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复习学案2022-2023学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考点梳理提升练习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1.法律的规范作用体现在哪里?(重点掌握)
或:法律的规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或:什么是法律的规范作用?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为什么法不可违?
或: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重点掌握)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③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3.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说说违法行为的分类。(重点掌握)
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5.我们应该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我们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重点掌握)
或: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 预防犯罪
1.什么是刑法?
①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②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说说犯罪的法律后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5.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6.刑罚可分为哪两大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7.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重点掌握)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②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行犯罪行为。
③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8.说说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重点掌握)
①一般违法社会危害性比较小,犯罪是违法行为中社会危害性最大、最严重的一种。
②一般违法没有触犯刑法,只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民事法律法规或行政法律法规;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违法行为。③一般违法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依据刑法,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9.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重点掌握)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0.一个人从不良心理和行为发展到犯罪的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重点掌握)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有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人,如果不认真矫正,任其发展下去,往往会发展为一般违法,乃至犯罪。
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第三框 善用法律
1.为什么要学法用法?
或:说说学法用法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
②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遇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怎样依法维权?(重点掌握)
①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③寻求国家法律救济,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
④必要时,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说说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的机构。
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4.什么是诉讼?
①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②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5.什么情况下采用诉讼手段?
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6.为什么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重点掌握)
①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③作为高尚的品质,见义勇为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7.在违法犯罪行为面前,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讲究策略、善于斗争?(重点掌握)
①作为高尚的品质,见义勇为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②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
③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8.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重点掌握)
①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避免或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者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一丶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 )1.“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①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保护公民的一切权利 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捅成重伤,后导致一名同学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后因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扈某被改判为无期徒刑。扈某的行为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是一般违法行为 ③应受刑罚处罚 ④表明其法治意识淡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A.小黎的父母强迫他辍学,并让他到个体企业去打工赚钱
B.吴某造谣某航班有恐怖袭击,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C.陈某在网上发布辱骂交警的视频,被行政拘留五日
D.几位学生在草地上打闹,对“勿踏草坪”的牌子视而不见
( )4.正在读初中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小偷小摸,继而发展到盗窃同学家的财物,最后在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这说明
A.青少年要依法自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B.一个人如果法治观念淡薄,就必定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C.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相同
D.一般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 )5.中学生小陈原本是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但是他虚荣心强,追求名牌,在家庭难以满足其欲望的情况下,便多次寻找机会偷拿同学的钱财,后来竟潜入学校计算机室,窃得价值两万余元的设备,结果被抓获。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小陈有期徒刑三年。这一案例警示我们
A.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B.只要不构成犯罪,一般违法行为就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等同于犯罪,只要不违法就不可能犯罪
D.预防违法犯罪必须遵纪守法,杜绝不良行为
( )6.小明骑自行车去参加中考,经过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红灯刚好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明觉得中考事关重大,耽误不得,于是继续前行。对于小明的行为,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扰乱了社会秩序,应受到行政处罚
B.对社会的危害较小,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是法律意识淡薄的体现,要尊法守法
D.合情合理又合法,小明不会受到任何处罚
( )7.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一起混迹于娱乐场所,因殴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厦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青少年应从陈某这一案例中吸取的教训有
①我们要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要增强法治观念,遵章守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赵某和堂弟王某随意把昆明市市政绿化带的月季摘下并把花瓣撒落一地,公安机关依法对赵某作出罚款800元的处罚,王某因未满14周岁,不予处罚。这一案例主要警示我们
A.要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B.依法从事民事活动,严格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C.两人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受到了行政制裁
D.年龄小违法犯罪不要紧,因为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 )9.八年级学生小峰的父母因车祸去世,小峰的姑姑以小峰年纪还小为由,把小峰父母的遗产全部占为己有。小峰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
①本着和睦团结的精神,通过与姑姑协商处理 
②以生命相威胁,要求姑姑返还父母的遗产
③通过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权 
