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挖掘潜能,认识自己——自我认同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高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挖掘潜能,认识自己——自我认同感 教案

资源简介

挖掘潜能,认识自己
——高二自我认同感主题班会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对许多事物还处在一个好奇的阶段,愿意积极尝试,教师能够借此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心态去挖掘潜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由于加上课程的压力,所以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挖掘潜能不是只是不断地尝试,这只是浅尝辄止,而是需要挑选出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即在做减法之后再做加法,人的潜能是永远挖掘不尽的,就像一座永远也挖不尽的金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和挖掘这座金矿,跟学生一起挖掘自身的潜能和自己周围的人际与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授课对象】
高二(2)班学生
【授课时间】
40 分钟
【班会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挖掘潜能和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挖掘潜能和自我反省的习惯。
2、引导学生能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既做减法也做加法,钻研和深入,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潜能。
3、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同感,建立正确的面对困难的心态。
【班会准备】
PPT 课件、小视频、提前分组,随机点名程序。
【班会过程】一、视频导入
1、播放《武林外传》中吕秀才与姬无命关于争论“我是谁”的视频。
2、教师请一两位同学回答如果你是姬无命你会怎么做,而吕秀才又做到了什么。引出本课的主题:挖掘潜能,认识自己。
二、是什么(什么是潜能,什么是认识自己)
(1)借助名家名言帮助理解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 认识自己·具体含义
主动对自己进行反省剖析,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并且全面完整的认知,这个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性格、能力水平、爱好特长,即使是清楚此时此刻自身的心理状态或者身体状况等等,也是认识你自己。
(3) 潜能·具体含义
人的潜能无限,但是需要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素质,一是指人体内蕴藏有亿万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极为丰富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二是指人类千万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的历史积淀和晶化。它既是自然进步的结晶,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淀。
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自然中沉睡的潜能”。
三、做什么(挖掘什么?认识什么?)
(1)认识什么·举例说明
唐山打人案中,陈继志等人那所谓的“保护伞”,无非是腐败沼泽地里的污秽,这些人忘却了自己的职业,忘却了身份,享受着身份带来的福利,却滥用职权,违背司法正义,“非人也”。
认识自己的身份:
学生?子女?课代?寝室长?……我们的身份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也会不同,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做符合身份的事,这是对周围人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鹰从悬崖上飞下来,把一只羊羔抓走了。穴鸟见了,非常羡慕,也想学老鹰的样子,便猛扑到公羊的背上,但脚却被羊毛缠住,怎么也飞不起来。后来,牧人见了,便跑上去把它捉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送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能力:
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和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什么不能做, 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把握自己的能力范围。
某大学大一学生,因自身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又因面子不愿前往心理咨询,如此持续一年,最后在舍友劝说下前往医院,最终确诊中重度抑郁, 休学一年,至今仍对其自身及周围人造成极大消极影响。
学校篮球赛过后,某男生对在比赛时不慎扭伤的脚并不在意,认为自己会好, 然而几天内,扭伤处疼痛难忍,前往医院后发现骨裂,而后一段时间内只能拄拐,对生活造成影响。
认识自己的状态:
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状态,当情绪波动过大或是身体不舒服时,及时处理或
是寻求帮助,不过于勉强自己,有好的状态,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2)挖掘什么·关键词检索
邀请学生按照“认识什么”来举例回答。性格、爱好、能力……
四、啥子用(有什么作用)
(1)挖掘潜能的作用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2.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3.提升挑战的信心和底气4.激发不断去尝试的勇气
(2)认识自己的作用
不受他人意见的裹挟
不因自大自我而妄言
事半功倍地提升自己
踏实坚定地完成目标
五、那咋做咧(怎么挖掘,怎么认识)
(1)挖掘·做减法,试加法
每个人都有些自己会的东西,但是有些事情尝试过后也没给你留下什么价值, 所以需要适时放弃,做减法。
接下来就是挖掘,挖掘有意义的自己会的事情,在你找到的有意义的领域不断钻研,提升这方面能力,尝试去做加法。
(2)认识·以人为镜(活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以人为镜·猜猜他是谁
导师制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猜,背对屏幕,随机抽名字,请小组其他成员担任“镜子”角色,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人,可以是性格、为人处世、平时表现等等,但不能透露座位、寝室、家庭住址、绰号外号等信息,违者直接判为失败,限时 90 秒。
(3)对待他人评价的态度
听但不尽信,对于他人评价,既要重视也要理性冷静地去看待,不盲从也不忽视,具体分析内容,从中找到自己可以提升的地方,督促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4)学会自省
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比较来认识自己,这是自省。定期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能够更了解自己的状态。
六、如果你是姬无命……
(1)怎么避开吕秀才的思维陷阱?
我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也是芸芸众生。
我可以是姬无命,也可以是吕秀才,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我”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代号是什么?是表层。但我们的行为逻辑是什么,是内在。因此,若我是当时的姬无命,我的目标是杀掉这个人,那就应该杀掉他,这与我的名字无关, 与所谓代号无关,甚至与我要杀的这个人叫什么无关。
七、哲学三问
八、情境演练
饿到昏天黑地的旅人,终于回到了家,可惜家里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只有桌上一块只有拳头大小的面包,他心想……
想法 1:只有这么一点吃的,根本吃不饱啊……(消极) 想法 2:幸好还有点吃的,太好了!(乐观)
为什么积极更好?
根本吃不饱——吃了这点也没用——郁郁寡欢 还好有吃的 —— 解决燃眉之急 —— 精神振奋
精神振奋之后,更挖掘出旅人的潜能,最终成功撑到了第二天,等到了打猎归来的同伴,可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情绪 ABC 理论:
情绪 ABC 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 A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 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 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 C1 和 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 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 和 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 和 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 ABC 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 理论中:A 表示诱发性事件,B 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