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烛之武退秦师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司马迁曾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介绍: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第一课时
夯实基础
一、用作动词
2.且贰于楚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 数词作动词,对……有贰心)
(名词作动词,结盟)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削弱)
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既东封郑
二、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
(在东边)
2.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在晚上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三、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
1.臣之壮也
2.越国以鄙远
3.共其乏困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五、使动用法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阙秦以利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
词类活用
六、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二、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
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贰于楚也。(贰,古:从属二主,动词;今: “二”的大写,数词。)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三、特殊句式
(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加重语气,不翻译。)
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而于君有益──介词结构“于君”做后置状语)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于晋”做后置状语)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介词结构“于楚”后置做动词“贰”状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
特殊句式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秦国为什么要联合晋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故事背景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D
C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 退 秦师
为什么要退秦师?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
“退”的结果如何?
请同学们带问题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课文的层次。
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一段
为什么要退秦师?
秦晋围郑



函陵
氾南
秦军
晋军
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二段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 郑伯 烛之武
言于 从之,说服 辞,许之
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说明了烛之武什么样的精神?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诵读提示
第三段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要求:
A、划分层次,说明意图;
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C、每组指派一位中心发言人
合作探究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2、亡郑陪邻
有害(离间)
对秦
3、舍郑利秦
有利(利诱)
对秦
4-5、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对秦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表面)
(深层)
1、郑既知亡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退出(示弱)
对秦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18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底抽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四段
“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迫晋退兵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思考讨论 烛之武的形象
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
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返回解析
①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机智善辩的辩士。
我们呼唤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寄托了我们崇高的情感,我们呼唤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凝聚着我们超越平庸的理想。当我们面对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瑰丽景象时,会深深地为大自然雄浑的气势所感动。同样,当我们面对着悲歌慷慨,壮怀激烈的英雄事迹时,又会被英雄身上那种超越成败的恢弘气度所折服。
古往今来,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业,在时间的涤荡下灰飞烟灭;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土崩瓦解;一个个英雄的成败,往往犹如一道道流星般划过天幕,而让我们潸然泪下的,只能是他们超越成败的崇高精神,和他们的英雄气概。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辞——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晓之以理退兵。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③叙事详略得当。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受到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