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等多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等多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等多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2七上·余杭月考)“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2022七上·余杭月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 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 鱼鸟纹彩壶 马家窑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
A.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B.会制作陶器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会农业种植
3.(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面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___________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3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的农耕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2022七上·余杭月考)“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圣人作,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材料体现的是(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2022七上·余杭月考)《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芈月的姐姐在前往秦国的途中生病了,芈月拿着药方去买药,结果没有人看得懂药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看懂楚文的人,但是不敢配药给芈月,因为药材的剂量不对。”秦统一后,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哪些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  )
①秦始皇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始皇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6.(2022七上·余杭月考)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  )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3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前124年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7.(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县制创立,控制基层 B.学派林立,繁荣学术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削藩推行,消除叛乱
8.(2022七上·余杭月考)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9.(2022七上·余杭月考)对如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0.(2022七上·余杭月考)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2022七上·余杭月考)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12.(2022七上·余杭月考)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A.《本草纲目》——华佗——中医名著
B.《兰亭序》——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
C.《资治通鉴》——司马光——纪传体通史巨著
D.《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3.(2022七上·余杭月考)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B.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D.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14.(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图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A.防御匈奴南扰 B.削弱王国势力
C.消除黄河水患 D.加强南北交通
15.(2022七上·余杭月考)许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文学艺术空前发达 B.学术思想非常活跃
C.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D.各诸侯国斗争激烈
二、材料解析题
16.(2022七上·余杭月考)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3)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此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17.(2022七上·余杭月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的工程】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繁荣的思想】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先进的医药】
材料三: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文化的传承】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工程?根据材料概括此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所学指出,张仲景撰写的哪部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什么理论?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会种植庄稼,材料没有体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②④错误。
A项①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出土文物“猪纹陶钵”“鱼鸟纹彩壶”“舞蹈纹彩陶盆”可知,这些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都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具有朴素审美观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幅文物图片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史前社会历史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明确原始居民的朴素审美观念的发展。
3.【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ABC三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题干图片中该单元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4.【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可知,该学派主张节俭,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家的思想。
A项墨家思想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儒家、道家以及法家均没有节俭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墨家的思想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的主旨得出反映了节俭的思想,然后结合墨家思想主张解答。
5.【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不只是在局部地区。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表述正确。③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④秦统一后,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表述正确。
C项②④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秦朝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
6.【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的大事年表表明汉武帝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儒学人才培养;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ABC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重视儒学人才培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汉武帝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7.【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与文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央集权,创新制度是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题干图片与文字。
8.【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可知:中央辖郡15个,封国辖郡39个;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这就表明了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A项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是题干图片反映的社会问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西汉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西汉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9.【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BC三项理解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理解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具备读图表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西汉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D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我国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要求具备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在这条路线上。
ACD三项都能说明题干结论,不符合题意;
B项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不能说明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丝绸之路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12.【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强调了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项《本草纲目》——华佗——中医名著搭配不正确, 华佗是东汉时的名医,他医术高明,擅长治疗各种病症,他尤其精于外科,并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还编写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操叫做”五禽戏“;《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不符合题意;
B项《兰亭序》——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搭配不正确,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不符合题意;
C项《资治通鉴》——司马光——纪传体通史巨著搭配不正确,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符合题意;
D项《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搭配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人物与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13.【答案】B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经济、政治等实施有效统治,保护过往商旅,这说明了西域都护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西域都护设置说明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开发和管理西北,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CD三项因果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因果搭配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设西域都护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得出,图片所示工程是秦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用来抵御匈奴族的侵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A项防御匈奴南扰是题干图片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秦长城修建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万里长城的修建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秦长城的主要功能。
15.【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退避三舍”出自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出自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围魏救赵”出自桂陵之战;“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这些战役反映的是时代特点是各诸侯国斗争激烈。
AB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各诸侯国斗争激烈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6.【答案】(1)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2)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据“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郡县制的推行,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这一政策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17.【答案】(1)工程:都江堰。
影响:解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局面:百家争鸣;学派:法家。
(3)著作:《伤寒杂病论》。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态度: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百家争鸣;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有利于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学说为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1)工程:都江堰。影响:解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局面:百家争鸣;学派:法家。
