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22七上·余姚期中)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并且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并且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2022七上·余姚期中)某电视台的《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是( )A.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B.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其生活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因此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不符合史实;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御寒、照明等;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ABD三项都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C项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不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2022七上·余姚期中)在四川省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依据材料“13万年”和“两面打制的手斧”可知是旧石器时代。A项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符合题意;B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C项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铁器时代是春秋后期开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人类的生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4.(2022七上·余姚期中)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①③反映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②鱼纹彩陶盆和④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的文化特征。D项①③反映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5.(2022七上·余姚期中)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曾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先民们的文化遗址有(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山顶洞人遗址 ④半坡人遗址 ⑤河姆渡遗址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半坡人遗址遗址都属于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存,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①元谋人遗址在云南;⑤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排除①⑤。B项②③④曾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居民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2022七上·余姚期中)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 )A.戎族 B.鲜卑族 C.蚩尤部落 D.华夏族【答案】D【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是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夏族的形成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以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7.(2022七上·余姚期中)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A.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B.品德高尚,让位给尧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治理水患,造福人类。A项治理水患,造福人类是人们为大禹建陵纪念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项品德高尚,让位给尧和禹不符,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开创禅让制,不符合题意;C项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的是黄帝,不符合题意;D项发明耒耜,教民农耕的是炎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禹治水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与识记大禹的相关史实。8.(2022七上·余姚期中)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天下为公”取代了“天下为家”D.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从题干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的兴亡与世袭制的确立,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9.(2022七上·余姚期中)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歌曲《国家》的歌词:“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词中提到的国家最早出现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国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夏朝。A项夏朝最早出现歌词中提到的国家,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朝的建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朝的建立,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0.(2022七上·余姚期中)考古学家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 )A.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B.国君宫殿规模宏大C.国君与平民平等生活 D.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明显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夏朝政治制度的史实。11.(2022七上·余姚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处应填(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禅让制开始【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A项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这与题中“公元前1046年”不相符,不符合题意;B项盘庚迁殷是在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统治稳定下来,国力昌盛,不符合题意;C项武王伐纣是年代尺中“?”处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D项禅让制开始于尧舜禹时期,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与题中“公元前1046年”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武王伐纣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大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12.(2022七上·余姚期中)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A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扩大了统治范围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2022七上·余姚期中)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劳役,引发人们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统治残暴,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周厉王是西周末期的一位国王,暴虐无道,对人民的行为进行监视,引发了国人暴动。这三位统治都的共同点都是以残暴统治著称。ACD三项不是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不符合题意;B项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应该是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的相同点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能力。知道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是历史是著名的暴君。14.(2022七上·余姚期中)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下列对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推断不正确的是( )A.种类丰富 B.是身份地位的象征C.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 D.数量众多【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王后母亲女将》”说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题干材料中“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表明,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进步,种类丰富,数量众多。ABD三项推断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推断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5.(2022七上·余姚期中)下列诸侯国,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A.秦、晋 B.赵、魏 C.齐、楚 D.韩、燕【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齐国、楚国。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齐、楚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具备分析和识记的能力。16.“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分封诸侯众多,离心离德 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C.霸主尊王攘夷,辅助弱小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因此:ABC表述与题意不符;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17.(2022七上·余姚期中)关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尊王攘夷”C.争霸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D.争霸战争加速了统一进程【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AC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争霸的目的是“尊王攘夷”说法不正确,“尊王攘夷”是争霸的手段,不是争霸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的争霸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8.(2022七上·余姚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A.老子—道家—“无为而治”B.孔子—儒家—“民贵君轻”C.墨子—墨家—“兼爱”“非攻”D.韩非子—法家—“以法治国”【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ACD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孔子—儒家—“民贵君轻”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19.(2022七上·余姚期中)“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墨子代表着下层平民阶级的利益,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其著作《墨子》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节俭思想,这对抑制现代社会的浪费现象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墨子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墨家思想的识记。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20.(2022七上·余姚期中)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骤增,下列变法内容最能体现商鞅“富国强兵”的目的是( )A.编定户口,奖励打仗有功的人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建立县制C.建立县制,编定户口D.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奖励打仗有功的人【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体现了商鞅“富国强兵”的方略。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奖励打仗有功的人最能体现商鞅“富国强兵”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21.(2022七上·余姚期中)下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下列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两形制沿用至今 B.“半两”字体是楷书C.春秋战时各国通用 D.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ABC三项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促进交流巩固统一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2.(2021七上·椒江期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反映了秦巩固统一措施包括( )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④统一文字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②③④选项符合题意。D项②③④是材料反映的秦巩固统一措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23.(2022七上·余姚期中)下列哪两次战役与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有关( )A.牧野之战、长平之战 B.涿鹿之战、巨鹿之战C.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D.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打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自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结果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秦朝灭亡的基础。