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和我国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的重要性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必要性以及我国的农业基地建设。难点:理解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请将以下地理名词填入我国农业分布示意图中我国农业发展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新课讲授:合作探究三:农业基地建设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气候、水热条件及河湖等。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国家政策、技术等因素(2)活动探究1: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①出示图片,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请选择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西北部山坡较陡,适宜发展________业。中部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发展_________业。东南部河湖密布,水流平缓,适宜发展_______业。②说说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讨论回答: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活动探究2: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例① A为城市中心区,B为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B、C两地农民面临两种选择:①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②种植水稻、小麦、玉米。B地应选择哪一项?C地应选择哪一项?为什么?B地选择①;原因:距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方便。C地选择②;原因:离城市远,交通不便,位于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例②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很多地区林业、牧业比例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例③ 一九七三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的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三百公斤提高到五百公斤以上。这之后,他最新研究的“超级稻”又实现每亩七百公斤以上的一期目标,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攻关的二期目标为亩产八百公斤,计划二00五年前实现。2、建设农业生产基地(1)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在自然条件良好、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规划出若干农产品主产区。(2)我国的农业基地: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华北平原、淮北、新疆为商品棉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3)商品粮基地我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我国自然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建成了九大商品粮基地,请选取任一生产基地,说说其建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合作探究四:走科技兴农之路1、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读图,说说我国大豆、谷物进口量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简要分析其原因。①变化趋势:不断上升②原因: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 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快速变化,加大我国农产品的供需矛盾。2、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3)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点突破:理解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生态农业——基塘生产出示“基塘生产”演示图,讲解其生产过程。意义: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2、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以及当地自然条件下的供水能力,为有效利用天空降雨和灌溉水来达到农作物最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3、科技农业科技农业则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的技术体系,目的是为了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课堂练习:1. 某山区由于长期的风沙和流水的侵蚀,农作物产量很低,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考虑,该地区农业应发展( )A.种植业 B.水产业 C.畜牧业 D.渔业2. 城市郊区农业主要种植花卉、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市场需求 C.农业技术装备 D.农民文化技术水平3.下列农业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A.陡坡上开垦荒地 B.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在耕地上建设开发区,发展经济 D.西双版纳焚林开荒4.使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向北扩展到黑龙江的主要原因是( )A黑龙江土壤肥沃 B水热条件优越C水源充足 D水稻耐寒品种培育成功5.我国农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C、开垦荒地 D、退耕还湖6.右图是某城区示意图,据图回答:(1)该图所示的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水稻、油菜产区。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可能位于(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C.湖北省 D.青海省(2)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郊区的农民逐渐由种粮改为种菜,形成了A、B、C、D四处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C地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利用卖不出去的残菜、老叶发展养猪业,利用猪粪肥田,使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其他三地。请说明C地这种生产效益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1-5CBBDB 6.(1)C (2)靠近消费市场 (3)循环利用生态养殖)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第二部分——“农业基地建设”和在“走科技兴农之路”,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业布置:1.家住农村的同学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科技带来的变化;家住城市的同学去农贸市场或生鲜超市,调查了解农业科技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2.完成《练习册》中本节相关习题。【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三、农业基地建设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条件:(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2.农产品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棉产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四、走科技兴农之路1、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2、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说一说、记一记、议一议、看一看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保护耕地的责任感。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综合素,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A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