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三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三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三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1.(10分)古诗默写。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4)《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
(5)完成杜牧《赤壁》古诗默写。    ,   。    ,   。
2.(4分)根据下面句子中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1)皮肤cáng wū nà gòu   ,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2)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   了一会。
(3)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g   了。
(4)生命在那些终于要diāo xiè   的花朵里永存。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反中乱港分子如果一意孤行,继续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B.我们要加强禁毒宣传,加大执法力度,让贩毒分子走投无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C.个别西方政客对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富不仁,这太让民众失望了。
D.这次商品交易会参展的商家很多,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4.(3分)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删去“通过”或“使”)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删去“不”)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把“增强”改为“培养”)
D.不少碑文为历代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名家书法真迹的集中场所。(删除“因此”)
5.(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9年3月3日,第38届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会上通过了由中国广东省汕头市举办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的决议。为支持青奥会这个新兴运动会的进行以及进一步推广、开展亚洲青少年运动,亚奥理事会在2008年4月3日泰国曼谷举行的第52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执委会其后通过了该建议,亚青会由此成为亚奥理事会下设的第六个综合运动会届。2009年,第二届亚青会在中国南京举行。汕头继新加坡、南京后举办新一届亚青会,同时成为继北京、广州、南京、杭州之后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6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喜迎亚青 潮汕风情 中国气派 展现 筑梦汕头 彰显
二、阅读理解(46分)
6.(10分)阅读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
C.必先苦其心志/择其善者而从之
D.征于色/天山共色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7.(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于是不可及矣!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
(节选自《智囊》)
(1)下面加点词解释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卷悉烬(熟悉)
B.此固太守事也(本来)
C.喝使归舍(房舍,住宅)
D.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想要)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喝使归舍亟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8.(10分)说明文阅读。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
②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3)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
9.(17分)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所有的门,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扶着,碰触着,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挣工分,可他却不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的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贫穷的特殊年代,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姐弟俩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给予我们的爱
(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A   →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B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4)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5)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50分)
10.(50分)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藏着就好,在那一刻绽放。根据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那一刻的绽放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
四、附加题(10分)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
(2)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3)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其意义。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三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24分)
1.(10分)古诗默写。
(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4)《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而山不加增 。
(5)完成杜牧《赤壁》古诗默写。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解答】(1)浅草才能没马蹄
(2)云生结海楼
(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5)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重点字:戟)
2.(4分)根据下面句子中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1)皮肤cáng wū nà gòu 藏污纳垢 ,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2)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 踌躇 了一会。
(3)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g 潜滋暗长 了。
(4)生命在那些终于要diāo xiè 凋谢 的花朵里永存。
【解答】答案:
(1)藏污纳垢
(2)踌躇
(3)潜滋暗长
(4)凋谢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反中乱港分子如果一意孤行,继续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B.我们要加强禁毒宣传,加大执法力度,让贩毒分子走投无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C.个别西方政客对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富不仁,这太让民众失望了。
D.这次商品交易会参展的商家很多,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不合语境。
故选:C。
4.(3分)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删去“通过”或“使”)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删去“不”)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把“增强”改为“培养”)
D.不少碑文为历代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名家书法真迹的集中场所。(删除“因此”)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可把“上的刻文”去掉。
故选:D。
5.(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19年3月3日,第38届亚奥理事会全体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会上通过了由中国广东省汕头市举办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的决议。为支持青奥会这个新兴运动会的进行以及进一步推广、开展亚洲青少年运动,亚奥理事会在2008年4月3日泰国曼谷举行的第52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执委会其后通过了该建议,亚青会由此成为亚奥理事会下设的第六个综合运动会届。2009年,第二届亚青会在中国南京举行。汕头继新加坡、南京后举办新一届亚青会,同时成为继北京、广州、南京、杭州之后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6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喜迎亚青 潮汕风情 中国气派 展现 筑梦汕头 彰显
【解答】答案:
(1)示例1.汕头获2021年亚青会举办权。
示例2。
(2)喜迎亚青彰显中国气派 筑梦汕头展现潮汕风情
二、阅读理解(46分)
6.(10分)阅读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舜发于畎亩之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
