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与法治中考时政专题3 创新中国 活力无限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道德与法治中考时政专题3 创新中国 活力无限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专题
专题三 创新中国 活力无限
【时政热点跟踪】
一、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天宫中国空间站(天宫):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代号“MT”;载人飞船命名为“神舟”,代号“SZ”;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1)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3)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完成精准对接。梦天实验舱接下来实施水平转位,与7月下旬发射入轨、精准对接的问天试验舱一起“牵手”天和核心舱,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神舟十四号:2022年6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他们将在太空驻留6个月。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其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成功出舱。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也是陈冬、刘洋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9月2日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陈冬、刘洋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三名中国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送入太空;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天舟四号:2022年5月10日,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也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4次远征。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发航天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对接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的大幕正式开启,这将为稳步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奠定基础。
天舟五号: 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1月12日12时10分,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来访。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五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此次任务中,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这一技术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水平,提升空间站任务应急物资补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天宫课堂第二课: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天宫课堂第三课:2022年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科学手套箱剪株操作。
三、“夸父追日”开展综合性太阳空间观测
2022年10月9日上午,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夸父一号”的中文全称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是观察太阳的多面手,可以从紫外线、可见光和X射线波段等对太阳进行观测。“夸父一号”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之后,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实现了中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新跨越。12月13日,“夸父一号”最新一批科学图像在京发布,其中多幅图像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验证了其三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
四、“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注定不凡,其“祝融号”火星车不仅于2021年5月成功完成了火星表面软着陆,而且顽强地克服极其恶劣的环境,开始巡视探测之旅。经过1年多的火星岁月,搭载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等6大科学载荷的“祝融号”获得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2022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新闻,该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祝融号”在火星着陆区探测到含水矿物,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这一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五、嫦娥五号样品中发现月球新矿物
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是国际月球探测的一座里程碑,其带回来的1731克月球样本成为人类认识这颗星球最直接的载体,它们被交给数十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它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月球矿物发现历史,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据了解,“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呈微小柱状,颗粒大小为2—30微米。
六、“中国天眼”发现世界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
科学家通过“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并将其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该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完成,相关成果6月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七、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
2022年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并传回实时数据。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刷新了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架设高度纪录,获取的实测数据填补了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这标志着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
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由8个梯度自动气象站组成,分别位于海拔5200米、5400米、5800米、6500米、7028米、7790米、8300米和8830米。这些呈阶梯分布的气象站,可精准实测珠峰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进而为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监测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提供基础。
八、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
2022年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户东航,正式接收首架C919飞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迈出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
12月26日,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东航的全球首架机的首班验证飞行开启,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标志着东航全球首架C919总计100小时的验证飞行拉开帷幕,将全面检验东航C919商业运行各项工作的可靠性,为后续顺利投入商业载客飞行奠定坚实基础。
九、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
2022年4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独创了一种二氧化碳转化新路径,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
十、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
2022年12月20日,在建规模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至此,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标志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在长江之上全面建成。三峡集团供图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为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水电站创造六项世界第一
1.发电机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世界第一:左右岸各安装8台百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单台机组高50米,重达8000多吨。每台机组运转一个小时发出一百万度电,可满足一家人400年的用电。
2.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地下洞室开挖量2500万立方米。由400多条洞室组成,总长度达217公里。
3.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为了确保万年一遇特大洪水工程安全要求,建造了三条世界规模最大的无压泄洪洞。泄洪洞群实现快速下泄洪水,好比为洪水修建3条高速公路,最高达到47米每秒,相当于170公里每小时。
4.圆筒式尾水调压室规模世界第一:设计有8个圆筒式尾水调压室,直径42-49米,直墙高度为77-92米,为世界上已建水电工程中直径、高度最大的尾水调压室。
5.世界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双曲”的意思是在横向和竖向都是曲线,顶部弧线长度709米,最大坝高达到了289米,相当于100层楼高。白鹤滩大坝全坝应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低热水泥混凝土总量800多万立方米。
6.300米级高拱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白鹤滩混凝土结构抗裂安全系数超过2.0,大坝长期承受1650万吨世界第二大水推力。
十一、云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种
年年育种插秧,本来是水稻种植的常态。而云南大学的一项创新,却可能让水稻成为多年生作物,栽种一次,多季收割;省种省钱,轻简劳力。云南大学研究团队今年10月测产成功,确定培育出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多年生水稻品种,相关研究成果11月7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命题角度分析】
