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件
18 童年的
水墨画
第2课时
认读生词。
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清爽 竹竿 打碎 葫芦 蘑菇 松针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溪边》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江边》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林中》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①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②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很清澈,很平静。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
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我从第一句话“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倒映着垂柳的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②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
“染”字用的好。这样把溪水当作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同学们听老师范读,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
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指导背诵: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参照下面的词语,试着一起来背一背!
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这个画面。说说在江上做了哪些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学习《江上》
自读《江上》,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小结:
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自学《林中》
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这三首小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内容都是写童年的快乐生活。
对比童诗,领悟特点
它们的画面感都非常强。
每首诗中都有诗人丰富的想象。
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的场景,有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性。
正是因为有这些相同点,所以这三首小诗才会成为一首组诗,才会组成这幅童年的水墨画。
阅读张继楼的《街头》。
街 头
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课后习题
朗读儿童诗时,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边读边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想象画面,气体会其中的情感。背诵《溪边》时,我们要想象垂柳、山溪、人影、钓竿、蜻蜓等组成的静态画面,以及当鱼儿上钩之后,鱼儿的蹦跳、人的欢笑声打破了宁静,热闹起来的动态画面,这样背诵的时候就会容易些。
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溪边:平静而碧绿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的孩子。钓竿和红蜻蜓都静静地,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而鱼儿上钩的一刹那,这种平静被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
江上:戏水的孩子们那样调皮,像一群刚刚跳入江中的鸭子,在水里你拨我溅。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不一会儿又出现,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林中:雨后,松林里的松树显得清清爽爽的,松针上还挂着一串串明明亮亮的雨珠。小蘑菇从地底下钻出来,像朵朵开放的山花。而孩子们戴着斗笠来到松林中采蘑菇,又像一个个蘑菇。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第一句抓住“染”来理解,第二句抓住比喻的修辞来理解。
参考答案:第一句:这里有绿色的垂柳,绿色的溪水,连溪水里的人影都被染成绿色的了。
第二句:松林里戴着斗笠的孩子们与雨后出土的一个个蘑菇极为相似。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小溪
溪边钓鱼:
垂柳
钓竿
孩子戏水
蜻蜓
江上戏水:
人影
鸭子
童年的水墨画
人影绰绰
林中采蘑菇:
蘑菇多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