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及方法。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饱和溶液(1)一定__________下,__________的溶剂中,__________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一定__________下,__________的溶剂中,__________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2.结晶:溶质以__________的形式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包括__________结晶和__________结晶。【答案】1.(1)温度、一定量、不能;(2)温度、一定量、能;(3)增加溶剂、升高温度;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2.晶体、蒸发、冷却。【课堂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1】氯化钠、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操作 实验1 实验2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现象结论实验结论: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______无限制地溶解。【小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交流讨论】1.在饱和溶液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即概念中为何强调“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答案】操作 实验1 实验2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结论 20 mL水能完全溶解5 g氯化钠 20 mL水能完全溶解5 g硝酸钾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氯化钠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硝酸钾【实验结论】不能;【小结】1.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交流讨论】1.因为在温度或溶剂的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也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所以一定要强调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练一练】某温度下,将5 g氯化钠放入10 g水中,得到13.6 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C.稀溶液 D.无法判断【答案】A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实验探究2】增加溶剂,杯底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能否继续溶解?操作 再加15 mL水,搅拌 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现象结论实验结论:增加溶剂,可以使___________溶液变为___________溶液。【实验探究3】改变温度,杯底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操作 加热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冷却现象结论实验结论:升高温度,可以使___________溶液变为___________溶液;降低温度,可以使___________溶液变为___________溶液。【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交流讨论】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2.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答案】【实验探究2】操作 再加15 mL水,搅拌 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现象 烧杯中的氯化钠固体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结论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溶解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饱和、不饱和。【实验探究3】操作 加热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冷却现象 烧杯中的硝酸钾固体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结论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减小,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饱和、不饱和、不饱和、饱和。【小结】①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③增加溶质;④降低温度;⑤蒸发溶剂。【交流讨论】1.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饱和的石灰水就是稀溶液;2.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练一练】欲使一种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的是( )A. 倒出溶剂 B. 升高温度 C. 降低温度 D. 再加溶质【答案】D三、结晶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晶的方法: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海水晒盐利用的是____________结晶。【答案】1.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2.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溶剂;3.蒸发。【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测评反馈】1.要使已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A. 倒出少量溶液 B. 加入硝酸钾C. 蒸发部分水 D. 适当降温【答案】 A【解析】A. 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少量溶液,不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错误,符合题意;B. 加入硝酸钾,溶质质量增加,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蒸发部分水,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适当降温,可使溶解度减小,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2021·蚌埠模拟)把20℃的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不变C.溶剂的质量不变 D.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把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都没有改变,溶液质量也不变。故答案为:A。3.根据图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其他溶质B.20 mL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是定值C.加热后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增加D.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没有指明温度,20mL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不是定值;加热后,硝酸钾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答案为:C。4.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的B. 溶液都是混合物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答案】 B【解析】A.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溶液由溶质、溶剂组成,溶液都是混合物,此选项符合题意;C.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溶剂、改变温度的方法变成不饱和溶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 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A、B、C、D四个烧杯中,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不是饱和溶液;__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2)若固体是KNO3,对盛有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加热,随着温度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 (填“A”或“B”)。(3)在一定温度下,往A、B中加入相等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能否全部溶解? __________。【答案】(1)AB D C (2)B (3)不能(或否)【解析】(1)A.B中有固体剩余,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D中溶液一定不饱和。(2)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中的固体比B中多,升温后B先变为不饱和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往A.B中加入相等质量的水,A中固体比B中的多,B中固体刚好溶解时,A中肯定还有固体剩余。1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及方法。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饱和溶液(1)一定__________下,__________的溶剂中,__________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一定__________下,__________的溶剂中,__________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2.结晶:溶质以__________的形式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包括__________结晶和__________结晶。【课堂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1】氯化钠、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操作 实验1 实验2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现象结论实验结论: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______无限制地溶解。【小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交流讨论】1.在饱和溶液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即概念中为何强调“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练一练】某温度下,将5 g氯化钠放入10 g水中,得到13.6 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C.稀溶液 D.无法判断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实验探究2】增加溶剂,杯底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能否继续溶解?操作 再加15 mL水,搅拌 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现象结论实验结论:增加溶剂,可以使___________溶液变为___________溶液。