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经济与社会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9)经济与社会知识点

资源简介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
第一单元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第一框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 、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 一 )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
1.物质资料生产
( 1) 地位: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构成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3) 各要素的地位:
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 生产资料所有制
( 1) 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 作用: 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 同一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 1) 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要求
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 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 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组成成分: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1) 国有经济含义: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 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 的公有制形 式 。
(2) 集体经济含义: 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3) 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 国有资本 、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 、相互融合的经济形式。 (注意是公和非公的混合)
2.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
( 1) 必要性即地位: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是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基础。
(2) 重要性即意义
①为国家建议、国防安全 、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物质制度的基础 。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 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现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不同的 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领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 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①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则。
②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 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 整体质量。
②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 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二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注意: 多种指的是公有和非公有共同发展 ,所以首先学习非公有 ,紧接着就要学多种所有)
( 一 ) 非公有制经济
1.组成成分:
2.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必要性和重要性)
( 1) 最根本的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 不充分。
(2) 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注意: 社会主义经济特指公有 制经济)
(3) 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 量 、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 、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 得益彰 、共同发展 ,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更不 能搞私有化。
2.为什么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
第二框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 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一)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1) 从生产力的角度: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
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
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 做优 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2) 从国有经济地位的角度: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 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 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巧记指导:思考逻辑: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就是支配地位,如何增强支配地位,就要推进国有经济向关 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哪些是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了解即可) 识记:发展壮 大国有经济,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经济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 领域集中。)
(3) 从资本运行的角度: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 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2) 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 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二)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为什么?
(1)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 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毫不动摇鼓 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如何做?
(1) 国家角度:
①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②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③要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④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⑤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2) 企业角度
企业角度: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 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补充拓展:企业自身的经营措施: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
(3) 个人角度
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回报社会、积极 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框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 一 ) 市场调节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
( 1)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 源又是相对有限的。
(2) 在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 ,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 少。
(3) 为了更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 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 1)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
(2)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
3.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 1)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分配,主要通过价格、供求 、竞争等机制来 调节。
(2) 市场机制就像一只 “看不见的手” , 引导和调节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补充: 在市场中 ,商品价格与供给 ,需求之间一般存在以下关系
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 商品供求平衡。 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减少产量,消费者增加需求; 商品供求平衡。
4.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 1) 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 ,调节 人 、财 、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中去 。 (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 合理配置 (2) 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 劣汰 。--优化配置
结论: 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过渡:但要使市场机制良好运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 代化市场体系。
(二) 市场体系
1.概念:
( 1) 类型: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等)。
(2) 基本要素: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 这些市场相 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原因:
( 1)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3.建设什么样的市场体系? ( 目标)
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菅、公平竟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 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 換的现代市场体系; 提高资源配置资源效率和公平性。
4.怎样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措施)
(1)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①市场竞争制度: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加强和 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②社会征信体系: 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③市场化退出机制: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 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
(2) 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①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 ,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②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 。政府定价要提高
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补充:
过渡: 市场是有效的,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且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三) 市场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②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 ③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否则就不能保障国家安全、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
( 1) 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 ,为了自身不正当利益和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者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公 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
(2) 盲目性 , 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时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 因而其决策必然带有一 定的盲目性。
(3) 滞后性 , 由于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往往具有 滞后性。
3.市场调节失灵的危害
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结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性。
过渡:所以就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来弥补不足。
第二框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分。
2. 基本特征
(1) 重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最大优势。
(2) 显著优势: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 优势。
(3) 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 共享发展成果。
(4) 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三) 科学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
1. 地位: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2. 含义: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控制。(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3.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 支平衡。
4. 主要任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 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补充:
经济总量平衡指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上保持平衡。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包括国内 生产和进口)
社会总需求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实际形成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包括内 需和外需,即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
5.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 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
6.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1) 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政策,通进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可选
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补充:
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比如税收、税率、国债、转移性 支付等。
要理解财政政策,需要理解财政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 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增发国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 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 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经济。
比如:货币发行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贷款等。
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逆回购等。
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有价证券等的公开买卖,吞吐基础货币以控制金融市场,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
4.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 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5.中央银行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提供的贷款,也叫“再贷款”。
(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框 坚持新发展理念
( 一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内涵
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 目 的和归宿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
