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承百年薪火 扬民族之风-2023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动画:承百年薪火 扬民族之风-2023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中国动画:承百年薪火 扬民族之风
今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在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中,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弘扬着中国精神。站在第二个百年新起点上,我们要总结百年发展经验,探索中国动画在创作、传播、发行等方面的新路径,推动中国动画在下一个百年更好更快发展。
百年探索形成“中国动画学派”
1922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开启了中国动画百年序幕。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作为中国动画萌芽与发轫时期的经典之作,该片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激励了无数动画人在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诞生,首任厂长特伟带领一批动画创作者,十年间创作出200余部长短美术片,奠定了新中国动画的创作基础。自此,众多艺术家在动画创作中,广泛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汲取传统艺术精华,开启了中国动画独立自主的艺术探索之路。
1961年,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问世,中国动画人将工笔重彩、水墨绘画、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引入动画创作之中,让作品在制作工艺和视觉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片。除了运用水墨艺术的《小蝌蚪找妈妈》,在角色造型与动作设计上融入木偶元素的《神笔》,使用了“剪”“雕”“镂”“刻”等剪纸技艺的《金色的海螺》,将中国古代民间年画、庙宇建筑、佛像雕塑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大闹天宫》,都是那一时期优秀美术片的代表。
一代代中国动画人,在探索民族风格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创意源头、以中国元素为表达形式、以中国风骨为精神内涵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
回望百年中国动画长廊,中国民族动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多从中国传统神话、民族寓言传说中取材,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葫芦兄弟》《宝莲灯》;二是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文以载道”的价值观,形成了“寓教于乐”的创作传统。因此,我们评价一部动画作品的优劣,往往不仅要看它好看不好看,还要看它告诉了观众什么道理。
二次崛起重在坚守民族风格
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2008年以来,我国电视动画片产量逐年增长,到2011年,年产动画总时长达26.1万分钟,跃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段时间里,由于过度追求数量,而没有在文化、审美、质量等方面同步提升,动画行业产生了一定的泡沫。国产动画如何二次崛起、再创辉煌,成为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早在1955年,特伟导演在创作《骄傲的将军》时,就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对后面几十年中国动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坚守民族立场,弘扬民族风格,既是中国动画曾经获得世界瞩目的秘诀,也应是当代中国动画回归初心、二次崛起的主要路径。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彰显民族个性的内容,才具有独特价值,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尤其要坚守民族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外国作品,只会在同质化中泯然于众,失去传播力和竞争力。过去几年,《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优秀国产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就是因为它们深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坚守民族风格,就要在内容上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并针对不同受众和媒介的特点,探索用动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并在观念上寻求“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的契合点,架构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沟通的桥梁。
坚守民族风格,就要让作品散发出中国文化的古典神韵。在媒介融合与视听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动画创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创作中实现传统艺术形态风格的“高保真”,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传统艺术同当代人审美范式与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切口,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在现代观众中间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创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中国动画人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动画创作的手工时代已经落幕,数字时代悄然来临。中国动画人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拥抱全新的表达方式,运用数字技术彰显民族风格。在这方面,一些机构已经在努力探索。比如,上美影与世界知名影视特技制作公司合作,运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制作推出《大闹天宫》(3D版),让传统经典重新焕发活力。
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让一些人对中国动画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其实,传统与流行从不矛盾,而民族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过去这些年,中国动画人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文化感染力、市场竞争力。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外国动画的冲击,上美影“四年磨一剑”推出《宝莲灯》,这是第一部全国同步公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当时获得了2900万元的票房,在国产动画电影商业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去年,上美影与B站合作推出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观众面前铺陈开一个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故事,探索出用动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道路。
此外,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动画还面临着诸如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国有制片厂如何突破人才引进的限制,怎样实现电影制作前、中、后期的人才补充,怎样保证有充足资金投入到动画创作中。当然,最大的挑战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在笔者看来,中国动画人要坚持“四有”创作理念,即“有根”“有美”“有为”“有魂”。“有根”,即作品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有美”,即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高品位、高颜值、高品质的作品;“有为”,即坚持为人民创作,多出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好作品;“有魂”,即作品要反映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用中国故事打动世界观众。
文章来源:人民网
涉及知识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及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继承与创新
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创新的源泉
提升文化竞争力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练习
1.西安“网红”景区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着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开放式消费场所,带动了西安夜经济,已成为西安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地标之一。由此可见( )
①经济决定文化,城市文化传承以经济为基础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作用突出
