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反躬自省促进步——学习合理归因》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反躬自省促进步——学习合理归因》教案

资源简介

反躬自省促进步——学习合理归因
【活动理念】
一个人把他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韦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
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
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
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败等方面寻找原,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败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活动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认识对学习成败进行合理归因的重要性,不合理的归因产生的不民影响;
2.学习韦纳归因理论并判断自己的归因特点;
3.运用韦纳归因理论,调节自我的归因模式,进行合理正确归因,E 进学习。
【活动准备】
针、线,《学习诊断》调查表,将学生分组,每6—8人一组,选出各组组长。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穿针引线
1.活动规则
(1)一人一只手拿针,另一人一只手持线,两人配合完成穿针引线;(2)两人的手和身体任何部位不得接触桌面;
(3)在两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组先穿好线,先举手者获胜。2.采访分享
教师分别采访成功的小组和失败的小组。你们是怎么获得成功的?你们为什么失败了?
学生1:我们小组失败了,试过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因为我们一直配合不好,他手里拿着针但不够稳,导致我总是找不准针孔。教师:你把任务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你的伙伴配合不好。
学生2:我们找准了针孔,但是线怎么也穿不进去。试了很多次才发现是因为我的线头太粗,当我调整好线头,时间就到了。是我没有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如果我一开始做好准备,也许会成功。
教师:你把任务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你自己,所以后来就适当地调整了自己的状态。
学生3:我们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第一次我的线没有穿进去,后来我们研究了一下,发现是我们节奏不一样,我太着急了。后来我自己调整了一下,第二次就成功把线穿进去了。
教师:你们在第一次失败以后认真地讨论失败原因,经过调整,最后成功了。
3.教师小结:在活动中,我相信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这一次没有成功,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怎么样才能顺利完成穿针引线。这个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个体思考每一次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过程心理
学上叫"归因"。本次活动,我们就来谈一谈学习方面的归因——学习的诊断。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游戏让学生打开归因的思考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引出辅 导主题。
二、团体转换:我的学习诊断
归因就是寻找原因,即你对学习、工作成败的原因做出判断。原因可能是外部条件和环境,也可能是内部个人的。从同学们对穿针引线游戏成败归因的思考,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归因方式不同。
1.我的学习诊断
了解影响自己学习的原因,如果你认为符合自己的情形,请在题号后面打"√"。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
家中无人指导我解答疑难作业
学习科目过于枯燥
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
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学习
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6)学校令人讨厌
(7)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
(8)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不考
(9)考题总是太难
(10)不喜欢任课教师
(11)平时养成了懒散习惯,不愿学习
(12)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3)情绪不稳,常被无端情绪干扰
(14)缺乏恒心和毅力
(15)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16)学习基础不好
(17)自己努力不够
(18)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19)对学习没有兴趣
(20)本身能力不够
在你所选的内容中再选出五个最重要的,将它们依照重要的次序填写(写题号即可):
如果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请写在这里:
统计(1—10)打"√"的有( )个,(11—20)打"√"的有()个。
结果说明:
(1)如果你倾向于更多地选择前10个答案,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外部控制的人,也就是说你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外部。
(2)如果你所选的答案大多是后10个项目,那么,说明你善于从自己内部寻找成败原因,你可能是一个内部控制的人。
(3)如果你前10个答案与后10个答案项数差不多,说明你不是典型的内部控制或外部控制的人。
洋洋:嗯,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
小俊: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连哭的勇气都没了。洋洋:你平时够努力了,怎么会没考好呢?
小俊:是啊……以前是"希望之星",现在成了"流星"!唉,我太笨了,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啊,再努力恐怕也没用了!——你呢?
洋洋:我?我跟你一样。以前是"希望之星",现在成了"扫帚星"!但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个地步,都怪老师没把我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怪谁?
小组讨论:小俊和洋洋把考试成绩不好归因于什么?这样的归因合理吗?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学生1:小俊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觉得自己很笨。他如果这么想的话,可能再也不想努力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学生2:洋洋认为自己考不好是老师的错,老师没教好。他这么想的话,就会变得不喜欢老师,对这门课也就没有兴趣,成绩也会越来越差。
教师:你认为他们的归因合理吗?
学生2:不合理,老师能把别人教好,为什么不能把你教好,肯定是因为洋洋没有好好学习。
教师:大家发现他们的归因并不合理,不合理的归因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状况。心理学家韦纳做了关于归因的研究,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2.韦纳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原因。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3.小组讨论:从韦纳归因理论看,怎么样的学习归因,对洋洋和小俊会有积极的影响?
