刻度居中,左右均有刻度)。已知接通后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盐桥中的K+移向乙烧杯B.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反向偏转,越过0刻度,向左边偏转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石墨电极流向银电极D.电流计指针居中后,往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电流计指针将向左偏转考点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基本概念(1)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的电极负极:电子流出——活动性较强——发生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活动性较弱——发生还原反应。(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相互接触。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以Zn Cu原电池为例]单液原电池 双液原电池装置图电极与电极反应 负极(锌片) Zn 2e 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Cu2++2e Cu (还原反应)电子流向 由锌片沿导线流向铜片离子迁移方向 阴离子向负极迁移;阳离子向正极迁移电池反应方程式 Zn+Cu2+Cu+Zn2+两类装置 的不同点 还原剂Zn与氧化剂Cu2+直接接触,既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又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造成能量损耗 Zn与氧化剂Cu2+不直接接触,仅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避免了能量损耗,故电流稳定,持续时间长(1)一般条件下,较活泼的金属材料作负极,失去电子,电子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的离子形成的内电路构成环路。①在原电池中,电极可能与电解质反应,也可能与电解质不反应;不发生反应的可看作金属发生吸氧腐蚀,如图所示。②闭合回路的形成也有多种方式,可以是导线连接两个电极,也可以是两电极接触,如图所示。(2)在原电池中,电流流动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3)原电池的判定:一看有无外接电源,若有外接电源则为电解池,若无外接电源则可能为原电池;二看电极是否用导线相连并与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电路;三看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是否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是书写电极反应的关键。如果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失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一定错误。判断正负极的方法不是绝对的,例如铜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浓硝酸溶液中,由于铝片表明的钝化,这时铜失去电子,是负极,其电极反应为:负极:Cu 2e Cu2+正极:2+ 4H+ + 2e 2H2O + 2NO2↑再如镁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虽然镁比铝活泼,但由于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铝却反应,失去电子,是负极,其电极反应为:负极:2Al + 8OH 6e 2+ 2H2O正极:6H2O+6e 6OH +3H2↑(2)要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在正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电解质溶液紧密联系,如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在酸溶液中,电极反应式中不能出现OH ,在碱溶液中,电极反应式中不能出现H+,像CH4、CH3OH等燃料电池,在碱溶液中碳(C)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而不是放出CO2气体。(3)要考虑电子的转移数目。在同一个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数必然等于正极得到的电子数,所以在书写电极反应时,一定要考虑电荷守恒。防止由总反应方程式改写成电极反应式时所带来的失误,同时也可避免在有关计算中产生误差。(4)要利用总的反应方程式。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而两个电极反应相加即得总反应方程式。所以只要知道总反应方程式和其中一个电极反应,便可以写出另一个电极反应方程式。注意:介质对电极反应式书写的影响①中性溶液反应物若是H+得电子或OH 失电子,则H+或OH 均来自于水的电离。②酸性溶液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均没有OH 。③碱性溶液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均没有H+。④水溶液中不能出现O2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五种方法注意: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不要形成活泼电极一定作负极的思维定式。1. 某学生用锌片、铜片、发光二极管、滤纸、导线等在玻璃片制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当滤纸用醋酸溶液润湿时,二极管发光。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电极反应:Cu2++2e-===CuB.外电路中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C.电池工作时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D.该电池工作时,若有13克锌被溶解,则铜片上产生标况下4.48 L H22.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 6OH +3H2↑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 3e Fe3+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3.银锌电池是一种常见化学电源,其反应原理:Zn+Ag2O+H2O===Zn(OH)2+2Ag,其工作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n电极发生氧化反应B.Ag2O电极是电源的正极C.电池工作时,电子从Zn电极经导线流向Ag2O电极,再由Ag2O电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Zn电极D.Zn电极上发生的反应:Zn-2e-+2OH-===Zn(OH)24.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5. 如图所示为锌铜原电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盐桥的作用是传导离子B.外电路电子由铜片流向锌片C.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Zn2++2e-===ZnD.外电路中有0.2 mol电子通过时,铜片表面质量增加约3.2 g6.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Fe3++AgFe2++Ag+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盐桥装有琼脂—硝酸钾溶液;灵敏电流计的0刻度居中,左右均有刻度)。已知接通后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盐桥中的K+移向乙烧杯B.一段时间后,电流计指针反向偏转,越过0刻度,向左边偏转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石墨电极流向银电极D.电流计指针居中后,往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电流计指针将向左偏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考点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版).docx 考点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