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富春中学等5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富春中学等5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富春中学等5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
(2022七上·富阳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湖北、辽宁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请同学们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图中代表元谋人位置的是(  )
A.A B.B C.C D.D
2.我们在A遗址参观时看到了右图实物,据此,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②懂得人工取火;
③学会了缝制衣服; ④有了审美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2七上·富阳期中)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即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022七上·富阳期中)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结合所学据此回答第三小题
4.从地理位置上判断,下列哪个遗址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
5.据此推断你认为良渚古人可能的粮食作物应该是:(  )
A.粟 B.稻米 C.玉米 D.马铃薯
6.从良渚古城遗址的个别墓葬中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有(  )
①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②距今约7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③良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④古代良渚人已经有了宗教崇拜的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22七上·富阳期中)下列哪一个现象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 C.打制石器 D.聚落出现
8.(2022七上·富阳期中)《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皇帝制 D.分封制
9.(2022七上·富阳期中)传说中,教人农耕、制作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谁?(  )
A.嫘祖 B.黄帝 C.仓颉 D.炎帝
10.(2022七上·富阳期中)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万物皆有法则,应该顺应自然;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11.(2022七上·富阳期中)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孔子的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维护国君的权威 B.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12.(2022七上·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商朝行政组织能力应该部分归功于文字体系的完善……文字一旦采用,就会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起重大的作用。材料中“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大变革 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14.(2022七上·富阳期中)技术的进步,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属于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则属于青铜时代,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灿烂文明,当时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下面这四幅图片所展示的青铜器中,哪个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15.(2022七上·富阳期中)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禹传位启、国人暴动、盘庚迁殷、牧野之战;
B.禹传位启、盘庚迁殷、国人暴动、牧野之战;
C.禹传位启、国人暴动、盘庚迁殷、牧野之战;
D.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16题10分,17题10分)
16.(2022七上·富阳期中)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姓贵族
鲁 姬姓贵族
燕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西周分封制地图
材料四: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1)结合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四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导致的后果。
17.(2022七上·富阳期中)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弱,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与此同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为什么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请说出出现材料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主张。“商鞅之法”的主要内容中,哪一点最符合材料三中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商鞅之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和山顶洞人及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注意掌握我国远古人类的知识。
1.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遗址所在的位置应该是最南端的D处。
ABC三项和元谋人位置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D代表元谋人位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但不能反映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含②的选项。
C项①③④是从题干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即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使用生产工具的分界标准。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4.B
5.B
6.D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遗址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7000年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
A项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符合题意;
C项红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不符合题意;
D项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由此可知它可能种植水稻。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稻米可能是良渚古人种植的粮食作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从良渚古城遗址的个别墓葬中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古代良渚人已经有了宗教崇拜的观念。②距今约7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不能从题干材料推断。
D项①③④可以从题干材料中推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选:B。
ABD三项都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符合题意;
C项打制石器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8.【答案】B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题干“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晚期的禅让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禅让制是“选贤与能”所指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他还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炎帝传说中,教人农耕、制作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炎帝的贡献及学生的世界能力。理解并识记传说中黄帝、炎帝的贡献与发明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题干材料就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A项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1.【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就是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据“商朝”“文字体系的完善”“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起重大的作用”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文字”是指甲骨文。
A项甲骨文是材料中“文字”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主要特征的认识。春秋末年牛耕已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所以春秋战国的主要特征是大变革,故选A。
【点评】掌握春秋战国的主要特征。
1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A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幽王在位时爆发了国人暴动,所以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ABC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对象包括: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1)西周的分封制受封对象有姬性贵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周天子分封的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
(2)将同姓贵族分布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如:京畿周围或边疆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西南边缘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攻。
(3)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
故答案为:(1)对象包括: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史实。
17.【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派别:法家;
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践行: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启示: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战国时期,践行“法治”的改革者是商鞅,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故答案为:(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派别: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践行: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启示: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韩非的主张,商鞅变法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富春中学等5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