2.要求
( 1)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为民)
(2) 发展依靠人民 ,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 创精神 ,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 (靠民)
(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 祉 ,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 (惠民)
3.原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 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 贯彻新发展理念
1.原因
( 1) 时代需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新时代需要 新发展理念 。 (实践决定理念,理念引导实践)
(2) 国情需要: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 优势 ,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必须牢固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 。 (主要矛盾)
2. 内涵
( 1) 创新发展
解决问题: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地位/原因: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求: 位置: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内容: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才: 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 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 (科教兴国战略)
(2) 协调发展
解决问题: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不平衡表现在城乡、 区域、产业、行业等发展不平衡)
地位/原因: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求: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 绿色发展
解决问题: 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地位/原因: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要求: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 开放发展
解决问题: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地位/原因: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求: 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 共享发展
解决问题: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地位/原因: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要求: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新发展理念的地位和内在关系
( 1) 地位: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 内在联系: 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 、相互促进 ,是具有内在 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 ,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一 ) 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必要性: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产 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不均衡)
补充: 经济发展方式 (书本 39 页相关链接)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进步的具体路径。
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是单一 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从总需求方面看,消费 、投资、出 口是拉动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总供给方面看,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 投入数量,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效率和推动技术讲步。经济发展方式并非成不变,要根据发展 理念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转变经济发展路径。
如何转: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集投资 、 出 口拉动向 依靠消费、投资、 出 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转变, 由主要依我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2.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 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 大的物质基础。
(二)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1.含义 :
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 (生产 、交换 、分配、消费) 、各个层面 (宏观、 中 观 、微观) 、各个领域 (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 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 机整体 。
2. 内容: ( 7 个 :6 个体系+ 1 个体制)
( 1)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创新)
(2) 统-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共享)
(4)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协调)
(5)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
(6)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开放)
(7)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要求:
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 ,要更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
1.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 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 1) 建设创新引领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①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 化。
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原 因 : 实 体 经 济 是 一 国 经 济 的 立 身 之 本 , 国 家 强 盛 的 重 要 支 柱 , 筑 牢 现 代 化 经 济 体 系 的 根 基。
措施: 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补充: A.区分实体经济 (钱生物) 与虚拟经济 (钱生钱)
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 中高端供给。
根本: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 目 的。
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 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 (三去一 降一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降成本、补短板)
具体措施: “三去一 降一补”——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降成本、补短板 。 ( 减法 ——减少 无效和低端供给 ,去产能、去库存 、去杠杆 。加法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补短板 ,加快发展 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 。 )
(2) 建设彰显优势 、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①目标:实现区域良性互动 、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 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②措施: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原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要求: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B.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 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幵放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 度 、提高效益方向转変。
要求: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提高现代化经济休系的国际竞争力 。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 续积极推进 “ 一帯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普惠、平衡 、共赢的方向发展。
3. 推动经济发展的总要求
( 1) 理念: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 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3) 主题: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4) 主线: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5) 动力: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6) 目 的 :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 目 的
(7) 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
总结: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示: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知识范围,那么一本书的知识都可以用,材 料有什么就答什么,注意专业术语和时政术语的运用)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3.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5.建设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6.建设体现效率 、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7 建设彰显优势 、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8.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
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开放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 提高效益方向转変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10.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4-10 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7 个方面,这就是内容也是措施)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现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一)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收入分配制度?
1.理论层面: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实践层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这就决 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 分配方式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 1.按劳分配
(1)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 地位: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
(3) 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 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 具体形式:
①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劳动获得的收益。
注意: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不一定全是按劳分配,也有按要素分配。 (5) 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①必要性: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B.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②重要性 (意义):
A.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 会生产的发展。
B.它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 内容
(2) 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 发展。
(三) 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
1.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 租金等。(凭借动产和不动产获得的收入)
3.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教灾款等。
(四) 劳动的重要性及要求
1.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劳动的要求:
①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②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③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五)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措施 (怎么做? )
(1)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 两个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3) 初次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4) 再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强 化税收调节。
(5) 第三次分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6) 分配秩序: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 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 消除贫困:必须坚持消除贫困。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 作,让脱贫基础更加巩固、成效更可持续。
(8) 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第二框 我国的社会保障
( 一) 社会保障的含义
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二)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
1.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 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重要性 (社会保障的作用)
(1)稳定功能: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 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调节功能: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互助功能: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 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式和内容 1.社会保险
(1) 地位: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 含义:它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等集资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 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3) 内容: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1) 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 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2) 含义:它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3) 内容: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
(1) 地位: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2) 含义: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 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3) 目的: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4.社会优抚
(1) 保障对象: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
(2) 方式: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3) 特点: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
(4) 地位:特殊社会保障
5.其他社会保障形式
企业年金: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员工住房福 利等。
社区服务: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 群体为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四) 怎样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1) 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2) 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适度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 适应。
