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对应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教学目标】结合《读城记》创设情境,围绕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品读北京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1)读图能描述北京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分析其成为古都的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是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2)知道北京悠久的历史,通过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与图册能够简要概括出北京作为现代首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职能,理解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3)通过阅读图片、材料和观看视频,启发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感受老北京人胡同四合院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学生能理解北京古老而年轻、传统而现代、文化底蕴丰厚的个性与魅力。学生在合作感悟中提升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4)通过北京感受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思想和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家国情怀、社会实践的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授课班级为城区初中,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基本掌握了地理知识概念、理论,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对城市生活不陌生,对首都北京也不陌生,部分学生有去过北京旅游,所以学生对北京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现代气质有基本的认识,而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本课通过引导和合作讨论让学生读懂北京的传统文化是难点,感悟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同时引导学生读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及北京作为首都的职能作为重点,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北京的城市职能教学难点:感悟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首都,感受北京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教学方法】讲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材料分析法、体验感悟法【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生课前预习【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三课时)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易中天《读城记》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易中天《读城记》师:同学们,最近老师读了一本易中天的书《读城记》,觉得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易中天先生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那你觉得我国首都北京有什么个性?也许你对北京有一些基本认识,也许你不了解北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我国的首都——北京。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40页。学生活动1 :思考:你觉得我国首都北京有什么个性?教师活动: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回答,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易中天先生《读城记》里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启发学生思考首都北京有什么个性?通过预习或者去北京旅游过学生可能了解北京的古老而现代、繁华、众多的古建筑等,还有部分学生也许不了解。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品读首都北京,一起感受北京的个性与魅力,导入课题。二、【新课】第一环节:图说一方水土(转承)我们应该怎么读北京城?先从北京的位置读起。北京在哪里呢?观察北京在中国的位置图,怎么描述北京的位置?学生活动2:【读北京的位置】读“北京在中国的位置图”,描述北京的位置。读“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和“北京地形图”从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两方面来描述北京的位置。学法指导:温馨提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两方面来描述。生:相对位置:北京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与天津市、河北省相邻,东临近渤海。经纬度位置:39.4°N- 41.6°N ; 115.7°E-117.4°E(转承)我们认识了北京的位置,再来读一读北京的历史。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50到7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北京人”就栖息在这里。 北京作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3000多年前,那时候的北京城叫做“蓟”或“蓟城”。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哪几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都呢?试从自然环境和战略位置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学生活动3【读北京的自然环境,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思考:北京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而且它也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都,试从自然环境和战略位置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学生读“北京地形图”“中国的气候类型图”“北京的气温降水图”了解北京的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学法指导:温馨提示:城市选址一般来说首先考虑防卫与交通条件,其次还要考虑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条件。1.背山面水,战略位置重要 2.交通便利,对外联系窗口 3.气候宜人,自然环境宜居 ……生:1.地形、地势:北京的地形种类主要是山地丘陵和平原,山区为主,平原占1/3。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面有属于太行山脉的西山,还有属于燕山山脉军都山,北面有燕山山脉,还有沿着燕山修筑的长城。北京的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背山面水,战略位置重要)2. 河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北京的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这里主要汇聚了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河流,多向东南流入渤海。(人们沿河而居,方便就近取水。)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适宜建都。)教师引导:北部山区有诸多关口,居庸关、古北口、南口等关口是是长城内外、燕山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军事咽喉,战略位置重要。符合建都城的防御和交通的需要。