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学案

资源简介

导学案
年级: 八 科目: 道法 主备人:
课题 《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课 第16课时(总48课时)
单元分析 整个第五课以法律为核心词展开规则,以认识法律—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为线索来引导学生学习。《法不可为》则是整个第五课的第一节点,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开,引导学生能够判断违法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教材分析 《法不可为》则是整个第五课的第一节点,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开,引导学生能够判断违法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是很清楚,对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特点和危害性提出行为要求,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遇到违法犯罪时,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合法应对; 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能够判断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了解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提高自律能力,敬畏法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教学难点 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3分钟) 播放视频:《十月,一批新规实施》 2.明确评价机制。 3.单元知识树二次导入。 4.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习(5分钟)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46-51页内容,做好勾画与批注,结合自己经验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相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疑难问题。 三、学法指导,学习新知(38分钟) 新知学习一:违法无小事 运用你的经验:P46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问题: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一、违法无小事 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得出结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探究与分享:P47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小试牛刀 思考: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 新知学习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P49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分析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得出结论: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理解 十一中秋双节加班案例分析 问题:这家企业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作为员工,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得出结论:对民事违法行为的理解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拓展空间:P52 问题: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知识树总结。 五、达标检测,巩固新知(5分钟)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在三分钟内认真独立完成本课检测题,然后对照答案小组内对子互相评分,评价交流。 六、陶冶情操,情感升华(2分钟) 通过结束语,激发学生情感。 通过时政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事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 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认识其危害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板 书 设 计 5.2预防犯罪 (
1、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
2、违法的含义
3、违法的类别
) 一、违法无小事 (
1、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理解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理解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 学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