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长平之战、巨鹿之战与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有关,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以及巨鹿之战的史实,知道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与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有关。24.(2022七上·余姚期中)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无数的成语典故。将下列成语典故反映的相关史实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釜沉舟 ②卧薪尝胆 ③酒池肉林 ④三家分晋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①破釜沉舟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②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③酒池肉林是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④三家分晋出现在战国初年;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①。B项③②④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成语典故反映的相关史实发生的时间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5.(2022七上·余姚期中)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AB两项丞相、太尉分别掌管行政、军事,不符合题意;C项郡守是地方官员,不符合题意;D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26.(2022七上·余姚期中)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秦朝大泽乡②领导者是陈胜、吴广③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④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这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但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了秦朝统治,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的起义军。①②④符合史实。③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①②④认识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27.(2022七上·余姚期中)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A.秦、汉 B.西汉、东汉 C.汉、三国 D.三国、西晋【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存在到公元220年。ACD三项和题干图示年代尺上的括号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西汉、东汉应该分别填入题干图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汉、东汉的建立。熟练掌握西汉、东汉的建立的史实。28.(2022七上·余姚期中)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建议(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④使士人收到社会的普遍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B【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题干“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体现了董仲舒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和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的思想。联系所学,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故①③正确。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是汉武帝重视儒学采取的措施;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是汉武帝推行儒学的影响,不是符合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故②④错误。B项①③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29.(2022七上·余姚期中)南宋诗人陈亮说“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他所称赞的“盛世”出现在( )A.西汉初年 B.西汉中期 C.东汉初年 D.唐朝初年【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AB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东汉初年出现题干所称赞的“盛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30.(2022七上·余姚期中)某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以下关键词:“外戚”“宦官”“黄巾军”。据此可推断该论文的主题是( )A.秦朝统一 B.西汉暴政 C.七王之乱 D.东汉衰败【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的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农民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故据“外戚”“宦官”“黄巾军”推断,该论文的主题是东汉衰败。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东汉衰败是该论文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衰败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史实。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40分)31.(2022七上·余姚期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图1 图2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 蜀志》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1)“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图1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主要代表了我国哪一时期的文明?图2的文物名称是什么?该文物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3)写出材料三所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此工程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分析入选理由。(4)指出“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答案】(1)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甲骨文,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百家争鸣。认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多元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言之有理即可。写一点【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百家争鸣;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1)“轩辕”指的是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2)图1中的文字是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图2的文物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3)由材料三中的“天府”等信息,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百家争鸣。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甲骨文,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百家争鸣。认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多元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甲骨文,司母戊鼎,都江堰,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32.(2022七上·余姚期中)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考古发现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2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种材料二:图3 图4材料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1)材料一的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两地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析春秋时期图3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写出图4这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3)材料三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汉言文景,美矣!”称颂的是哪一治世局面?结合所学,说说“孝文”“孝景”实施了哪些措施来“与民休息”的。(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或已开始了农耕生活)。自然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3)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2点即可)(4)农具(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治政策;耕作技术和方法。(任意两点)【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识读材料一“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图2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种”,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燥少雨、,而南方多阴雨,所以种植的农作物也不相同,北方生活的半坡居民则种植粟,而在南方的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图4农业生产工具是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的速度。(3)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根据“汉言文景,美矣!”联系所学,西汉的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治国措施是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4)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具(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治政策;耕作技术和方法。故答案为:(1)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或已开始了农耕生活)。自然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3)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2点即可)(4)农具(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治政策;耕作技术和方法。(任意两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3.(2022七上·余姚期中)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二:材料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对分封制说NO,各采取了有效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事件 ① ③ ④ ⑤意义 秦始皇措施的意义②;汉武帝的措施,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稳定了北部边疆 共同目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概括“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2)联系所学知识,将材料二表格内容补充完整(对应序号)。(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汉的“大一统”的理解。并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答案】(1)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①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汉武帝派霍去病北击匈奴⑤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统一思想,巩固巩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3)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因此材料一中“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是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王国,从而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束缚了思想;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统一了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西汉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答案为:(1)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①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汉武帝派霍去病北击匈奴;⑤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3)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22七上·余姚期中)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并且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2.(2022七上·余姚期中)某电视台的《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是( )A.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B.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3.(2022七上·余姚期中)在四川省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4.(2022七上·余姚期中)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2022七上·余姚期中)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曾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先民们的文化遗址有(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山顶洞人遗址 ④半坡人遗址 ⑤河姆渡遗址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6.