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卷 2022.11 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七上·义乌期中)在历次发掘中,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灰烬层厚达6米的用火遗迹。该遗迹可能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商代殷墟【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项北京人遗址可能是题干描述的遗迹,符合题意;。A项北京人遗址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2.(2022七上·义乌期中)下列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的是( )A.种植农作物 B.饲养家畜 C.聚落生活 D.打制工具【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主要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农作物种植、家庭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打制工具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ABC三项都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D项打制工具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做题时灵活运用。3.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不符合题意;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的稻谷、骨耜、陶钵、房屋等,共同体现了我国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故选项B符合题意;C.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不符合题意;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相对照,细心比对,抓住题干中的“共同体现”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4.(2022七上·义乌期中)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农业发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 D.生产力水平【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少雨。A项自然环境因素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5.(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B.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C.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D.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A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说法错误,除了稻和粟,中国还是最早种植黍的国家,不符合题意;B项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说法错误,耒耜大多是用木或骨为材料制作,并非由青铜制作,不符合题意;C项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说法错误,黄帝又称为“轩辕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农业。要求识记基础史实。6.(2022七上·义乌期中)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河姆渡黑陶钵B.殷墟甲骨C.商鞅铜方量D.半两钱【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故刻有文字的甲骨可以佐证商朝历史。ACD三项和商朝历史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殷墟甲骨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甲骨文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7.(2022七上·义乌期中)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维护了周的统治,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周的分封制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祸根。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分封制的实行是题干局面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具备基础的识记及理解能力。8.(2022七上·义乌期中)《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夏、商灭亡共同原因是( )A.洪水泛滥 B.战乱频繁 C.分封诸侯 D.丧失民心【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题干引文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最终导致了夏朝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导致了商朝灭亡;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ABC三项都不是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丧失民心是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的相关史实。9.(2022七上·义乌期中)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A.陶器 B.青铜器 C.活字字模 D.瓷器【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反映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水平。A项陶器、瓷器与浇注金属液体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青铜器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C项活字字模在宋朝出现,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制造技术。掌握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影响。10.(2022七上·义乌期中)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④争霸战争具有双重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自行其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诸侯,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①③④说法正确。春秋诸侯争霸的目的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而不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故②说法错误。C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1.(2020七上·吴兴期中)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反映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由“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兼并战争不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纷争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知道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12.(2022七上·义乌期中)读下图《战国七雄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燕、齐、楚、秦C.齐、楚、秦、燕 D.燕、齐、秦、楚【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①齐国主要在山东北部,都临淄,经济实力最强;②楚国地域最广大,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大部,以及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一部分,最强盛的时候包括长江中下游和河南陕西的一部分;③秦国军事实力最强,后来统一中国,主要关中地区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一代,都城在咸阳;④燕国较弱,大体在河北的北部和辽宁南部一带,都城蓟。AB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齐、楚、秦、燕分别是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识记燕、齐、楚、秦的地理位置是解题的关键。13.(2022七上·义乌期中)“高擎其平民主义的大旗,抨击儒家捍卫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兼爱、非攻发出普通大众的愿望,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平民阶层的需求。”材料中的这些主张来自(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高擎其平民主义的大旗,抨击儒家捍卫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兼爱非攻发出普通大众的愿望,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平民阶层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段材料和墨子有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项墨子和题干材料中的主张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中的主张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墨子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4.(2022七上·义乌期中)“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克服不足。”这句话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C.当“仁”不让 D.“因材施教”【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反映了孔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体现的是因材施教。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因材施教”是题干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5.(2022七上·义乌期中)以下示意图中①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社会动荡与变革C.北方民族大交融 D.繁荣开放的时代【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地盘和人口连年征战,同时一些诸侯国进行社会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以求在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与变革。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夏朝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社会动荡与变革示意图中①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C项北方民族大交融与魏晋南北朝符合,不符合题意;D项繁荣开放的时代符合唐宋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图片能力。16.(2022七上·义乌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郡县制。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符合题意;C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和分析题干的能力。17.(2022七上·义乌期中)归纳概括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下图是学习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中,常见的图示归纳。那么下面三个图示集中反映了哪一个中心主题(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和文字,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其目的是巩固国家的统一。AB两项和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加速国家统一进程错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加速国家统一进程”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巩固国家统一是题干三个图示集中反映的中心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18.(2022七上·义乌期中)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据题干“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C项三公九卿制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中央集权制是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所指的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9.(2022七上·义乌期中)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价值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趾,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秦朝法律还规定,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说明( )A.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 B.秦朝注重社会治安的管理C.秦朝重视家族邻里的团结 D.秦朝时团体犯罪现象普遍【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人共同盗窃,赃物价值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趾,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秦朝法律还规定,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A项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含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秦简的一段文字记载为切入点,考查秦的暴政的有关史实。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其后果。20.(2022七上·义乌期中)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A.秦朝统治者向项羽投降 B.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C.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D.巨鹿之战秦军主力大败【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是秦朝灭亡的标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题,共10分)21.(2022七上·义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将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格补充完整。A. B. C. (2)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根据材料说说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4)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谈谈这场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新兴地主;商鞅(2)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敢于变法,不墨守成规;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战争频繁,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进行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效果最显著。(2)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4)本题实验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敢于变法,不墨守成规;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新兴地主;商鞅。(2)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敢于变法,不墨守成规;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 / 1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卷 2022.11 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七上·义乌期中)在历次发掘中,共发现分属四十多个男女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十多万件石器和石片,还有灰烬层厚达6米的用火遗迹。该遗迹可能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商代殷墟2.(2022七上·义乌期中)下列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的是( )A.种植农作物 B.饲养家畜 C.聚落生活 D.打制工具3.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我国( )A.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B.