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3.2海陆变迁 同步教案(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3.2海陆变迁 同步教案(两课时)

资源简介

3.2海陆变迁(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阅读大陆的漂移图和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4.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分析说明和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5.学会防震、避震,保护自身及他人安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大陆漂移”
复习提问有关“大陆漂移”的相关内容:提出者、内容及证据。
为什么大陆会发生漂移呢?
导入新授:“板块运动”。
新课讲授:
(三)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1)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
合作探究
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大致范围。
欧亚板块:亚欧两洲与北冰洋的一部分
非洲板块:非洲和印度洋、大西洋各一小部分
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大陆与印度洋的大部分
太平洋板块:太平洋的绝大部分北美洲板块:北美洲与北冰洋的一部分
南美洲板块:南美洲与大西洋的一部分
南极洲板块:南极洲与附近的水域
看看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
太平洋板块;
被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包围着。
(2)各在板块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
合作探究:图中A、B两地,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
A地活跃、B地稳定; A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低活跃。 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
板块运动
(1)张裂运动:形成裂谷或海洋
(2)挤压运动:出现高山、岛链或海沟
拓展延伸: “岛链”
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对当时冷战时期苏联、中国等共产国家形成威慑之势,即在太平洋海域的一些岛群部署军事力量,形成扼杀、封锁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圈。当今”岛链“的概念,就是通过岛屿包围并封锁中国的海域,以达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的目的而组成的封锁“链”。
世界两大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
活动
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
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板块做挤压运动。
2.红海在不断扩大,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板块做拉伸运动。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分别是环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活动:看看近几年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危害较大的地震,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度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加以解释。
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多地震。
拓展延伸:视频:地震来时如何避险
课堂练习:
1.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C)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A)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3.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D)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4.下列选项中,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是(A)
A.香港的填海造陆 B.太平洋海啸的爆发
C.珠穆朗玛峰的形成 D.太原西山有贝壳化石的存在
5.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B)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6.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B)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世界上主要的山系和火山地震带;了解了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学会了防震、避震小常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三)板块运动
1.板块构构造学说内容
2.板块运动
3.世界两大山系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量把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川特大地震等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这个部分的活动篇幅比较多,两个活动不但可以进一步向学生印证板块运动的观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更生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2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举出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3.能够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培养科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上海陆变迁的现象及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资料“鱼龙‘游’上了喜马拉雅山”,提出问题:
1.鱼龙“游”上了喜马拉雅山说明了什么?
2.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提示:这个成语是“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广泛比喻事物变化之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进一步的了解沧海桑田是如何变化的。
(一)海陆变迁
1.展示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
陆地变成海洋:喜马拉雅山地区由汪洋大海变为雄伟高峻的山脉;荷兰的围海造田…
海洋变成陆地:我国东部由陆地变为海洋;台湾海峡的形成…
2.思考“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总结:
自然原因有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地壳运动,海底隆起、抬升而形成的)、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东部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而称为汪洋大海)。
人为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引起海陆变化(如荷兰等国家为了拓展生存空间进行的围海造田)。
3.拓展:①你还能举出哪些海陆变化的例子?
②思考解释“黄河三角洲不断生长”和山东荣成海滩不断升高的现象。
过渡: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还会变化吗?
(二)大陆漂移
1.展示非洲、南美洲轮廓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轮廓的凹凸如此吻合?
2.根据课文和资料介绍“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展示魏格纳的图片,介绍他的故事,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画。
内容: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大陆周围是一片大洋。后来,大陆分裂成数块,并缓慢地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这种海陆分布的变化,至今还在极其缓慢地进行着。
意义: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3.证据:指导阅读课文材料,找出有哪些证据能证明非洲和南美洲在古代是一起的:
①拼合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②拼合大陆古生物(海牛、鸵鸟等)的相似性。
4.学以致用:①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又有什么变化?
②南极洲发现煤层说明什么问题?
5.阅读与感悟:从魏格纳的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发现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C.大海也是农田 D.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农田
3.下列海陆变迁中,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的古河流
C.荷兰的围海造田 D.红海的不断扩大。
4.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B人类的填海造陆活动
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D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5.下列现象能够证实海陆变迁的是
A全球的气候异常  B华北平原地下发现丰富的石油
C土地的沙漠化   D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6.下列大洲或大陆轮廓线最吻合的是
A亚洲东岸和北美洲西岸  B北美洲南岸和南美洲北岸
C澳大利亚东岸与南美洲西岸  D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并分析了变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证据,并尝试用这种学说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从魏格纳发现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希望同学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善于观察、努力探究的人。
作业布置:
1. 请同学们课下在网上或生活中,收集更多关于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的资料,整理分析拓宽视野下节课交流。
2.完成《填充图册》和《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不足之处:本节课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时间较多,给予学生活动时间不足。
成因
启示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实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