清康熙皇帝描述北京为 “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交通便利,对外联系窗口)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南面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设计意图:品读北京的个性与魅力首先要知道北京在哪里,所以要读北京的位置,了解北京的自然环境,并从自然环境和战略位置角度来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同时,举一反三:请同学们结合自然环境思考中国奥委会把2022年冬奥会申办地放在北京而不是宁波、海南的原因。一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二是引导学生理解:从古至今,正是由于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自然环境与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都城的安全、经济的发展),使北京成为元明清的都称及新中国的首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环节:理解城市职能(转承)北京作为古都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新中国首都,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易中天《读城记》学生活动4【阅读教材和图册,理解城市的职能】思考:如何理解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0-42页,阅读图册30-31页,读一读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分别有哪些表现呢?并说出你的依据,你从哪里读出的结论。1.北京是政治中心生:(1)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生活的心脏。(2)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家重大活动,比如新中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以及后来的国庆阅兵、庆祝香港回归等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3)人民大会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这里有以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名称命名的会议厅,(4)北京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北京还有哪些国家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小结:作为首都,北京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许多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决策在这里制定;许多重大决定和号令都是从这里发布。所以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2.北京是文化中心生:(1)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2)北京还有哪些文化遗产?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北京人遗址等名胜古迹。(3)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历史与艺术并存的综合性博物馆,荟萃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密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异彩纷呈的民族国粹:京剧。……PPT出示材料:北京有高等院校120多所,科研院所170多个。拥有各类博物馆120多个,数量都居全国第一。集中了许多国家级的文艺团体,这里也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舞台。小结:同学们刚才讲了很多北京的众多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蕴的建筑,反映了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内涵。3.北京是国际交流中心思考:这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你读出了北京的哪一职能?PPT出示材料:130多个外国大使馆; 1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约7000家外国机构、企业和跨国公司代表机构;约200个外国新闻机构驻京记者站;各种国际会议在此频繁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世园会。APEC会议等。小结:北京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不愧是国际交往中心。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设计意图:课堂教学要紧扣课程标准,落实教学目标,教材当然是教学内容的首选,合理运用教材内容,深入解读文本资源,是提高课堂实效之本。所以本环节的设计是回归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册,从中理解城市的职能。教师再出示各类图片及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做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吸收,摒弃了传统式的说教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灵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第三环节:品读北京的味道 读城,也就是读人,读文化。城市就像人一样,也是有“体味”的。这个体味,就是城市的文化味儿。——易中天《读城记》(转承)同学们,我们读懂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我们再来读一读北京的房屋和街道、北京的文化和北京的人,在古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历史的积淀使北京成为诸多城市中文化底蕴最为丰厚的城市。我们来细细品读一下北京文化的京味儿。学生活动5:【师生对话,理解北京的文化味儿】(一)品读北京的传统文化1. 思考:历史上,元明清三朝在北京建都,分别是哪几个民族建立的朝代 生:元朝----蒙古族 明朝-----汉族 清朝-----满族PPT出示图片:不同的民族在北京留下了元大都遗址、明城墙遗址、清圆明园遗址等思考:这说明了北京文化的什么特点?小结: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多样性。2. 思考: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PPT出示图片: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小结:圆明园借鉴了西方文化,采用欧式园林建筑风格,是中西结合的园林。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3. 思考:故宫太和殿为什么均采用最高形制?PPT出示材料: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小结: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官员,皇权至高无上,所以规模必须大,地位必须高。古老的帝王思想,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4. 思考:(1)故宫在北京旧城的什么位置? (2)故宫在布局设计上有什么特点?PPT出示图片:故宫、北京旧城设计简图小结:(1)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一条南北中轴线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皇帝的宝座就安设在中轴线上。为什么要这样布局? 以帝王为中心,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体现君主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这说明北京深受皇城文化的熏陶。(2)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北京城居天下之中,皇城居京城之中,皇宫又居皇城之中。逐渐形成了“中正安和”的理念。体现了人们对国家一统、为人正直、家庭安康、社会和谐等美好愿望。中正安和的理念体现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厚重、成熟。5.思考:(1)北京城中轴线最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结合鸟巢的设计,这体现了什么思想理念?