(2022七上·余姚期中)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 )A.戎族 B.鲜卑族 C.蚩尤部落 D.华夏族7.(2022七上·余姚期中)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A.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B.品德高尚,让位给尧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8.(2022七上·余姚期中)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天下为公”取代了“天下为家”D.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9.(2022七上·余姚期中)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歌曲《国家》的歌词:“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词中提到的国家最早出现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10.(2022七上·余姚期中)考古学家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 )A.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B.国君宫殿规模宏大C.国君与平民平等生活 D.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11.(2022七上·余姚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处应填(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禅让制开始12.(2022七上·余姚期中)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13.(2022七上·余姚期中)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14.(2022七上·余姚期中)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下列对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推断不正确的是( )A.种类丰富 B.是身份地位的象征C.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 D.数量众多15.(2022七上·余姚期中)下列诸侯国,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A.秦、晋 B.赵、魏 C.齐、楚 D.韩、燕16.“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分封诸侯众多,离心离德 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C.霸主尊王攘夷,辅助弱小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17.(2022七上·余姚期中)关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尊王攘夷”C.争霸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D.争霸战争加速了统一进程18.(2022七上·余姚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家学派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A.老子—道家—“无为而治”B.孔子—儒家—“民贵君轻”C.墨子—墨家—“兼爱”“非攻”D.韩非子—法家—“以法治国”19.(2022七上·余姚期中)“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20.(2022七上·余姚期中)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骤增,下列变法内容最能体现商鞅“富国强兵”的目的是( )A.编定户口,奖励打仗有功的人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建立县制C.建立县制,编定户口D.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奖励打仗有功的人21.(2022七上·余姚期中)下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下列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两形制沿用至今 B.“半两”字体是楷书C.春秋战时各国通用 D.促进交流巩固统一22.(2021七上·椒江期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反映了秦巩固统一措施包括( )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④统一文字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3.(2022七上·余姚期中)下列哪两次战役与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有关( )A.牧野之战、长平之战 B.涿鹿之战、巨鹿之战C.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D.马陵之战、桂陵之战24.(2022七上·余姚期中)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无数的成语典故。将下列成语典故反映的相关史实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釜沉舟 ②卧薪尝胆 ③酒池肉林 ④三家分晋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25.(2022七上·余姚期中)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26.(2022七上·余姚期中)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秦朝大泽乡②领导者是陈胜、吴广③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④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7.(2022七上·余姚期中)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A.秦、汉 B.西汉、东汉 C.汉、三国 D.三国、西晋28.(2022七上·余姚期中)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建议(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④使士人收到社会的普遍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29.(2022七上·余姚期中)南宋诗人陈亮说“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他所称赞的“盛世”出现在( )A.西汉初年 B.西汉中期 C.东汉初年 D.唐朝初年30.(2022七上·余姚期中)某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以下关键词:“外戚”“宦官”“黄巾军”。据此可推断该论文的主题是( )A.秦朝统一 B.西汉暴政 C.七王之乱 D.东汉衰败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40分)31.(2022七上·余姚期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图1 图2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 蜀志》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1)“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图1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主要代表了我国哪一时期的文明?图2的文物名称是什么?该文物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3)写出材料三所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此工程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分析入选理由。(4)指出“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32.(2022七上·余姚期中)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考古发现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2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种材料二:图3 图4材料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1)材料一的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两地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析春秋时期图3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写出图4这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3)材料三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汉言文景,美矣!”称颂的是哪一治世局面?结合所学,说说“孝文”“孝景”实施了哪些措施来“与民休息”的。(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3.(2022七上·余姚期中)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二:材料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对分封制说NO,各采取了有效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事件 ① ③ ④ ⑤意义 秦始皇措施的意义②;汉武帝的措施,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稳定了北部边疆 共同目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概括“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2)联系所学知识,将材料二表格内容补充完整(对应序号)。(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汉的“大一统”的理解。并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并且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答案】C【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其生活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因此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不符合史实;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御寒、照明等;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ABD三项都可能看到,不符合题意;C项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不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答案】A【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依据材料“13万年”和“两面打制的手斧”可知是旧石器时代。A项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符合题意;B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C项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铁器时代是春秋后期开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人类的生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4.【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①③反映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②鱼纹彩陶盆和④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的文化特征。D项①③反映出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5.【答案】B【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半坡人遗址遗址都属于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存,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①元谋人遗址在云南;⑤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排除①⑤。B项②③④曾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居民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D【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是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夏族的形成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以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7.【答案】A【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治理水患,造福人类。A项治理水患,造福人类是人们为大禹建陵纪念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B项品德高尚,让位给尧和禹不符,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开创禅让制,不符合题意;C项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的是黄帝,不符合题意;D项发明耒耜,教民农耕的是炎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大禹治水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与识记大禹的相关史实。8.【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从题干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的兴亡与世袭制的确立,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9.【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国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夏朝。A项夏朝最早出现歌词中提到的国家,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夏朝的建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朝的建立,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0.【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明显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里头遗址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夏朝政治制度的史实。11.【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A项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这与题中“公元前1046年”不相符,不符合题意;B项盘庚迁殷是在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统治稳定下来,国力昌盛,不符合题意;C项武王伐纣是年代尺中“?”处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D项禅让制开始于尧舜禹时期,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与题中“公元前1046年”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武王伐纣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大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12.