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C.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 D.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4.(2022七上·义乌期中)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农业发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 D.生产力水平5.(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B.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C.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D.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6.(2022七上·义乌期中)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河姆渡黑陶钵B.殷墟甲骨C.商鞅铜方量D.半两钱7.(2022七上·义乌期中)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8.(2022七上·义乌期中)《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夏、商灭亡共同原因是( )A.洪水泛滥 B.战乱频繁 C.分封诸侯 D.丧失民心9.(2022七上·义乌期中)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A.陶器 B.青铜器 C.活字字模 D.瓷器10.(2022七上·义乌期中)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④争霸战争具有双重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2020七上·吴兴期中)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12.(2022七上·义乌期中)读下图《战国七雄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燕、齐、楚、秦C.齐、楚、秦、燕 D.燕、齐、秦、楚13.(2022七上·义乌期中)“高擎其平民主义的大旗,抨击儒家捍卫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兼爱、非攻发出普通大众的愿望,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平民阶层的需求。”材料中的这些主张来自(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14.(2022七上·义乌期中)“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克服不足。”这句话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C.当“仁”不让 D.“因材施教”15.(2022七上·义乌期中)以下示意图中①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社会动荡与变革C.北方民族大交融 D.繁荣开放的时代16.(2022七上·义乌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17.(2022七上·义乌期中)归纳概括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下图是学习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中,常见的图示归纳。那么下面三个图示集中反映了哪一个中心主题(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18.(2022七上·义乌期中)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央集权制19.(2022七上·义乌期中)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价值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趾,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秦朝法律还规定,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说明( )A.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 B.秦朝注重社会治安的管理C.秦朝重视家族邻里的团结 D.秦朝时团体犯罪现象普遍20.(2022七上·义乌期中)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A.秦朝统治者向项羽投降 B.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C.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D.巨鹿之战秦军主力大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题,共10分)21.(2022七上·义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将下面示意图中的空格补充完整。A. B. C. (2)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根据材料说说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4)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谈谈这场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项北京人遗址可能是题干描述的遗迹,符合题意;。A项北京人遗址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2.【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主要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农作物种植、家庭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打制工具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ABC三项都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D项打制工具不属于半坡与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方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做题时灵活运用。3.【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A. 原始社会晚期的农业 ,不符合题意;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显示的是原始人类的稻谷、骨耜、陶钵、房屋等,共同体现了我国人类早期的定居生活,故选项B符合题意;C. 建筑与工艺技术起源,不符合题意;D. 中华悠久的文明进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即图片相对照,细心比对,抓住题干中的“共同体现”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4.【答案】A【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少雨。A项自然环境因素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A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说法错误,除了稻和粟,中国还是最早种植黍的国家,不符合题意;B项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说法错误,耒耜大多是用木或骨为材料制作,并非由青铜制作,不符合题意;C项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说法错误,黄帝又称为“轩辕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农业。要求识记基础史实。6.【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故刻有文字的甲骨可以佐证商朝历史。ACD三项和商朝历史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殷墟甲骨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甲骨文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7.【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维护了周的统治,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周的分封制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祸根。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分封制的实行是题干局面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具备基础的识记及理解能力。8.【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题干引文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丧失民心。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最终导致了夏朝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导致了商朝灭亡;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ABC三项都不是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丧失民心是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的相关史实。9.【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反映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水平。A项陶器、瓷器与浇注金属液体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青铜器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C项活字字模在宋朝出现,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制造技术。掌握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影响。10.【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自行其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诸侯,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①③④说法正确。春秋诸侯争霸的目的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而不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故②说法错误。C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1.【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反映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由“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兼并战争不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纷争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知道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12.【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①齐国主要在山东北部,都临淄,经济实力最强;②楚国地域最广大,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大部,以及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一部分,最强盛的时候包括长江中下游和河南陕西的一部分;③秦国军事实力最强,后来统一中国,主要关中地区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一代,都城在咸阳;④燕国较弱,大体在河北的北部和辽宁南部一带,都城蓟。AB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齐、楚、秦、燕分别是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识记燕、齐、楚、秦的地理位置是解题的关键。13.【答案】A【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高擎其平民主义的大旗,抨击儒家捍卫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兼爱非攻发出普通大众的愿望,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平民阶层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段材料和墨子有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项墨子和题干材料中的主张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中的主张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墨子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4.【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反映了孔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体现的是因材施教。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因材施教”是题干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5.【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地盘和人口连年征战,同时一些诸侯国进行社会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以求在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与变革。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夏朝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社会动荡与变革示意图中①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C项北方民族大交融与魏晋南北朝符合,不符合题意;D项繁荣开放的时代符合唐宋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图片能力。16.【答案】B【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郡县制。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符合题意;C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和分析题干的能力。17.【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和文字,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其目的是巩固国家的统一。AB两项和题干图示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加速国家统一进程错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加速国家统一进程”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巩固国家统一是题干三个图示集中反映的中心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18.【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据题干“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C项三公九卿制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中央集权制是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所指的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9.【答案】A【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人共同盗窃,赃物价值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趾,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秦朝法律还规定,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A项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含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秦简的一段文字记载为切入点,考查秦的暴政的有关史实。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其后果。20.【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是秦朝灭亡的标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21.【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新兴地主;商鞅(2)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敢于变法,不墨守成规;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战争频繁,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进行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效果最显著。(2)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是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4)本题实验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敢于变法,不墨守成规;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新兴地主;商鞅。(2)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敢于变法,不墨守成规;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卷 2022.11 21(学生版).docx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卷 2022.11 21(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