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会尊重他人 教学设计内 容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尊重;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道如何尊重他人;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知道怎样换位思考;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2.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 3.体验平等待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培养关注他人、平等待人、包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换位思考。 教学难点 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教学过程 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勇敢顽强、热爱劳动、尊老爱幼,这些品德一直是社会所提倡的良好公民素质。那么,为了成为合格的小公民,同学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要求自己呢 其实,做合格的小公民,首先要学会的是尊重别人。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会尊重他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开学之后,老师重新安排了同学们的座位。班级中学习最好的张晓亮和成绩差一些的刘明成了同桌,很显然老师的目的是希望刘明向张晓亮学习。新学期第一次数学测验的试卷发下来了,张晓亮考了95 分,他问刘明考了多少分,刘明没有告诉他。课间,刘明出去上厕所、张晓亮偷偷找到刘明的试卷,发现他只考了49 分。等到刘明回到座位之后,张晓亮骄傲地对刘明说:“原来你没及格啊!哈哈······”刘明质问张晓亮:“你凭什么偷看我的试卷?”张晓亮说:“我就是好奇所以看看,这又没什么!”刘明反击道:“我的东西,你凭什么偷看?”你这是小偷行为!” 张晓亮见状反驳说:“你试卷掉出来,我帮你捡起来的时候看到的!不就是49 分吗,你要是觉得害臊,就考高点啊,装什么装?”这时刘明恼羞成怒,抓住张晓亮的衣领就要出手,还好周围的同学及时劝阻,两个人才没有打起来。 同学们思考一下,张晓亮做的对吗? 张晓亮做的不对!他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对于同学们而言,学习成绩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件事情。张晓亮和刘明之间的矛盾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考试成绩,实际上却是因为张晓亮先侵犯了刘明的隐私,然后又用言语伤害了刘明的自尊心,最后导致刘明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反击。 那到底什么是尊重呢?尊重就是尊敬、重视。最基本的表现是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那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呢?这是因为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同学们思考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呢? 第一,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 隐私是我们不愿让他人知道或不便让他人知道的信息。同学们整天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彼此较为熟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经他人允许窥探他人的隐私。 如果张晓亮是有意偷看刘明的成绩,那么他就忽视了刘明不愿意公开成绩的想法。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如果正如张晓亮所说,他是帮忙捡试卷时看到的,那他完全可以悄悄放回去,不当面揭开刘明当时想保留的隐私。 大家来看这张图,图中的小男孩在乱翻别人东西,这就是不尊重别人隐私的表现哦。 第二,在谈话时不伤害别人自尊。自尊不是虚荣,而是期望受到他人、集体、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既是自爱、自我尊重也是不允许别人歧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张晓亮在受到质问时,并没有示弱或道歉,而是说出了针锋相对的话语,伤害了刘明的自尊心。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考试成绩比你高出一大截的同学这样说你,你是否会觉得受到了羞辱呢 像图中人物的对话,两个男孩用成绩来嘲讽对面的男孩,这深深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不能这样哦。 第三,不要用外号、脏话等羞辱别人。外号、脏话都是通过语言来施暴,有时甚至比肢体暴力更加残酷。在我们的班级生活中,总有些同学喜欢给别人起外号,而很多外号都带有讽刺和贬低的意味,可能有些同学习以为常,不认为外号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心理影响。但是,对于有些比较敏感或自尊心比较强的同学而言,许多外号都非常刺耳,给他们带来了持续的心理伤害。 同学们,孟子曾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孔子也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希望同学们能深刻体会到与他人相处的秘诀: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假如别人某些方面不如自己,不要用傲慢和不敬的话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对别人应有的尊重。一个懂得真心尊重别人的人,最终也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