【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A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扩大了统治范围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答案】B【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劳役,引发人们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统治残暴,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周厉王是西周末期的一位国王,暴虐无道,对人民的行为进行监视,引发了国人暴动。这三位统治都的共同点都是以残暴统治著称。ACD三项不是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不符合题意;B项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应该是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的相同点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能力。知道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是历史是著名的暴君。14.【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王后母亲女将》”说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题干材料中“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表明,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进步,种类丰富,数量众多。ABD三项推断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推断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5.【答案】C【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齐国、楚国。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齐、楚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具备分析和识记的能力。16.【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因此:ABC表述与题意不符;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17.【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ACD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争霸的目的是“尊王攘夷”说法不正确,“尊王攘夷”是争霸的手段,不是争霸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的争霸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8.【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ACD三项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孔子—儒家—“民贵君轻”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19.【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墨子代表着下层平民阶级的利益,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其著作《墨子》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节俭思想,这对抑制现代社会的浪费现象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墨子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墨家思想的识记。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20.【答案】D【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解析】【分析】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体现了商鞅“富国强兵”的方略。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奖励打仗有功的人最能体现商鞅“富国强兵”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21.【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ABC三项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促进交流巩固统一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2.【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②③④选项符合题意。D项②③④是材料反映的秦巩固统一措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23.【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打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自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让士兵背水一战,结果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秦朝灭亡的基础。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长平之战、巨鹿之战与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有关,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以及巨鹿之战的史实,知道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与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有关。24.【答案】B【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①破釜沉舟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②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③酒池肉林是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④三家分晋出现在战国初年;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①。B项③②④①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成语典故反映的相关史实发生的时间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5.【答案】D【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AB两项丞相、太尉分别掌管行政、军事,不符合题意;C项郡守是地方官员,不符合题意;D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26.【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这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但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了秦朝统治,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的起义军。①②④符合史实。③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①②④认识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27.【答案】B【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存在到公元220年。ACD三项和题干图示年代尺上的括号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西汉、东汉应该分别填入题干图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汉、东汉的建立。熟练掌握西汉、东汉的建立的史实。28.【答案】B【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题干“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体现了董仲舒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和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的思想。联系所学,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故①③正确。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是汉武帝重视儒学采取的措施;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是汉武帝推行儒学的影响,不是符合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故②④错误。B项①③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29.【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AB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东汉初年出现题干所称赞的“盛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30.【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的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农民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故据“外戚”“宦官”“黄巾军”推断,该论文的主题是东汉衰败。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东汉衰败是该论文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衰败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史实。31.【答案】(1)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甲骨文,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百家争鸣。认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多元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言之有理即可。写一点【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百家争鸣;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1)“轩辕”指的是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2)图1中的文字是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图2的文物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3)由材料三中的“天府”等信息,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百家争鸣。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甲骨文,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百家争鸣。认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多元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甲骨文,司母戊鼎,都江堰,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32.【答案】(1)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或已开始了农耕生活)。自然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3)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2点即可)(4)农具(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治政策;耕作技术和方法。(任意两点)【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识读材料一“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图2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种”,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燥少雨、,而南方多阴雨,所以种植的农作物也不相同,北方生活的半坡居民则种植粟,而在南方的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图4农业生产工具是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的速度。(3)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根据“汉言文景,美矣!”联系所学,西汉的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治国措施是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4)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具(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治政策;耕作技术和方法。故答案为:(1)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或已开始了农耕生活)。自然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3)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2点即可)(4)农具(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统治政策;耕作技术和方法。(任意两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3.【答案】(1)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①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汉武帝派霍去病北击匈奴⑤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统一思想,巩固巩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3)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因此材料一中“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是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王国,从而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束缚了思想;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统一了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西汉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答案为:(1)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①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汉武帝派霍去病北击匈奴;⑤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3)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巩固统一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