【实验探究3】改变温度,杯底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操作 加热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冷却现象结论实验结论:升高温度,可以使___________溶液变为___________溶液;降低温度,可以使___________溶液变为___________溶液。【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交流讨论】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2.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练一练】欲使一种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的是( )A. 倒出溶剂 B. 升高温度 C. 降低温度 D. 再加溶质三、结晶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晶的方法: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海水晒盐利用的是____________结晶。【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测评反馈】1.要使已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A. 倒出少量溶液 B. 加入硝酸钾C. 蒸发部分水 D. 适当降温2.(2021·蚌埠模拟)把20℃的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不变C.溶剂的质量不变 D.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根据图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其他溶质B.20 mL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是定值C.加热后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增加D.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4.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都是无色的B. 溶液都是混合物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5. 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A、B、C、D四个烧杯中,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__中盛的一定不是饱和溶液;__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2)若固体是KNO3,对盛有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加热,随着温度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 (填“A”或“B”)。(3)在一定温度下,往A、B中加入相等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能否全部溶解? __________。1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溶解度一、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理解固体溶解度应注意的“四要素”是:温度___________,溶剂的量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2.溶解度曲线(1)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______变化的曲线。(2)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的信息①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________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___________溶解度的大小;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___________变化影响的大小;④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者的溶解度___________。3.气体溶解度:气体在____________为101 kPa和一定____________时,气体溶解在____________体积水里达到_____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____________。【答案】1. (1)温度、100克、饱和状态、质量;(2)一定、100 g、饱和状态克;2.(1)溶解度、温度、温度;(2)温度、同一温度时、温度、相等。3.压强、温度、1.饱和、体积。【课堂探究】一、固体溶解度1.在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为应抓住哪些关键要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2.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 g的意义。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饱和溶液的质量4.阅读课本“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系。溶解度(g)(20℃) 一般称为﹤0.010.01-11-10>10【答案】1.一定温度、100 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单位为g;2. 在20℃时,蔗糖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是203.9 g;3. 20℃、31.6 g、 100 g、131.6 g;4.难溶、微溶、可溶、易溶。【练一练】20 ℃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 ℃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5克,则在该温度下A、B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答案】B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根据教材表9-1,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_________g;60 ℃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_g。2.溶解度曲线: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1)根据教材图9-12,分别查出四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温度/℃ 25 85溶解度/g NaClKClNH4ClKNO3(2)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①点:曲线上的点表示所对应温度下的该物质的_________。②交点:交点所对应的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③趋势:曲线的变化趋势表明了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小。a.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如KNO3;b.“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_;c.“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_________。(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是为什么呢?【总结】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______结晶法提纯,如硝酸钾等。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________结晶法提纯,如氯化钠。【答案】1.36.0 g、110 g;2.(1)25℃:33 g、34 g、38 g、38 g;85℃:37 g、51 g、68 g、186 g;(2)溶解度、相同、增大、NaCl、Ca(OH)2;(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夏天时,温度高,水分蒸发后,氯化钠以晶体形式析出,得粗盐,这就是夏天晒盐;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夏天温度高,它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冬天时,温度降低,它以晶体形式析出,沉于湖底,可打捞得到,这就是冬天捞碱;【总结】降温、蒸发。【练一练】(2021·吉林)结合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升高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 将t2℃的饱和NH4Cl溶液降温到t1℃,溶液质量减小【答案】 C三、气体溶解度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3.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总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越高,溶解度越小;_____________越大,溶解度越大。【答案】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3.夏季阵雨来临前气压低,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降雨前用空气泵向水中打入空气,以使水中溶解更多氧气。【总结】压强、温度、温度、压强。【练一练】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水沸腾时有气泡冒出 B.喝下汽水时,容易打嗝C.打开啤酒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答案】C【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测评反馈】1.(2021·北京)用MgCl2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防尘。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回答问题。序号 ① ② ③ ④MgCl2的质量/g 30 40 50 60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 g)(1)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1)C (2)D【解析】(1) MgCl2的质为溶质的质量、水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当MgCl2的质为50 g、水的质量为100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0:100=1:2;(2) 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 g,即100 g水中可溶解MgCl2的质量为54.6 g,④中溶质质量大于54.6 g,为饱和溶。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溶液不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B.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可能不变C.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喷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D. 将酒精缓缓加入盛有红墨水的水中,出现分层现象,说明酒精不溶于水【答案】 D【解析】A. 溶液不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如空气也是一种溶液,呈气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可能不变,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如硝酸钾,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喷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将酒精缓缓加入盛有红墨水的水中,出现分层现象,是因为酒精还没有扩散至水中,并不是酒精不溶于水,故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2021·宿迁)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C. 