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与素材)(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与素材)(1)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题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政治与法治》建构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第一单元
党的领导
为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课、第二课)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依法治国
怎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三课)
我国国体(第四课)
根本政治制度(第五课)
基本政治制度(第六课)
依法治国(第七课)
法治国家建设(第八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九课)
第六课框架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第一框题
第二框题
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
怎么样坚持依法治国
本框题核心素养体现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观念和法治尝试。
2.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知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科学的。
3.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本框题
学习目标
产生和作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我国近代法律发展
我国古代法律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
2.法治,为何要坚持?
3.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
第一框题
第二框题
总议题: 法律,社会发展的准绳
导入新课
请根据课前预习,你谈谈中国的法治进程。
防疫中的法治中国
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
古代与近代的中国法律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结晶
当代中国的法治光辉
自主学习:古代与近代的中国法律发展
议题一
结合预习,快速浏览教材,自学知识:
Ⅰ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Ⅱ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
Ⅲ我国近代的法律发展?
议题一
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
请你根据所学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角度,谈谈法律的产生和它的作用。
材料
(一)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一)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3.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是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了大批秦简,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锺》、《为吏之首》、《日书》等。简文内容反映了战国到秦始皇这一中国从诸侯割据转向中央集权制时期政治、经济,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内容。这些法律文书向人们展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法律状况,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
议题一
材料二
(二)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3.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迈阿密路。
议题一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名词点击
(三)我国近代的法律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重点突破: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结晶
议题一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结合教材,分组探究:
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有何意义?
Ⅱ请梳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具体观点?
Ⅲ分享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法律的名言。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意义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材料一
议题一
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结合材料探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法律如何产生?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发展规律是?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具体观点
(1)法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阶级社会中法律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具体观点
(3)法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镜头
结合材料,思考:发的历史类型有哪些?
根据课前查询的法律条文,想想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关系是?
罗马法
唐律疏议
美国1787年宪法
新中国宪法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具体观点
(4)历史上四种类型的法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具体观点
(5)法律的内涵(法与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执职业规范等。
名词点击
议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材料
(5)法律的内涵(法与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
(5)法律的内涵(法与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2020年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一批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据悉,这批典型案例都是检察机关刚刚办理的案件,且属于疫情防控期间常见易发的案件类型。其中,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两件,分别为湖北省嘉鱼县尹某某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四川省仁寿县王某拒不配合防疫工作,妨害公务案。诈骗犯罪一件,即江苏省南通市张某发布卖口罩的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案。造谣传谣犯罪一件,即辽宁省鞍山市赵某某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案。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一件,即福建省武夷山市陈某某涉嫌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此外,还有其他涉疫情犯罪一件,即河北省隆尧县赵某某寻衅滋事案。
材料
(5)法律的内涵(法与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案例一: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接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材料
结合案例,说说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具体观点
(6)法律的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请根据课前预习,你谈谈中国的法治进程。
新中国法治历程
情感升华:当代中国的法治光辉
议题一
结合视频和教材:
Ⅰ感悟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
Ⅱ谈谈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成就
(五)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镜头
(五)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新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议题一
镜头
(五)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在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
《饥饿的苏丹》.
议题一
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
议题一
叙利亚难民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阿布格里卜监狱,一名被关押的伊拉克人在向美军看守招手。阿布格里卜监狱接连爆出美军虐俘丑闻,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强权中,人权是虚伪的。
议题一
(五)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议题一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最基本的人权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结论:
本课小结
产生
阶级社会中法律的本质
法的发展规律
历史上四种类型的法
法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法律的职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提高
人权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产生和作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我国近代法律发展
我国古代法律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拥有几千年的积淀。如今,我们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丰富其内涵,不断推进我国法治进程,真正让法律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保护伞!未来,我们也要首先学法、懂法,学会用法保护自己,并努力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寄语:
(2020·湖北高二期末)M社区采取“社区居委会+社工+社区居民”联动的方式,打造出本土议事协商品牌——“六事工作法”(点事定事、议事、决事、办事、评事),建立“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对话机制,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自治。这一民主管理办法
①能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保障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②意在突显居民在行政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为居民自治奠定了基础
③能够提供诉求表达新渠道,破解社区决策不规范等一系列难题
④能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一练
D
(2019·重庆高一检测)某小区在推进社区建设中,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做到“社区小事自议,物业自管,活动自定”,走出了一条社会“微治理”的新路径,使社区建设焕发生机。这种实践探索
(  )
①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②进一步巩固了社区基层政权建设
③创新了基层民主自治的有效形式
④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练一练
D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