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学习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认知背景,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关系。3、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难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地球是什么形状?你心目中理想的地球是什么形状?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奔赴中国空间站。下面是神州十一号飞船的相关图片。播放图片,导入:自人类诞生以来,对地球的形状充满好奇并不断探索。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呢?作为现代人都知道,可是在古代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事实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新课讲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历程一:天圆地方说 (直觉臆想)1、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多媒体画面图(课本P3图 “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2、张衡的“浑天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3、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 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乌龟背上。历程二:球形说(景象推测)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月球被地影这注定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历程三:球体(实践)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以上所述都不足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当人类亲自踏上太空,亲眼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时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历程四:卫星照片(科学观测)20世纪中期,人类进入太空。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类终于目睹到地球的全貌,确认地球是球体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小结: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天圆地方---近似球体─球体—地球照片直觉臆想 观察推测 验证实践 科学考察认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文P5页,动画展示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多媒体课件,回答问题:1、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 方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思考: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点拨:根据科学计算得出,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课堂练习咸蛋超人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的家。据此完成3~5题。1.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为( ) A.5.1亿千米 B.6 371千米 C.40 000千米 D.12 742千米2.两个超人很久没有见面,忽然兴起要进行飞行比赛,他们选择了赤道作为比赛线路。你知道他们要飞行的距离吗( )A.400千米 B.4 000千米 C.40 000千米 D.400 000千米3.两个超人在沿赤道飞行的过程中,发现地球污染严重、满目疮痍,他们就兴起给地球做衣服的想法,他们要给地球做的衣服至少得多大呢(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 D.5.1平方千米课堂小结: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正确顺序:①古代直觉臆想“天圆地方”;②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推测是球体或近似球体;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个球体;④人造卫星拍摄照片目睹地球全貌。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月食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地球卫星照片④站得高、看得远⑤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二、地球的大小1.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作业布置:完成《填充图册》和《练习册》相关习题【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设计思路是通过设疑,从直观,感性知识入手,进行总结,然后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提升。本节课德育素材充分,课堂设计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相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应善加引导。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数据分析获得结论的能力有待继续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