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下册 5.3.2 草原风情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文地理下册 5.3.2 草原风情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3.2 草原风情
【教学目标】
辅助图5-65,描述内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
辅助图5-66,概括内蒙古大草原降水空间变化的特点及其对草原牧草的生长。
阅读教材P59-P60图文资料,概括内蒙古草原文化生活特色: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内蒙古草原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蒙古音乐渲染+朗读《敕勒歌》
师:你有何感受?(学生可以想象感受:草原你的辽阔、畜牧业兴旺、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等动物)。
师:该首民歌展现的是哪一个牧区的风景?(内蒙古大草原)
师:我们今天就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感受蒙古草原风情。
具体讲授新课
认识内蒙古大草原
文字+图片介绍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天然草场草原辽阔而宽广,总面积居全国四大草原之首,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著名的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布察草原、科尔沁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
PPT出示图5-65《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的位置》和图4-2《中国的疆域》
师:请同学们描述内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位置。(提示: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描述
总结:内蒙古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中纬度、北温带。
图片出示2张内蒙古草原东西部不同的草原风景。
师:请说一说三张草原景观有何差异?
师:请辅助图5-66,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学生会说由于温度差异,提示:纬度相当;地形地势的原因,指导学生读图5-66,概括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从降水量这一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综合性分析自然环境成因,培养综合性地理分析的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师:观察图5-66中的年降水量线,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牧草生长有怎样的影响?(学生说,教师引导,内蒙古草原东部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中部和南部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有所减少;西部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草场产量低。因此形成自东向西从东部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过渡。)
师:从中你有何感受?(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走进内蒙古大草原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59-P60图文资料,概括内蒙古草原文化生活特色。(提示:衣食住行等方面)并分析分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草原文化 特色 思考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生产方式 畜牧业 草场资源丰、地域辽阔
衣 蒙古袍 适合在马背上生活、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食 以牛羊肉为主,喝奶制品 发展畜牧业,饲养牛羊为主
住 蒙古包、游牧生活 方便游牧生活
行 骑马 饲养马、适应游牧生活,方便快捷
民俗 那达慕大会
舞蹈 抖肩、揉臂、马步
乐器、音乐 马头琴、长调
若学生不会分析,可引导学生,如:
衣:从材质、样式如何适应大草原生活环境;住:从住房样式、用料分析是如何适应游牧生活和草原环境的等。
教师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人民选择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归案牧民传统生活特色,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三、感受草原现代化生活
通过视频或者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现在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变化:原来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牧民新村、牧民新的交通和通讯方式等;产业变化,机械挤羊奶、剪草、机器剪羊、人工草场等。)让学生感受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日常生活中吃过的、喝过的、穿过的哪些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
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如今的牧区建立现代化绿色企业,依托于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以品牌产品和丰富的牧业资源为依托发展绿色为主导的畜牧业产品加工,并在全国领先,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思考:保持了千年的游牧文化传统是否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必然,但是这也是牧民们根据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的改变,也是适应的需要。
四、新课小结: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