(2022七上·富阳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湖北、辽宁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请同学们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图中代表元谋人位置的是(  )
A.A B.B C.C D.D
2.我们在A遗址参观时看到了右图实物,据此,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②懂得人工取火;
③学会了缝制衣服; ④有了审美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D
2.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和山顶洞人及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注意掌握我国远古人类的知识。
1.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遗址所在的位置应该是最南端的D处。
ABC三项和元谋人位置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D代表元谋人位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图片是山顶洞人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但不能反映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含②的选项。
C项①③④是从题干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2七上·富阳期中)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即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即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使用生产工具的分界标准。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七上·富阳期中)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结合所学据此回答第三小题
4.从地理位置上判断,下列哪个遗址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
5.据此推断你认为良渚古人可能的粮食作物应该是:(  )
A.粟 B.稻米 C.玉米 D.马铃薯
6.从良渚古城遗址的个别墓葬中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有(  )
①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②距今约7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③良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④古代良渚人已经有了宗教崇拜的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4.B
5.B
6.D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良渚遗址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7000年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
A项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应该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符合题意;
C项红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不符合题意;
D项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由此可知它可能种植水稻。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稻米可能是良渚古人种植的粮食作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从良渚古城遗址的个别墓葬中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yu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古代良渚人已经有了宗教崇拜的观念。②距今约7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不能从题干材料推断。
D项①③④可以从题干材料中推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2七上·富阳期中)下列哪一个现象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A.农作物种植 B.家畜饲养 C.打制石器 D.聚落出现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选:B。
ABD三项都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符合题意;
C项打制石器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8.(2022七上·富阳期中)《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皇帝制 D.分封制
【答案】B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题干“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晚期的禅让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禅让制是“选贤与能”所指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相关知识。
9.(2022七上·富阳期中)传说中,教人农耕、制作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的是谁?(  )
A.嫘祖 B.黄帝 C.仓颉 D.炎帝
【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他还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炎帝传说中,教人农耕、制作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炎帝的贡献及学生的世界能力。理解并识记传说中黄帝、炎帝的贡献与发明的相关史实。
10.(2022七上·富阳期中)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万物皆有法则,应该顺应自然;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题干材料就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A项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1.(2022七上·富阳期中)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孔子的这一做法(  )
A.有助于维护国君的权威 B.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就是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12.(2022七上·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商朝行政组织能力应该部分归功于文字体系的完善……文字一旦采用,就会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起重大的作用。材料中“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据“商朝”“文字体系的完善”“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起重大的作用”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文字”是指甲骨文。
A项甲骨文是材料中“文字”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大变革 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主要特征的认识。春秋末年牛耕已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所以春秋战国的主要特征是大变革,故选A。
【点评】掌握春秋战国的主要特征。
14.(2022七上·富阳期中)技术的进步,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属于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则属于青铜时代,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灿烂文明,当时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下面这四幅图片所展示的青铜器中,哪个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A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5.(2022七上·富阳期中)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禹传位启、国人暴动、盘庚迁殷、牧野之战;
B.禹传位启、盘庚迁殷、国人暴动、牧野之战;
C.禹传位启、国人暴动、盘庚迁殷、牧野之战;
D.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幽王在位时爆发了国人暴动,所以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ABC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禹传位启、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两大题,16题10分,17题10分)
16.(2022七上·富阳期中)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姓贵族
鲁 姬姓贵族
燕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西周分封制地图
材料四: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1)结合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四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导致的后果。
【答案】(1)对象包括: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1)西周的分封制受封对象有姬性贵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周天子分封的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
(2)将同姓贵族分布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如:京畿周围或边疆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西南边缘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攻。
(3)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
故答案为:(1)对象包括:周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目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
(2)将同姓贵族分封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巩固西周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3)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等相关史实。
17.(2022七上·富阳期中)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弱,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与此同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为什么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请说出出现材料二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主张。“商鞅之法”的主要内容中,哪一点最符合材料三中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商鞅之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启示?
【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派别:法家;
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践行: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启示: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战国时期,践行“法治”的改革者是商鞅,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故答案为:(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派别: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践行: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启示: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韩非的主张,商鞅变法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