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请用一句话形容万里长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 王武训【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从万里长城看……一 万里长城的修筑——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阅读材料,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是什么?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1 双峰对峙——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匈奴骑兵秦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了河套地区。秦汉之际,匈奴建立强大的军事政权,统一蒙古草原,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建立初期,民贫国困,被迫对匈奴忍辱退让,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连年奉送大批丝绸和粮食。但匈奴仍经常派兵南下,毁坏大片农田。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国力控前强盛。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了河西走廊。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材料,概括秦汉时期汉匈关系的特点,思考汉匈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燕然勒石记功德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班固《燕然山铭》《燕然山铭》石刻昭君出塞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方式、特点及意义?(1)方式:设立郡县;设置特殊机构;羁縻统治方式;(2)特点:设立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3)意义: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利于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推动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②④①③隋朝 581——618唐朝 618——907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2 胡汉难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选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唐东突厥回鹘西突厥吐蕃南诏靺鞨室韦契丹就如何处理突厥问题。贞观年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强调其危害。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是大国胜利者立场。后者把突厥人看成中原百姓一样,具有平等、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人治理突厥人的方式(羁縻),该政策利于管理,能更好地稳固统治。唐太宗李世民选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唐东突厥回鹘西突厥吐蕃南诏靺鞨室韦契丹措施一(东突厥):“战而后和”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托突厥贵族管辖;突厥首领给予官职;善待可汗。羁縻府州:唐朝对民族地方进行间接统治的形式,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天可汗”措施二(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灭亡西突厥北庭都护府唐太宗时期 唐高宗时期 武周政权时期措施三(吐蕃):看图读史:历史事件?最后结局?历史影响?阎立本《步辇图》松赞干布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场景;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吐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历史事件:最后结局:历史影响:唐蕃会盟碑“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措施四(靺鞨):唐玄宗时期,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大海咸海外兴安岭、库页岛南海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P61第2段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唐太宗为什么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唐太宗李世民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P61最后1句3 天下一家——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朝疆域 明朝疆域 清朝疆域ACDB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中书省直辖(腹里)宣政院辖地澎湖巡检司为保证蒙古贵族的利益,元朝实行了民族差别对待政策。——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汉代以后,长城不断得到修建。其中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明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畔,西至甘肃嘉峪关,除河西一段为新筑外,大部分是在原长城的基础上修缮、改扩建而成。全长六千多千米,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台湾蒙古准部噶尔丹叛乱沙俄入侵西藏1662郑收复1684清设府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回部大小和卓叛乱1757平准设盟旗;平回设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1727驻藏大臣乾隆金瓶掣签1682平三藩西南土司割据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强化中央对西南各民族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东南到南包括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西藏青海办事大臣辖区驻藏大臣盛京新疆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黑龙江吉林将军辖区18省:巡抚、总督理藩院:掌管边疆民族事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庆典时,乾隆皇帝在此接见了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班禅先献吉祥、哈达,跪请圣安,乾隆离座亲手扶起,并操藏语问佛安:“长途跋涉,必感辛苦。”班禅答:“远叼圣恩,一路平安。”之后乾隆同班禅携手同登宝座,共同接受蒙古王公、各扈从大臣及外国使节的祝贺。——《承德避暑山庄,一部清朝兴衰荣辱史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帝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康熙帝的这两段话,请想一想,清朝为何不修长城?康熙帝原因:康熙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重要者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的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清朝通过满蒙联姻,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人民为其所用,用民心和百姓的力量去建无形的长城。北魏、北齐、北周﹑辽和金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些少数民族原先在我国北方草原从事游牧、入主中原后相继转向农耕。为了抵挡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南下,保护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们所建的王朝也仿效汉族王朝修建长城。例如,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为了挡蒙古族,即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北部边境大规模修建长城。在长城修建的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远远超过汉族统治的朝代。——《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万里长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伟大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阅读材料,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6分)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二 万里长城的延伸——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西汉丝绸之路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清朝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郑和下西洋、海禁。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士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特点:海外贸易没有成为基本国策;在官府控制下进行;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与海外商业来往时间早;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绵制品和各种土特产;海外贸易未能推动新兴经济部门发展;在某些时期,海外贸易规模比较大。原因:经济上,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阻碍;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政策上,维护朝贡贸易,实行海禁;思想上,夜郎自大。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课堂小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万里长城的修筑——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二 万里长城的延伸——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双峰对峙:秦汉时期2.胡汉难分:隋唐时期3.天下一家:元明清时期从积极对外交往到限制对外交往,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岳飞抗金的事迹,数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人们视岳飞为民族英雄。——《中外历史纲要》上P52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传颂。——《中外历史纲要》上P74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明朝设礼部、鸿胪寺,采取羁縻政策;清朝设理藩院;公元前221年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汉设大鸿胪;北击匈奴礼部与鸿胪寺;管理突厥等地;隋朝与流求交流。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公元220年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唐朝与外国海路交流活跃宋朝海路发达中俄《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维护朝贡体制;【课堂小结2】朝代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册封会盟 和亲联姻 战争秦汉隋唐明清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典客、典属国大鸿胪礼部鸿胪寺南抚夷越设三郡等提督四夷馆理藩院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屯戍政策边疆推行郡县制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北部设都司、卫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册封谯国夫人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册封达赖班禅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吐蕃满蒙联姻北击匈奴攻打匈奴击败突厥平定准噶尔叛乱【课堂小结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