(3)著作:《伤寒杂病论》。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态度: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百家争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百家争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等多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2七上·余杭月考)“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①③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会种植庄稼,材料没有体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②④错误。
A项①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2七上·余杭月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 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 鱼鸟纹彩壶 马家窑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
A.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B.会制作陶器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会农业种植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出土文物“猪纹陶钵”“鱼鸟纹彩壶”“舞蹈纹彩陶盆”可知,这些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都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具有朴素审美观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幅文物图片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史前社会历史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明确原始居民的朴素审美观念的发展。
3.(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面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___________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3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的农耕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ABC三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题干图片中该单元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4.(2022七上·余杭月考)“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圣人作,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材料体现的是(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可知,该学派主张节俭,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家的思想。
A项墨家思想是题干材料体现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儒家、道家以及法家均没有节俭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墨家的思想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的主旨得出反映了节俭的思想,然后结合墨家思想主张解答。
5.(2022七上·余杭月考)《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芈月的姐姐在前往秦国的途中生病了,芈月拿着药方去买药,结果没有人看得懂药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看懂楚文的人,但是不敢配药给芈月,因为药材的剂量不对。”秦统一后,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哪些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  )
①秦始皇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始皇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不只是在局部地区。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表述正确。③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④秦统一后,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表述正确。
C项②④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秦朝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
6.(2022七上·余杭月考)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  )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3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前124年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的大事年表表明汉武帝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儒学人才培养;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ABC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重视儒学人才培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汉武帝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7.(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县制创立,控制基层 B.学派林立,繁荣学术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削藩推行,消除叛乱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与文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中央集权,创新制度是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题干图片与文字。
8.(2022七上·余杭月考)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可知:中央辖郡15个,封国辖郡39个;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这就表明了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A项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是题干图片反映的社会问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西汉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西汉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9.(2022七上·余杭月考)对如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BC三项理解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理解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具备读图表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2七上·余杭月考)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西汉汉武帝推进了大一统格局,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D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我国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要求具备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七上·余杭月考)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答案】B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在这条路线上。
ACD三项都能说明题干结论,不符合题意;
B项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不能说明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丝绸之路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12.(2022七上·余杭月考)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A.《本草纲目》——华佗——中医名著
B.《兰亭序》——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
C.《资治通鉴》——司马光——纪传体通史巨著
D.《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强调了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项《本草纲目》——华佗——中医名著搭配不正确, 华佗是东汉时的名医,他医术高明,擅长治疗各种病症,他尤其精于外科,并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麻醉剂,还编写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操叫做”五禽戏“;《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不符合题意;
B项《兰亭序》——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搭配不正确,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不符合题意;
C项《资治通鉴》——司马光——纪传体通史巨著搭配不正确,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符合题意;
D项《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搭配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人物与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13.(2022七上·余杭月考)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B.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D.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答案】B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经济、政治等实施有效统治,保护过往商旅,这说明了西域都护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西域都护设置说明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开发和管理西北,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CD三项因果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因果搭配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设西域都护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图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
A.防御匈奴南扰 B.削弱王国势力
C.消除黄河水患 D.加强南北交通
【答案】A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得出,图片所示工程是秦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用来抵御匈奴族的侵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A项防御匈奴南扰是题干图片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秦长城修建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万里长城的修建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秦长城的主要功能。
15.(2022七上·余杭月考)许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文学艺术空前发达 B.学术思想非常活跃
C.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D.各诸侯国斗争激烈
【答案】D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退避三舍”出自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出自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围魏救赵”出自桂陵之战;“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这些战役反映的是时代特点是各诸侯国斗争激烈。
AB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各诸侯国斗争激烈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题
16.(2022七上·余杭月考)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3)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此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2)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据“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郡县制的推行,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这一政策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17.(2022七上·余杭月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的工程】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繁荣的思想】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先进的医药】
材料三: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文化的传承】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工程?根据材料概括此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所学指出,张仲景撰写的哪部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什么理论?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工程:都江堰。
影响:解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局面:百家争鸣;学派:法家。
(3)著作:《伤寒杂病论》。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态度: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百家争鸣;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有利于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学说为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1)工程:都江堰。影响:解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局面:百家争鸣;学派:法家。
(3)著作:《伤寒杂病论》。理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4)态度: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百家争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百家争鸣、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