④寻求法律救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0.中学生小夏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从邻居家搬出一些物品,于是躲在一旁“窥视”,看到那些物品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小夏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小夏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可见小夏
A.善于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B.机智灵活,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C.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D.依法向公安机关举报,得到国家的法律救济
( )11.八年级的小佳同学乘车经过某路段时,发现有人横穿机动车道,向车内塞小卡片,具有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她便向辖区交警支队打电话反映情况。交警立即出动,现场抓获卢某等数人,在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后,对情节较轻者处以100元罚款,情节较重者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下列对此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卢某等人应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B.横穿机动车道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C.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成年人的事,与青少年关系不大
D.交警对卢某等人进行处罚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1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我们中学生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有
①采用机智灵活的办法,不与违法犯罪分子硬拼 
②见义勇为,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③见义智为,以保全自己、减少伤害为前提 
④巧妙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如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3.开某和罗某因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张某因酗酒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这说明
A.有了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犯罪
B.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C.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 )14.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一起混迹于娱乐场,因殴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厦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青少年应从陈某这一案例中吸取的教训有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要增强法治观念,遵章守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5.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刘某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1 000万元;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有
A.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死刑
C.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D.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16.山西省吕梁市原副市长张某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一审公开判决,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一案例
①表明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 ②警示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否则必然会触犯法律 ③表明主刑包括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④说明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7“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从法律角度看,这两句名言启示我们
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②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③沾染点不良习气无所谓 ④加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8.(教材素材改编题)一天,中学生小明从超市出来,门口的警报器突然鸣叫起来,保安就将小明带到走廊询问,并强迫小明脱下衣物接受检查。因没有发现任何物品,保安才让小明回家。事后经查,小明的妈妈曾在超市给他买了一双旅游鞋,因超市消磁器出现故障,旅游鞋没能消磁,导致报警器鸣叫。对这件事,小明家人有如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明奶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孩子也没有损失,就算了吧
B.小明爸爸:这保安也太欺负人了,我必须找人打他一顿出出气
C.小明自己:反正自己没有偷拿东西,保安要检查就检查呗
D.小明妈妈:这事情我们要找超市理论一下,必须维护合法权益
( )19.中学生小夏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从邻居家搬出一些物品,于是躲在一旁“窥视”,看到那些物品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小夏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小夏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可见小夏
A.善于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B.机智灵活,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C.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D.依法向公安机关举报,得到国家的法律救济
( )20.小明的父母离异后,14岁的小明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其父母支付抚养费。但最近几个月,小明的父母都以各种借口对小明的生活不闻不问,拒不支付任何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可以
①向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请求帮助 ②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③请求妇联帮助解决问题 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材料一、材料二的惩处分别针对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4分)
两则材料都涉及了“侮辱、诽谤他人”的违法行为,但为什么材料二规定的处罚明显重于材料一规定的处罚?(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6岁的中学生李某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他迷上了网络,经常在网上浏览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后来,他在微信群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他不仅没有悔改,反而经常与同伙盗窃他人财物,触犯了刑法,被人民法院判处五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万元人民币。
(1)材料中李某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4分)
(2)材料中李某“经常与同伙盗窃他人财物”。请判断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李某的行为轨迹,给我们青少年哪些警示?(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王伟和张平约好到利民商店(同学李凯家)一起写作业,到了之后发现店门紧闭,他们透过侧面的窗户朝里面一看,只见李凯和他的父亲坐在沙发上,被一个戴墨镜的大汉用刀威胁着,而另一个长头发男子正在用螺丝刀撬抽屉的锁。看到这一幕,王伟激动地对张平说:“我们要赶快救李凯和他父亲,跟他们拼了!”说完就匆匆去找“武器”了。下图为事发地的示意图。正值暑假,天气炎热,公园里没有游人,路上也没有行人,学校传达室门开着但人不在,学校里面可能有值班老师。
(1)王伟同学的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5分)
(2)如果你是张平,此时可采取什么方法同抢劫犯作斗争?理由是什么?(5分)
(3)从上述分析中,你认为未成年人应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6分)
1--20 BDBAD DBACB CCDBC BBDBD
(1)材料一的处罚是行政处罚,说明了惩处的是行政违法行为。(2分)材料二的处罚是刑罚处罚,说明了惩处的是刑事违法行为。(2分)
(2)材料一中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其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材料二中的“侮辱、诽谤他人”属于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6分)
(1)不良行为:经常在网上浏览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经常旷课、夜不归宿。(2分)
严重不良行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2分)
(2)犯罪行为。(1分)判断依据: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3分)
(3)①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若不及时改正就会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②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③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④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
(1)不可取。(2分)
理由: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3分)
(2)方法:去电话亭打110报警。(2分)
理由:电话亭离利民商店很近,报警的方式最合理,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制止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行为。(3分)
(3)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