学生1:洋洋应该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智商,如果怀疑自己的智商,能再也不想努力了,因为再怎么努力都拼不过智商这块硬伤。也许他的努力程度不够,也许这次考试真的太难了。
学生2:小俊需要把自己学习不好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从他说的话中,我感觉他不是一个努力的人。他不应该找外在原因,应该找找内在因。如果归因于运气、难度和环境,如果觉得自己考试考得好不好是被外在条件控制,那会感到很无奈,也就不怎么想学习了。
……
4.归因建议:三要三不要原则
第一,要客观分析影响你成败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断。
第二,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也不要一味自责。
第三,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于不可改变的因素。
教师小结:一个人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很多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们对我们的成功几乎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比较容易产生自豪感,并对未来的预测比较有信心,对学习产生的结果比较有满意感。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比较容易缺乏安全感,学习将不能产生持续力量,从而削弱努力程度、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容易放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归因,学会合理归因。角色扮演也是心理活动活动课的一种活动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课堂中现场生成的内容,胜过老师的说教。
四、团体结束:调节我的归因
1.用1分钟时间回想一下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成功或者失败的事情;
2.与小组成员一起分享交流一下当时的情景;
3.分析当时自己对成功或者失败是怎么想的?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觉得当时怎样归因会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学生1:我成功的经历是有次在运动会800米跑步时得了第一名,当时很激动、很高兴。能取得第一名的原因在于平时经常锻炼、跑步,比赛的时候心情轻松,发挥正常。这与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学生2:我因为一次英语考试不及格,很难过。原因是单词都不会写,课文都不会背诵。归因为目己不努力,不认真。接下来我要做的是认真记单词,认真读课文,上课认真听,不懂就问老师,多做英语题目。
4.教师小结:有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想说,面对失败,能够合理归因的人,才可能走向成功,从低谷走向高峰。而面对成为,假如不能正确归因,也会使人从高峰落入低谷容
设计意图:回顾印象深刻的成败经历,利用归因理论重新审视当时的情景,合理归因,学以致用。
【资料链接】
小优的故事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都特别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连邻居都夸我。中考以后,我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刚进高中时,我还信心十足,为自己设计了美好的人生蓝图。但是在强手如林的高中,我没有了以前的优势。尽管我学习刻苦,可成绩最好也只是班级的中等水平,这对于已习惯优秀的我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为自己拟定了“重新回到顶峰的”计划,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可是我下的苦工,并没有让我如愿以偿,我的成绩几乎没有进展。看着身边轻轻松松就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我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会这样?渐渐地,我对自己没有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或许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
心理分析:对于学生来说,谁不愿意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受老师家长的赞扬和同学的尊重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经受的失败太多或长时间的努力得不到回报,学生的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即使自己再用功,也无法把学习成绩提高,于是就放弃了努力。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角度分析,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是一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学业上,如果我们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而将失败归因于没有付出努力,这就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对于个体的成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会使个体产生自豪体验,强化对未来成功的期待;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会使个体坚信成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建立对未来成功的信心,并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坚持积极归因的方法:
1.防止"自我损害的偏向"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总能从中挖掘出否定自己的因素。比如在公开场合说话紧张,就是自己没出息,今生今世干不了大事情。这种归因就是“自我损害的偏向”。对于一件事的归因,应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外因就是外因,若是内因也不要往外因上总结,这样才真正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2.正确看待失败
如果我们失败了且又将之归咎于自己缺乏天资或觉得这事有不可克服的困难,那么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改观。但是,如果你将失败的因素当作可以改变的,比如失败是由于效率低、情绪不好、疲劳或运气不佳,那么这次失败就不会对今后产生坏影响。调查表明,我们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会大大影响我们今后的行为,而那些失败后总怀疑自己能力的人是很难变得自信的。我们不能总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而是要总结一下导致失败的外在或暂时的原因,慢慢地改变自己而不再把失败当成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样就会更加坚信努力能取得成功,学习成绩也能大大提高。
3.坚定自信心
学习竞争是难免的,我们要克服敌视、胆怯和恐惧的心理,不要自我贬低、低估自己的能力,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参与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胜,首先要充满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的肯定,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拥有了自信,你便拥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永远抱有信心,因为,相信自己能成功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活动建议】
1.本节活动课适合在考试后(如期中考试或月考)上,会比较有针对性,学生能更好地去分析自己的原因,促进自己在学业上的进步。
2.活动老师在课前需要对韦纳的归因理论非常熟悉,对于原因的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都要有清晰的界定和划分。
3.本节活动课的环节非常丰富,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使工作阶段的案例分析及自身的归因分析都能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分享。
【活动反思】
之所以选择“归因”这个主题,是因为学校期中考试刚过,班级的几名学生通过短信、QQ和微信形式给教师留言,比较集中的问题是期中考试没有考好,排名一落千丈,备受打击,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此时,通过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成败,学会合理归因,激发学习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节课选择了“归因”这个主题。这个主题非常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它的实用价值。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内容偏多,时间分配不合理,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凸显。演绎这堂课的老师经验不足,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回应学生缺少积极赋义,语言指令过于强势,讲授理论成分多,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尚需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