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河流特征,归纳地形对河流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读图分析,提高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状况──地形和河流,他们是如何分布以及如何相互影响的。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边听边看亚洲地形图,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亚洲的地形特点。一、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1、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师:还记得如何判断分层设色地形图吗?基本上是随着颜色的加深,海拔升高。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蓝色表示海洋。读图6.8“亚洲的地形图”,根据以往讲过的知识,自己分析,从一幅平面图上,你能看到什么?说得越多越好。师: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二: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归纳和描述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2. 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大致比例。 3. 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状况。活动1:我们从图中的陆海深表中得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读图找到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和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并计算两者相对高度。活动2:一组同学沿东经80°,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从东向西做旅行。并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参考:(1)东经80°经过了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中间高,南北低。(2)北纬30°经过了平原、高原、山脉地区,东西较低,中间高。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及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亚洲主要地形区活动3:读图指出亚洲主要地形区,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用深褐色表示,海拔大致在3000米以上,它们位于亚洲的中部地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南部,它们的颜色由深黄到浅黄,说明它们的海拔在1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部,颜色表明他的海拔大致在1000~3000米。3、亚洲主要河流及特点教师布置任务:(1)回想亚洲的地势有何特征。思考河流流向受什么因素影响。(2)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3)总结亚洲河流特点参考:长江、黄河位于亚洲东部,因此自西向东流;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因此它们自南向北流;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因此它们自北向南流。(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教师总结: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受地形、面积广大等因素影响,亚洲长河众多,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板书设计】第二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3.主要河流: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特点:由中间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教学反思】本节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从地形、气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分析自然特征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学完亚洲的这些自然特征之后,再去认识其他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仿真演练。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能够独立分析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