(1)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 下去。
(2) 做法: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权责统一原则: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
(1)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总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 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劳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
【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公有资产占优势不是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有占绝对优势。
3、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
【注】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
4、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5、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焕发国企活力,改变公有资产所有制性质。×
【注】只要控股权在国家或者集体手中,就没有改变公有资产所有制性质,反而可以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
6、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唯一的实现形式。×
【注】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7、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9、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注】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国家性质。
10、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
【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1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指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12、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注】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3、实行“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使农村集体经济变为个体经济。×
【注】“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
14、任何不同所有制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如果没有公有制在里面,则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15、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
【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既有公有制成分,也有非公有制成分。
16、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平等。×
【注】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17、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注】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18、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注】不是国有经济,而是国有企业。
19、所有股份制都是所有制经济。×
【注】只有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是混合制。
2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不再进行任何干预。×
【注】政府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注】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积极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存贷款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
3、消除市场缺陷,保障公平竞争。×
【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不能被消除的,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弥补。
4、政府有效治理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注】政府有效治理对经济发展起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5、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注】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规范裁员行为,有利于增加就业。×
【注】支持企业稳定岗位,会让企业岗位稳定不变;规范裁员行为会让就业人数减少,这都不利于增加就业。国家只能进行宏观调控,不能干预微观经济。只有国家经济发展、分配合理,企业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
7、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有利于增加就业。×
【注】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就业,但转变观念属于思想范畴,并不能从实际上增加就业。从劳动者角度,提高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就业。
8、振兴实体经济需要以虚拟经济为依托,降低成本。×
【注】振兴实体经济需要政府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少对实体经济的税费征收,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9、振兴实体经济需要把提升经济效益作为根本目的。×
【注】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0、发挥诚信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1、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调节滞后性的表现。×
【注】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自发性因逐利而行,盲目性因信息了解不全决策盲目,滞后性因为时间差,事后调节。
12、市场调节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注】一般太过于绝对的选项,错误的概率更高。
1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14、商品和服务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注】商品和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15、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6、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的机制。×
【注】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17、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注】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18、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19、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注】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0、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注】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22、负面清单制度中有禁止性和限制性准入类的分别,不利于政府有效行使经济职能。×
【注】企业性质和行业性质不同,应有所区别,这也更能使政府有效行使经济职能。
23、市场之所以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因为市场能够自发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注】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能自发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1、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党在发展目的问题上的主张。×
【注】发展依靠人民,是对发展动力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是对发展目的的回答。
2、新发展理念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3、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小康是硬道理。×
【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5、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注】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6、开放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7、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注】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8、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可以相互替代。×
【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相互替代。
9、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注】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10、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是要否定过去的一切。×
【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并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否定那些落后的、过时的东西。
1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低速阶段。×
【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2、实体经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注】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13、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注】不能改变,只能完善。
14、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注】农村土地属于集体,农村对土地没有所用权,有使用权。
15、5G技术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注】5G技术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6、5G技术会淘汰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
【注】5G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促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但不会淘汰传统产业。
17、新发展理念是促进我国GDP快速增长的战略策略。×
【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8、新发展理念为破解难题提供了具体方法。×
【注】“提供了具体方法”的表述错误。
19、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2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建设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注】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1、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所有做法。×
【注】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导权。×
【注】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而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导权。
2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以乡带城、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25、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效率第一、质量优先。×
【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
26、共享经济连接供需双方,解决了资源稀缺的问题。×
【注】共享经济解决的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不是资源稀缺的问题。
27、共享经济模式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传统经济模式。×
【注】从现实情况来看,共享经济还属于新兴事物,其创造的价值还未超过传统经济。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1、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注】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
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任意决定的。×
【注】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3、爷爷是退休医生,每月领取养老金,其养老金属于劳动收入。×
【注】爷爷的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不属于劳动收入。
4、叔叔经营超市,其收入主要属于财产性收入。×
【注】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不属于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再分配。×
【注】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
6、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注】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收入差距。
7、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注】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8、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富裕的重要途径。×
【注】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
9、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
【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
11、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经营性收入。×
【注】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
12、承包土地种菜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注】承包土地种菜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13、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注】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它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
14、社会保障有强制性,可以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注】社会保障可以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但社会保障没有强制性。
15、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16、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7、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先经济增长,然后居民收入再增长。×
【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18、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只需要社会保障就可以了。×
【注】居民解决生活困难除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力更生能力。
19、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注】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
20、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注】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21、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注】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2、社会保障只有经济保障。×
【注】社会保障既有经济保障,又有服务保障。
23、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注】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4、社会保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注】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25、社会优抚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注】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26、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注】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27、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只涉及政府的经济利益。×
【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28、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低收入群体,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