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下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前置作业 学案 教材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生:四大地理区域。
展示本节课的课程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生: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中国地理差异显著
自然差异:气温、降水、地势、土壤、河流等
1、地理差异:
人文差异:农业、工业、交通、饮食、衣着等
2、秦岭——淮河一线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地理区域
2、分界线及划分依据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八上和八下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对上学期内容的总结,也开启了这个学期的内容。其中中国地理差异的体现和南北差异是上学期学过的,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新内容。下学期分别是学习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所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
的划分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