C.必先苦其心志/择其善者而从之
D.征于色/天山共色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
A.发:被选拔/射;
B.市:市井/买;
C.其:他们/他们;
D.色:脸色/颜色。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动,使……惊动;忍;曾,同“增”,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②重点词:然,这样;而。句意:这样以后,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感悟。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从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出身,不难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出身卑微,但他们都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困境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最终都有所作为,围绕“苦难面前,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C
(2)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
(3)共同点: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
7.(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于是不可及矣!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
(节选自《智囊》)
(1)下面加点词解释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卷悉烬(熟悉)
B.此固太守事也(本来)
C.喝使归舍(房舍,住宅)
D.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想要)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喝使归舍亟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A.有误,句意: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都;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一力归罪已躬。在府衙被火烧之后,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
答案:
(1)A
(2)喝使归舍/亟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
(3)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8.(10分)说明文阅读。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B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  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
②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3)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次疫情造成的后果之严重。
②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短短4个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短短”说明了时间短,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3)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可概括为:1910年冬,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可概括为:1918年。第三件事在第⑧段中,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答案:
(1)B
(2)①列数字 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②不能删去。“短短”强调时间之短,范围之广。
(3)1910年冬,在哈尔滨鼠疫中。1918年。1952年。
9.(17分)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所有的门,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扶着,碰触着,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挣工分,可他却不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的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贫穷的特殊年代,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姐弟俩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给予我们的爱
(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A 父亲分鹅毛,剧烈喘咳 →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B 父亲起泥屋,咳喘缓解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4)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5)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仔细阅读①一⑧段的内容,又喘又咳”是对第②段内容的概括,整宿做鞋”是对第⑧段内容的概括,抓住“最有用处的鹅绒,另作他用,一边剧烈地喘着,仿照给出情节的句式概括,即:父亲分鹅毛。“父亲踩泥垒墙,研读第③段,春天也到来了,即:父亲垒起泥屋。据此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在句中含义的理解。解答这类试题,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寒冬”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寒冷冬天;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母亲劳苦,这是一家人面对的艰难处境。据此分析、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赏析时应从表达上的效果,表达作者的感情等角度作答,将“一小窝的鹅绒”比作“经年不散的流云”,一方面生动地描写出这一小窝的鹅绒的状态,作者看到“一小窝的鹅绒”就想到了父母,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可他却不去。第⑨段写“我”后来才了解到父亲气喘的原因和不能参与重体力劳动的原因,第⑨段是对第⑤段疑问的解释,意在突出主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干不了重活。鹅毛虽然轻,却是那般沉重,就着冷风分拣鹅毛。在父母的艰辛劳动下。父母相继去世后,在老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被鹅毛压得喘的原因。作者通过对父母辛苦劳作片段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故去的父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答案:
(1)A.父亲分鹅毛;B.父亲起泥屋。
(2)“寒冬”表层含义是指那个寒冷的冬天,深层含义是指一家人面临的贫病交困的艰难处境。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鹅绒”比作“流云”,睹物思人。
(4)照应(呼应)关系。作用:交代了父亲坚持收鹅毛的原因,突出中心。
(5)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赞美,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写作(50分)
10.(50分)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藏着就好,在那一刻绽放。根据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那一刻的绽放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
【解答】
那一刻的绽放
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
﹣﹣题记
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水珠在落进游荡于沙漠中的人们干涩龟裂的嘴唇里,他们是多么的感到幸福,回到家却可以得来孩子孝顺的递水,那一刻。
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风中带点刺,为了给家里做早餐,不顾外面天气如何恶劣都会出去买份早餐,一睁开眼,于是便起身爬到窗边确认一下,空中被一大片乌云所覆盖,然后又折回到床头,心想一定是妈妈担心自己着凉要给自己穿的衣裳,由于长期压在衣柜里,不过却不讨厌。现在想想才知道,我很幸福。
每天早上,碗中升溢起一片氤氲的白气,一口白粥入胃。那一刻。
因为我周边同学们大多数的妈妈都是在外边忙碌,有些人天天都是不吃早餐直接上学,而有些人是自己做早餐或者是买早餐。
现在的我们还是孩子、无忧无虑的校园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为的只有一个目标,踏上一层又一层的阶级,没有阴狠手段,我们朗朗的读书声!
那一刻,我很幸福!
四、附加题(10分)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西行漫记 》,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
(2)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3)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其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本题考查的是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革命历史知识的积累。先说说红军的战略撤退是指什么说的,自然就驳倒了所谓的“溃退”说,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红军长征的经过,做过哪些事情等等即可,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经过12个省份,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红军将领的情况,瓦解了种种歪曲。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
答案:
(1)西行漫记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
(3)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