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根据聚落的图片及其它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展示图片(小孩拥抱地球)、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导入新课。
乡村和城市
1.聚落类型: 多媒体呈现乡村与城市的对比图片。
(1)乡村聚落的类型:多媒体呈现乡村内部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2)城市聚落的分类:教师补充材料介绍
2.城乡景观的差异:呈现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说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本质差别: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3.不同大洲的乡村景观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城乡聚落各有优缺点。
过渡:聚落的特点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聚落形成的初期。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的有利因素:
假如你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你要带领你的部落去寻找一个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你会选择怎样的地方?展示4幅图片: 沙漠、极地、高山、平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再展示株洲、东营、耶路撒冷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峄城形成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2.聚落的分布:展示图片:平原和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的分布。
3.聚落的形态:展示图片平原和山谷地区聚落的形态。
4.民居建筑与环境:
①学生设计民居:
展示图片: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和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设计理念。
教师对学生分组、 巡回指导和评价
②探究民居建筑与环境:展示竹楼、黄土高原、冰屋民居图片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图片,启发学生探究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家乡——峄城特色民居。
欣赏与感悟: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如蒙古包、四合院、福建土楼、藏族民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展示新闻资料:梁林故居被拆。让学生谈感受。
2.展示北京四合院传统民居在城建过程中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发表看法。
3.展示山西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图片。
4.让学生列举枣庄传统民居和遗址。
教师强调: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见证——物证。人不能忘记历史,忘了历史就会象一棵大树丢了根,无法更好得成长。只有吸收了根的养分,大树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传统聚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护传统文化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知识。
作业布置:
1.课外探究:利用课余时间关注石榴适宜的生长环境。
2.完成学案中本节课时练。
【板书设计】
(
聚落
城市
乡村
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
保护传统聚落
)
【课后反思】
1.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应用图片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辽阳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
不足之处:“聚落的建设和保护”部分,图片、资料较少;对“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