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寻找例外 授课年级 六年级课时 1课时教 学 目 标 简单教会学生跳脱思维定势,寻找事物的不常规角度。 初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简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简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视频。教 学 过 程 及 思 路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火眼金睛找例外 让学生完成三道选择题,选出选项中的例外。 1、下面这些英文单词中,哪个比较例外?( ) A、Red B、Yellow C、Green D、Orange 2、下面哪首诗的作者比较例外?( ) A、《静夜思》 B、《春日忆李白》 C、《将进酒》 D、《蜀道难》 3、近代历史上中山除了很多名人,下列哪位名人比较例外?( ) A、孙中山 B、黄飞鸿 C、杨仙逸 D、郑观应 用三道简单的选择题引出本节课的中心“例外”。 什么是例外? 出示“例外”的释义。 例外,指超出常例之外。即在一般的规律、规定之外的情况。 乒乓球和水的常规与例外 展示视频《乒乓球会漂浮在水面上》,告诉学生这是乒乓球和水的常态,乒乓球会永远漂浮在水面上。 询问学生在不破坏乒乓球和水的状态下,两者的位置关系有无例外。 预设:把乒乓球里灌满水、把水结成冰、把水煮沸、把乒乓球压扁…… 再次展示视频《天空课堂(剪辑)》,视频内容为乒乓球由于失重停留在水中。 两个视频展示了乒乓球和水的常例与例外。 课件上展示“堡”字。 询问学生该字的读音。 预设:bǎo 课件展示“堡”的其他读音。 bǎo:用土石构筑的坚固小城或阵地。如城堡、堡垒。 pù:用于地名。有的地区把“铺”写作堡,如十里堡。 bǔ:堡子,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如吴堡(在陕西)、柴沟堡(在河北)。 小结:就连我们日常熟悉的字,我们甚至都认为它只有一个读音的字,都会有例外,更何况我们人自己本身呢? 引出思考:垃圾分类有没有例外呢? 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请将如下垃圾正确分类。 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垃圾分类。 活动结束后,询问学生在刚刚的垃圾分类中有例外的垃圾出现吗? 预设:有,打包回家的奶茶要分开扔垃圾。 小结:经过宣传和教育,大多数人都做到了正确垃圾分类。 但还有些比较例外的垃圾,人们不知如何分类。 拓展:小组思考讨论:怎样处理这些例外呢? 预设:垃圾分类知识太多、大家不积极分类垃圾等等。 小结: 思考:那么我们的教科书上有没有例外呢?教科书上会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呢? 请同学来回忆一下,你有没有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见到过常识的错误呢? 预设:没有、有很多印刷上的错误等等。 既然我们平时生活上没发现,证明我们用的这个版本的教科书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但是别的出版社就不一定了。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别人发现的教科书上的常识性错误吧。 播放视频《课本常识错误应该如何看待呢?》 小结:哪怕是书本,也有可能出现错误的例外情况。所以我们更不能被常例所禁锢,要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提高我们的创造力。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活动升华:寻找例外小妙招 活动中出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故事的另种发展或事物的别样用途。 轮椅 2、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3、数学题 4、一张腿长不一样的凳子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场景,限时五分钟,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例外更多更有趣。小组讨论前要求小组内选好组长。 总结: (一)课件上出示两句话: 寻找例外有助于发散思维。 寻找例外有利于激发创意。 在学生肯定了这两句话后提问,“这两句话有没有例外?” 辩证地看待例外。 有时“例外”确实能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给予我们新的思路,但有时“例外”却也并非好事。 课件上出现“不佩戴红领巾”“不穿校服”“闯红灯”等“违规”的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其实也分好坏。板书设计教学总结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