③城市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是同步增强的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大桥第一高塔青州航道桥是港珠澳大桥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者在青州航道桥设计中使用“中国结”的文化符号,寓意着三地共创粵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往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
①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③具有浓郁民族色彩,能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④丰富了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该吉祥物将中国特有的熊猫文化元素与冰晶外壳完美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与冬奥会相呼应,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充满未来感、时代感、速度感,受到运动员和各国人民的欢迎。这体现了( )
①北京冬奥会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③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能与文化相互交融
④文化创新要处理好本来、外来、未来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为赓续红色基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2年清明之际推出六集专题纪录片《绝笔》(第二季)。该片重温、解读十四位中国共产党员的绝笔,展现了革命先烈献身中国革命、追求崇高信仰的牺牲精神。节目一经播出,引发强烈反响。该节目( )
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发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②继往开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本遵循
④铸魂育人,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深厚滋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消费时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国潮”。这种先锋与复古碰撞的创意,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青少年群体中颇具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搭上“国潮”的列车。除了已经流行起来的汉服、破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口红、家具、家电、电子产品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国潮款”。这些“国潮”产品( )
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②顺应了文化与经济融合的趋势,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
③通过文化“搬运”,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时空转移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彰显了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早年间,北京创造的新词汇主要来自于胡同里居住的百姓。比如“倒儿爷”,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指从事倒买倒卖活动的人。“爷”很具北京特色,这里与辈分无关,是一种尊称,一方面体现出北京人待人接物的客气劲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生活在千年古都的优越感。由此可见(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创造了北京的文化特色
③不同的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近年来,海南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鼓励民间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节庆活动,提升了海南民族节庆活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出国内知名的节庆活动品牌,展现了海南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风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举办黎族、苗族传统节庆活动( )
①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②体现了各民族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
③最终目的在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④充分发挥了民间组织的主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有人说,法国人是用心吃饭:法国菜的制作选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色彩之搭配均堪称世界之典范。日本人是用眼吃饭:日本饮食风格是少而精,做得量很少,但食材选择和器皿非常讲究。中国人是用嘴吃饭:中国美食的烹饪最讲究口味,酸、甜、苦、辣、咸,各有其风味。这一差异表明( )
①不同国家的文化难有相通之处
②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③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世界文化的繁荣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在甲骨文发明以前的中华大地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我国重视考古工作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研究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证明中华文明优越于其他民族文明
③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
④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坚定中华民族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一部重大的现实题材剧、主旋律影视剧,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讴歌、对家国情怀的塑造与弘扬是应有之义,而在宏大主题背后,在高扬的理想与热血之外,能否从普通人情感的微观视角,构建起有血有肉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共情,同样考验着创作者。为此,创作者应( )
①立足国情,在立足中国实践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②尊重时代,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
③综合创新,继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④依靠人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讴歌人民群众的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慢下来,是近年许多综艺节目的一致步调。一批文化教育、户外旅游、观察类的“慢综艺”,内容充满“烟火气”,画风“暖人心”,观众得以增长知识,收获治愈感。
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节目《走在回家的路上》,就以“纪实+户外真人秀”的手法,探索以综艺节目传递人文价值的新形式。节目每期围绕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回家之旅,在与亲人、旧友、故地的久别重逢中,思考“家”的意义和职业的初心。
对“慢综艺”而言,真实是最好的编剧。《走在回家的路上》节奏舒缓,淡化人为的矛盾冲突,以几近白描的手法呈现主人公不同的人生故事。更难得的是,节目以文艺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路径为样本,呈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节目中,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队员们再次相聚,他们感慨,“爱国、求实、创新、拼搏”,这就是南极精神。这些讲述、互动,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更多画面外的思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慢综艺"应该如何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在折柳送别中道尽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美好与浪漫,延续到了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道尽“曲终人未散”的共情。
与大气磅礴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不同,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更多是用技术和创意,将中国的文化自信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巧妙贯穿于多个环节。为把冬奥会开幕式开场节目《立春》中用到的柔性发光杆柔美、变幻、丝丝入扣展现传统美学场景的创意展现出来,团队在舞美领域寻找了多家头部企业,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和调整,最终寻找到材质、透光度、电源、操控方式等都能达到导演要求的方案。
