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册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采集者;新石器时代——生产者
2.原始社会的特点(略,见图)
3.原始社会的社会管理: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4.原始社会的解体: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土地私有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加剧贫富分化。
(二)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的特点(略,见图)
2.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先有阶级后有国家)
3.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
(三)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特点(略,见图)
2.封建社会的社会管理
(1)经济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的基础
①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
(2)政治压迫: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
(3)思想控制: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四)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略,见图)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②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人、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
(2)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地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4)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五)四种社会形态的对比
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原始社会 石器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平等互助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人与自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 金属工具(铜器)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与奴隶主
封建社会 铁器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农民与地主
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注意: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进步性: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局限性: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未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十月革命的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三次飞跃:
第一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二次: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现实)的伟大跨越
第三次: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决定了它们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帝国主义不许走)。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势力不愿走)。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
1.指导思想:马列主义
2.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
3.主心骨:中国共产党
4.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5.革命历程: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
6.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两大基本武器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7.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两者联系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②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9.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
区别:①领导权, 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决定性意义);
②革命前途,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③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不是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辞旧: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③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④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⑤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迎新:①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②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对外:①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②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③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过渡时期开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社会)
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总)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崭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伟大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科技等均取得显著发展。
4.意义:①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2.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2。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
1992年,从东北到西南开放一系列沿边城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第二阶段(逐步深化)1992~2013。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3.第三阶段(全面深化)2013~至今。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3,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
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三、改革开放的原因
1.意义
(1)改变了“三个面貌”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实现了“三大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启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发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提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 时间 代表人物 主题 核心内容 贡献
邓小平 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工作重点转移、基本路线、三步走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先进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 以后 胡锦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主义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 以来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容:领导核心、基本路线、根本任务、五位一体总部局、目的(见课本P38)。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特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具体制度。
原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原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走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1.地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内涵
①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意义
①对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对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中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主要矛盾(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为什么)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3.变与不变及其要求(怎么办)
(1)一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两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两个不变的要求:①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②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③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路线P45)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1.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个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风险挑战。
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重要性/意义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4.中国梦的特点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顽强生命力。
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四个伟大”的关系
①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②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如何实现“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青年如何实现中国梦?)
为什么——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怎么做——广大青年:①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②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③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1.思想来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背景:
①国际背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②国内背景: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正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③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正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④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金钥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十个明确”(思想层面)
(1)内容:
①领导力量: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②目标任务: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主要矛盾: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发展布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⑤发展动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⑥法制保障: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⑦战略重点: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⑧国防保障: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⑨国际环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⑩政治保障: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2)地位:
“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2.“十四个坚持”(实践层面)
(1)内容: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口诀:“党管一切人民心,深改新念民作主,依法治国价值辅,民生共生总安全,军队统一共同体,从严治党来托底。”)
(2)地位:
“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