加溶剂可将M点的甲溶液转变成N点的甲溶液D. 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蒸发结晶法提纯甲【答案】 C【解析】A. 根据图中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不符合题意;B. 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C. M点是甲的饱和溶液,N点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加溶剂可将M点的甲溶液转变成N点的甲溶液,故符合题意;D. 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2021·赤峰)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冷却结晶方法提纯甲物质C. t2℃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75 gD.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都有晶体析出【答案】 B【解析】A. 未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不符合题意;B. 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故在冷却甲的热饱和溶液时,大部分甲会析出,乙会留在滤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甲的目的,故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冷却结晶方法提纯甲物质,故符合题意;C. t2℃时,甲的溶解度是25 g,即在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5 g甲物质,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2.5 g甲物质,故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62.5 g,故不符合题意;D.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降到t1℃时,甲和乙有晶体析出,丙不析出晶体,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2021·天津)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a.面粉b.硝酸钾c.泥沙d.花生油(2)下表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KCl 27.6 34.0 40.0 45.5 51.1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②20℃时,将20 g氯化钠固体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③某同学进行实验如下图所示,得到相应的A.B.C三种溶液,C中析出的氯化钾固体质量为________g。【答案】 (1)b(2)36.0;68;2【解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泥沙、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形成溶液。硝酸钾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溶液。故答案为:b。(2)①根据表格,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②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所以50 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所以20 g氯化钠固体加入到50 g水中最多溶解18 g,最多得到18 g+50 g=68 g溶液。③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4.0 g,所以C溶液中有100 g水,最多溶解34 gKCl,多余的氯化钾析出,所以该实验析出氯化钾的质量为18 g+18 g-34 g=2 g。1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溶解度一、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理解固体溶解度应注意的“四要素”是:温度___________,溶剂的量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2.溶解度曲线(1)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______变化的曲线。(2)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的信息①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___________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___________溶解度的大小;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___________变化影响的大小;④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者的溶解度___________。3.气体溶解度:气体在____________为101 kPa和一定____________时,气体溶解在____________体积水里达到_____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____________。【课堂探究】一、固体溶解度1.在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为应抓住哪些关键要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2.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 g的意义。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饱和溶液的质量4.阅读课本“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系。溶解度(g)(20℃) 一般称为﹤0.010.01-11-10>10【练一练】20 ℃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 ℃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5克,则在该温度下A、B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根据教材表9-1,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_________g;60 ℃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_g。2.溶解度曲线: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1)根据教材图9-12,分别查出四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温度/℃ 25 85溶解度/g NaClKClNH4ClKNO3(2)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①点:曲线上的点表示所对应温度下的该物质的_________。②交点:交点所对应的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③趋势:曲线的变化趋势表明了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小。a.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如KNO3;b.“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_;c.“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_________。(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是为什么呢?【总结】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______结晶法提纯,如硝酸钾等。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________结晶法提纯,如氯化钠。【练一练】(2021·吉林)结合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升高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 将t2℃的饱和NH4Cl溶液降温到t1℃,溶液质量减小三、气体溶解度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3.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总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___越高,溶解度越小;_____________越大,溶解度越大。【练一练】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水沸腾时有气泡冒出 B.喝下汽水时,容易打嗝C.打开啤酒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测评反馈】1.(2021·北京)用MgCl2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防尘。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回答问题。序号 ① ② ③ ④MgCl2的质量/g 30 40 50 60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为54.6 g)(1)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溶液不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B.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可能不变C.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喷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D. 将酒精缓缓加入盛有红墨水的水中,出现分层现象,说明酒精不溶于水3.(2021·宿迁)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C. 加溶剂可将M点的甲溶液转变成N点的甲溶液D. 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蒸发结晶法提纯甲4.(2021·赤峰)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冷却结晶方法提纯甲物质C. t2℃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75 gD.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都有晶体析出5.(2021·天津)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a.面粉b.硝酸钾c.泥沙d.花生油(2)下表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KCl 27.6 34.0 40.0 45.5 51.1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②20℃时,将20 g氯化钠固体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③某同学进行实验如下图所示,得到相应的A、B、C三种溶液,C中析出的氯化钾固体质量为________g。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化学九下学案:9.2 溶解度(第1课时)(学生用).docx 人教版化学九下学案:9.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师用).docx 人教版化学九下学案:9.2 溶解度(第2课时)(学生用).docx 人教版化学九下学案: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师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