(2)现在北京中轴线延伸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条南北中轴线一边连接着古色古香的故宫等建筑群,一边连接着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这说明了什么?PPT出示图片:北京中轴线是动态的,现在北京中轴线延伸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小结:现代文化元素的渗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兼容并蓄,是新北京的非凡气象。大气!总结:数千年来,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皇城文化的熏陶,以及数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北京成熟、大气、厚重的文化氛围,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现代文化元素的渗入,更增添了北京作为文化之都的魅力。(二)品读北京的日常生活(转承)人们常说,要读懂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我们就要走进胡同和四合院,读读北京的人,品读浓浓的京味儿。1.创设意境,想象我们在四合院、胡同里的生活,教师有感情的描述,引导学生一起感受北京的味道(意境)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缕阳光照进四合院里,在院子的石桌上沏一壶茶,放一本书,当你品茶读书的时候,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呢?(生:惬意)。是的,当你看书疲倦的时候,你可以静静的坐着品茶,听听胡同里传来的阵阵吆喝声,也可以走出四合院,走进胡同,看看热闹,也许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小商贩,卖什么?(生:糖葫芦,各种风味的小吃),继续沿着胡同溜一圈,还会看到哪些人?(生:遛鸟的老爷爷,侃大山的大叔们),没准还能遇上大清王朝皇族后裔,比如号称京城第一车的老爷子,爱新觉罗·安林,就是皇族后裔,70多岁了,还坚持每天骑着黄包车带游客串胡同,讲胡同历史文化。也许你还会看到老北京胡同里的手艺人,他们在捏面人,吹糖人儿。走出胡同,彷佛穿越了,从古老的胡同穿越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间,看到行色匆匆的人群。这就是北京人的生活。易中天在他的《读城记》中有这样描述:2.PPT出示:《读城记》片段,播放北京宣传片北京的地名大多非常生活化,比如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 茶儿胡同,连起来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在茶馆里听戏,在园子里会鸟,在皇城根儿溜弯,在大槐树下纳凉,全都有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比方说,纳凉,讲究的就是“沏一壶不浓不淡的茶,聚几个不衫不履的人,说些子无拘无束的话”。再比如说,遛弯儿,讲究的也是从容不迫。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无不带有“大”的味道:干大事、讲大道理、讨论大问题。就连聊天,也叫“侃大山”,喝茶也钟爱“大碗茶”。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对政治的空前热情,使北京人成为 “大市民”。-—易中天《读城记》学生活动6【阅读材料,观看视频】。合作讨论 :读一读易中天的《读城记》片段,结合视频,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你读出北京有哪些味道了吗?要求:拿出学习资料单,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小组分工合作,1人执笔,1人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学生活动:分享合作讨论的成果:品读出北京有哪些京味儿。小结:胡同里的老北京人,过着平静安详、恬淡闲散的生活,他们易于满足、安于现状,这跟他们居住的环境密切相关。北京人大气豪爽,从容不迫,喜欢侃大山,喜欢看热闹,喜欢遛鸟。原汁原味的老胡同才是家的样子,才是最具有京味儿的地方。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北京的饮食文化也有浓浓的京味文化风情。北京的建筑既有帝王气息的古建筑群,又有平民百姓的胡同四合院,还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首都。这就是北京,一个充满着历史感、现代感而富有人情味的城市。注意: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迅速发展,然而发展中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些困境:环境污染、沙城暴肆虐,交通拥堵等,国家为此设立了雄安新区,来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设计意图:首先,从知识点来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北京布局的影响,感悟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首都,是本课的难点。所以一要引导学生品读北京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二要引导学生走进胡同和四合院感受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再次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呢?即其次,从落实核心素养来说,通过体验感悟、合作学习、讲析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感受品读京味儿。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也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本环节我结合教材做了优化组合和完善补充,一是创设意境,激发兴趣,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意境描述,仿佛带着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胡同里老北京人的生活,鲜活生动。二是选取了圆明园遗址、故宫、北京中轴线等材料,通过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视野,让学生感悟北京的文化底蕴。以及《读城记》对北京的片段描述、北京宣传片视频,让学生体会北京的美不仅体现在金碧辉煌的皇朝宫殿,更来自于北京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加深对北京的个性与魅力的感悟,北京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首都,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首都等。学生在获得智慧思维的启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中不断地提升综合思维和历史意识,使得历史课堂更有深度和温度。三、【拓展】(转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北京的胡同已经在走向衰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里的胡同一直在减少。很多数房屋都有破损,甚至是拆除,传统的文化遭到破坏,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改善居住条件,拆旧盖新无法避免,那么在这个过程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个观点?说明理由。学生活动7:思考: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个观点?说明理由。观点1:政府的小区改造让我们搬进高层楼。相比祖辈留下的四合院,居住面积大了,卫生条件也好多了。应该拆除四合院修建楼房,让更多的人享受新生活。观点2:过去,我们拆掉了北京的城墙。现在,我们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能让四合院和胡同完全被现代商业楼、住宅小区和道路取代。学生发表看法。PPT出示图片材料:北京的菊儿胡同、草厂胡同改造图小结:如今北京有一批道路被重新以“胡同”命名,并且使用老胡同地名,看得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又要发展现代文化,在创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以传统文化更丰富的内涵。使北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我们相信古老的北京,在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在开放中更加现代!在开放中锐意前行!