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使用时间】第10周共2课时【编者】【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高一语文《氓》20年5月)《氓》 【教学目标】 1.吟咏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探究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把握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探究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积累 ①《诗经》是我国第 一 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 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 “比” “兴”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②《诗经》的六义阐释: 风: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共15国风, 160篇。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 31,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用于贵族宴飨。 颂:统治阶级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借助他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2、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méng)之蚩蚩(chīchī) 将子无怒(qiāng) 匪我愆期(qiān) 乘彼垝垣(guǐ yuán) 载笑载言(zài) 尔卜尔筮(shì) 体无咎言(jiù) 以我贿迁(huì) 无与士耽(dān) 自我徂尔(cú ) 淇水汤汤(qí shāng) 渐(jiān)车帏裳(cháng) 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xí pàn) 匪( fēi )来贸丝 犹可说( tūo )也 于( xū )嗟鸠兮 夙( sù)兴夜寐 3、熟语及名句: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 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 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 【疏通文意】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匪__通 非 (不是) ②将子无怒; 无 通_毋 (不要) ③于嗟鸠兮:_于___通_吁_(唉) ④犹可说兮:说 通 脱(解脱,脱身) ⑤隰则有泮:_泮 _ 通_畔_(边岸) 2.重要字词解释。 氓:那个人 来即我谋:就 至于顿丘:直送到 将子无怒:愿、请 秋以为期:把……作为 以我贿迁:财物 无与士耽:沉溺 女也不爽:过错 靡室劳矣:无、没有 言既遂矣:助词、没实在意义 静言思之:助词、没实在意义 总角之宴:快乐 【梳理文脉】 1、 全文结构 一段:许婚。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结婚。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自省。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2、完成诗歌结构图: 情 节表现手法事件第一章:许婚赋恋爱第二章:结婚赋第三章:懊悔比兴 婚变第四章:被弃赋比兴第五章:自省赋第六章:决绝赋比兴决绝3、为什么第三、四段突然写到桑叶?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明确:比兴 作用: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过渡作用。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情境创设】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女性,永远会给世界一抹温柔的亮色。而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妇女始终处于一种附属,一种依附,甚至被欺凌、被侮辱的境地,《氓》中的弃妇,她的命运令人唏嘘感叹,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氓》,聆听一个卫国女子的爱情心声。 【文本研习】 诵读全文,分析氓和女子的形象,并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 明确: 女:痴情专一、热情主动、温柔体贴、纯真善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果敢刚烈 男:憨厚老实、喜新厌旧、表里不一、任性急躁、用情不专、反复无常、三心二意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文中有多重对比: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的生活,“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甜蜜而又快乐。婚后的生活,“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女子由单纯走向成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让我们看到一个历经沧桑,不向命运低头,独立坚强的女性。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延伸拓展】 一、《氓》中的女子对婚姻悲剧有无责任?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她的情感经历对我们有怎样的人生启发? 一个巴掌拍不响,女子被弃,她自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启示:要自尊自重。女子要保持矜持,不要轻易把自己许给别人,不要过分主动投入,丧失自我,迷失自我。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东方审美观念中,女性以稳重、温雅为美,未婚女子更应矜持,自重。因为男子天生就有一种征服感,越是得不到或者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想得到。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懂得珍惜。所以,女孩子要保持自己独特的迷人气质,女子自尊,自重,才可以换来尊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要理智清醒。女子在爱情面前,要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男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迷失自我,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不要为了爱,让自己卑微到尘埃里。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启示:要精致优雅。美女熬成黄脸婆,反而被弃。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女人不仅要会过日子,还要会生活。女人要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追求,学会打理自己,宠爱自己,把自己变得精致,优雅,变得更受他人欢迎,而不是围着男人转,把自己变成男人的附属品,消耗品。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启示:要果断洒脱。面对婚姻的不幸,女子没有死缠烂打,没有上吊轻生,反而果断选择离开。当断则断,不受其乱。她的清醒坚强,果断干脆,令我们敬佩。拿得起,放得下,要爱就爱得彻底,要分就分得洒脱。 二、比较赏析《氓》和《致橡树》两首诗歌,分析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致橡树 ---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只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明确: 《氓》,这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在讨论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时,虽然女主人公有纯真、热情、勤劳、坚强等性格优点,但我们也分析出初恋时女子过于主动、过于热情;热恋时女子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这也是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但女子被弃后,那种决绝,果敢的个性,值得我们学习,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坚强的女性,生活的强者,不能向命运屈服。 《致橡树》中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课堂小结】 《氓》中的女子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她没有一棵树上吊死,勇敢地与氓决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将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篇时,内心无法平静,它时刻启迪我们:珍视并尊重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得爱善待爱的人! 【板书设计】 (憨厚老实任性急躁) (痴情专一单纯善良热情主动) (对比) (对比) (氓) (女子) (对比) (喜新厌旧三心二意凶狠残暴) (清醒理智吃苦耐劳果敢刚烈) 【教学反思】 《氓》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基本能背诵,并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学生对《氓》中女子的爱情很感兴趣,能够各抒己见,说出他们对于这场悲剧的看法,但不善于归纳总结要点,有的没有层次,需要老师点拨提示。尤其是当谈到古今爱情观的时候,同学们热情高涨,但说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学生们脑子里还是不够明确的,需要老师进一步的阐释。 自我标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