考点链接一:感 受 创 新
1.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如何理解创新改变生活
①生活处处有创新;②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③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⑤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考点链接二:创 新 引 擎
1.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国家?(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③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说说创新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①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
②改革激发创新引擎,释放创新活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②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③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创新活动。
考点链接三:创 新 强 国
1.说说我国科技创新现状(或国情,或成就和挑战)
⑴成就:①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②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⑵差距/挑战/劣势:①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②科技总体水平不高;③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2.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教育。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④完善创新制度保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⑤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3.为什么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考点链接四:万 众 创 新
1.如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①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企业:企业不能跟着别人走,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③个人:积极弘扬创新精神,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创新精神的表现?
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④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3.为什么企业要重视创新?
①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②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
4.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
①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②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中考试题预测】
1.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我国2022年取得的科技成就: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一系列的科技成就表明( )
①我国在一些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②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国家目标已经实现
③航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重心
④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2022年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 )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我国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③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④我国科技创新在一些重要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后,按照预定程序与核心舱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开展工作,中国的航天梦越来越完善。中国人圆航天梦的历程,启示我们( )
①实现梦想,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②实现梦想,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③只要有了远大的梦想,就不会遭遇失败
④只要坚持努力,就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是国际月球探测的一座里程碑,其带回来的1731克月球样本成为人类认识这颗星球最直接的载体,它们被交给数十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它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月球矿物发现历史,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①依法治国战略 ②科教兴国战略 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④人才强国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2年10月9日上午,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夸父一号”的中文全称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是观察太阳的多面手,可以从紫外线、可见光和X射线波段等对太阳进行观测。12月13日,“夸父一号”最新一批科学图像在京发布,其中多幅图像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验证了其三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
这说明( )
①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我国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④我国科技水平很高,已建成创新型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2年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户东航,正式接收首架C919飞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迈出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12月26日,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东航的全球首架机的首班验证飞行开启,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标志着东航全球首架C919总计100小时的验证飞行拉开帷幕,将全面检验东航C919商业运行各项工作的可靠性,为后续顺利投入商业载客飞行奠定坚实基础。国产C919的成功告诉我们( )
A.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B.加快科技创新只有依靠投入
C.应把发展创新作为中心工作
D.我国的创新实力领先世界
7.2022年4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独创了一种二氧化碳转化新路径,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这说明( )
①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改变着生活
②知识的创新为我们提供新的思想与新的方法
③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④创新增进人类福祉,与大众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注定不凡,其“祝融号”火星车不仅于2021年5月成功完成了火星表面软着陆,而且顽强地克服极其恶劣的环境,开始巡视探测之旅。经过1年多的火星岁月,搭载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等6大科学载荷的“祝融号”获得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2022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新闻,该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祝融号”在火星着陆区探测到含水矿物,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这表明( )
A.创新驱动强助推,复兴梦想就实现
B.科技现状要认清,依赖引进是捷径
C.大国重器频出现,科技强国梦已圆
D.自主创新显国力,工匠精神助国兴
9.【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一: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我国2022年取得的科技成就: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
材料二: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怎样的科技现状?
(2)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斐然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3)结合材料二,谈谈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4)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A 6.A 7.B 8.D
9.【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怎样的科技现状?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斐然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④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⑤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
(3)结合材料二,谈谈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教育。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④完善创新制度保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⑤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4)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培养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④要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⑤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