设计意图: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需要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为北京的发展建言献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里的胡同一直在减少。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设置两个冲突的观点,增加学习的思辨性,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养成。通过本拓展思考,了解菊儿胡同、草厂胡同等改造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需要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前行,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学生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的素养能力。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学生活动8:情感体验:学生齐读《读城记》片段,跟随易中天先生的文字再读一遍北京。 只有北京,曾经是元明清时代帝国京都和民国时期文化首府的北京,才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最能代表中国。 只有在北京,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不同凡响和气势磅礴,悠远凝重和博大宽宏,并找到一种既在世界又在中国、既能与先贤交往又能与未来对话的感觉。 只有在北京!你才能真正体味华北平原的遒劲雄风,燕山脚下的浩荡王气,文化古城的萧散悠远,田园都市的恬淡平和,现代都市的锐意前行! ……——易中天《读城记》课后作业:推荐同学们阅读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推荐浏览“胡同故事”的网页结束语:品读北京,几千年的古代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近在眼前的现代史,鲜活生动的当代史,都汇聚于这座城市,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祝福伟大的首都发展越来越好!如果有机会我们相约北京,相约2022年冬奥会!一起感受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首都。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以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贯穿全课,以《读城记》导入,也以《读城记》结束。首尾呼应,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这段文字,再次感受北京的个性与魅力。在朗读中对首都北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同时,课堂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课外的学习时间是无限的,所以布置课后作业,推荐同学们阅读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推荐浏览“胡同故事”的网页,课后可以继续品读北京,也可以品读其它城市。以达到课内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五、【学教测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代表们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这体现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经济中心 D.交通中心2.北京是全国高等学校最集中的地区,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博物馆以及许多国家级文艺团体,这说明北是全国的 ( )A.政治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交通中心3.近年来,各种国际会议在北京频繁召开。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北京有许多国际组织代表机构、100多个外国大使馆。这表明北京的城市职能之一是 ( )A.全国的政治中心 B.全国的文化中心 C.全国的经济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4.如今,许多外国人喜欢游览北京的胡同,主要原因是 ( )A.胡同旅游消费的钱少 B.北京胡同的环境好C.北京胡同有独特的历史文化 D.北京胡同的交通便利5.下列举措中,有利于北京古都保护的是 ( )A.大量减少绿地面积,大力兴建立交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B.不让四合院和胡同完全被现代商业楼、住宅小区和道路取代C.在城区修建大型水库,大面积增加绿地面积,解决北京缺水的问题D. 将占地面积大的四合院全部拆除,修建高层建筑,解决住房紧张问题6.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1)北京位于A________平原北端,太行山脉东侧,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北京与___ __、__ 相邻。(2)北京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 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北京气候特征的图是________,属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_____ ___,冬季__________。(4)如果有机会去北京,你最想去参观哪两个名胜古迹?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5 ACDCB6(1)华北平原 天津市、河北省(2)西北高、东南低,理由:从图例中看出,西北部的海拔在200米以上,东南部的海拔在200米以下。(3)B 温带季风气候 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4)故宫、圆明园遗址、天坛、颐和园等; 因为我想去故宫和圆明园遗址感受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言之有理即可)六、【教学反思】本课的亮点:1.教学设计围绕课标和教材内容,以《读城记》为线索贯穿课堂,品读北京,从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到读城市职能再到读北京的味道,感受北京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理解北京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民族自尊、自信之情。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空间感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同时获得智慧思维的启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使历史课堂更有深度和温度。2. 整节课,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北京的城市地位及职能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图册去了解概括,教师再出示各类图片及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做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吸收。摒弃了传统式的说教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灵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3. 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读城记》收集了有关资料,呈现典型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多角度地呈现我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品读北京的味道”这一环节中有文化解读、意境感受、视频感悟、合作讨论,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学生品读感悟浓浓的京味儿,教学效果良好,使得课堂教学凸显人文性和历史性。本课的不足:课堂容量有些大,再教设计,需要取舍,如果时间允许,让每一小组都来分享成果,相信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北京的文化味,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现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