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冰清玉洁的雪花漫天飞舞;从冰雕五环破冰而出,到运动员走过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从轮椅冰壶倒计时的惊艳亮相,到“同心圆”幻化成的“留声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视觉效果数据量创下奥运史上之最。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届冬奥会中收视率最高的一届。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国式浪漫”背后的流量密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发展经济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能说城市文化传承以经济为前提,①错误。“网红”景区大唐不夜城带动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西安夜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作用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②④正确。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步增强”的表述不当,③错误。故选C。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该吉祥物将中国特有的熊猫文化元素与冰晶外壳完美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与冬奥会相呼应,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充满未来感、时代感、速度感,受到运动员和各国人民的欢迎。这体现了北京冬奥会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创新要处理好本来、外来、未来的关系;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发展;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故选B。
4.答案:B
5.答案:C
解析:家具、家电、电子产品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②符合题意;“国潮”产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国潮”产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具有时代性,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④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①说法错误;“国潮”产品是一种文化创新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文化“搬运”,③说法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征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北京创造的新词汇主要来自于胡同里居住的百姓,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①符合题意;“爷”很具北京特色,这里与辈分无关,是一种尊称,一方面体现出北京人待人接物的客气劲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生活在千年古都的优越感,说明不同的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故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创造了北京的文化特色、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民族节庆活动提升了海南民族节庆活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出国内知名的节庆活动品牌,展现了海南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风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③错误,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④错误,题中民族节庆活动是各民族目治地方政府主导的。故选A。
8.答案:C
解析:法国人是用心吃饭,日本人是用眼吃饭,中国人是用嘴吃饭,这说明各国饮食文化不同,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②③符合题意。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①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④颠倒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选C。
9.答案:B
解析:考古的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见证了中华文 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文明 优越于其他民族文明”说法错误,②排除。材料中未涉及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③排除。考古的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坚定了中华民族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④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文化作品既要反映和讴歌时代精神,也要贴近人民,引发群众的共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创作要贴近时代和人民,未体现立足国情和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也未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答案: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慢综艺”要想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必须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不断探索以综艺节目传递人文价值的新形式。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对“慢综艺”而言,真实是最好的编剧,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走进观众的心里,打造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综艺。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优质综艺应当传递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不断延展文化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先分析设问,“慢综艺”要想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必须进行文化创新。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具体途径有哪些,如真实是最好的编剧——立足于社会实践;呈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12.答案: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开幕式和闭幕式注入独特的文化韵味;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染人;坚持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以中国的方式展示和平、友谊等美好愿景,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激发文化自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视觉体验;发挥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推动文化传播,提升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影响力。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国式浪漫”背后的流量密码,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此题需要说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所做的依据、意义、作用、影响等。有效信息“开幕式和闭幕式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可联系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信息“开幕式和闭幕式以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染人”,联系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信息“开幕式和闭幕式以中国的方式展示和平、友谊等美好愿景,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联系坚持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激发文化自信;有效信息“开幕式和闭幕式利用了强大的科学技术”,联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视觉体验;有效信息“开幕式开场《立春》通过大众传媒传播”,联系发挥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推动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